【慈濟行動X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系列報導

二○一○年巴基斯坦遭遇百年洪患,慈濟賑災團十月在重災區信德省塔塔縣勘災,出生十五天的女嬰夏娜(中)隨父母住在簡陋布棚下。(攝影/蕭耀華)
可快速架設且顧及隱私的「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
採用回收「再生料」製成,不只慈濟賑災使用,
其中蚊帳與隔屏更成為美國慈善組織認可的儲備物資。
可快速架設且顧及隱私的「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採用回收「再生料」製成,不只慈濟賑災使用,其中蚊帳與隔屏更成為美國慈善組織認可的儲備物資。
二○一○年十月,女嬰夏娜在洪水後出生。當時巴基斯坦因主要河川印度河氾濫,導致一百九十萬棟房舍被毀,兩千多萬人受災,慈濟志工在信德省遇到這家人時,他們失去所有家當,父母用木條撐起一塊布棲身,初生的嬰孩只能用草蓆與床單墊著睡在泥地上。
「受災的難民真苦,再讓她睡在地上的水中,情何以堪?所以我一直很急。」透過影像看到夏娜和家人的苦境,證嚴上人立即指示賑災團隊,設法改善受災居民的居住條件,最起碼要讓他們有張床。由於時間緊迫、需求量大,賑災團隊商請美國志工張義朗,把他還在研發中的「PP瓦楞板組合床」推上生產線。
二○一○年歲末,九千六百多套床組分批運抵巴基斯坦災區,其床架是狹長塑膠板以「井」字交叉組成,床面距離地表只有十公分,是克難的應急之作,卻贏得鄉親的歡呼,畢竟有了床,就算還棲身帳棚裏,也可以睡得溫暖些。
巴基斯坦的賑災經驗,凸顯了安身設備的重要性。上人把設計的任務,交付給出身菲律賓慈濟家庭的設計師蔡思一博士。原本任職於慈濟營建處,負責醫院建築設計的他,就此跨入了工業設計領域,展開為救人助人設計「神器」的職志新路。
「我當時思考的已經是摺疊式的,它和組裝式的床其實是兩個不同的路線,組裝要花時間,不會裝的人也許會裝錯,所以我盡量做得愈簡單愈好,最好不要用工具,能重複使用又好運輸。」蔡思一分享了初始的設計方向。
第一步先回顧前人的研發成果,仔細審視鐵架床、行軍床、充氣床等床具的優缺點,了解其在賑災應用方面的可行性後,蔡思一發現必須走出與眾不同的一條路。

菲律賓海燕風災重災區萊特省帕洛鎮發放中,志工為民眾示範如何使用福慧床。(攝影/娜燕莎)
福慧床跨海運送初登場
為了避免床具遭洪水淹沒浸泡後,膨脹變形或生鏽損壞,蔡思一選擇食品級PP塑膠,搭配不銹鋼管組成,不僅禁得起浸泡,也方便清洗消毒。但在定型量產前,有許多難題需克服。
最先試作的「概念床」,重量超過二十公斤,天氣熱時躺在上面容易悶熱不舒服;一再修改後,表面密布圓形孔,並將床面高度降到三十公分以下,結構強度、重量與通風性獲得良好的平衡。「定案版」福慧床展開的尺寸,相當於窄版單人床,摺疊後十五公斤的重量與體積,不論手提、車載、空運都很方便。
經過三年的研究修改,多功能福慧床終於在二○一三年正式量產,隨即遭遇嚴酷的實「賑」考驗。那年十一月,菲律賓遭遇超級強烈颱風海燕重創,臺菲兩地慈濟人動員大量人力物力賑災,福慧床可摺疊、易運輸的優勢立即顯現出來。
「海燕颱風後,哥哥昇航、姊姊奇珊、妹妹青兒都到菲律賓第一線賑災,唯有我留在花蓮,因為那時福慧床是新的東西,怎樣大量運輸、包裝,我要處理那些行政作業。」蔡思一回憶當時送福慧床到菲律賓,一個四十呎貨櫃就可以裝五百個,如果是不能摺疊的一般床組,可能二、三十張就滿了。
海燕重災區,福慧床讓災後的民眾得以休息,也成為慈濟援建奧莫克大愛村簡易屋的入厝禮。亞洲之外,福慧床也在美洲、歐洲以及非洲多國發揮安身的量能,而在臺灣本土的救災應用上,更是把塑膠「百年不化」的害處,轉化為耐久性佳的優勢。
二○二四年七月,臺南慈濟志工前往白河區河東里糞箕湖,關懷凱米颱風受災戶時,看到有人用高壓水槍噴洗福慧床。詢問後得知,那一戶鄉親早在二○一八年「○八二三熱帶低壓水災」時就曾受災,住家床具泡水損壞,志工送來福慧床應急。
家園重建後買了新床具,怎知六年後淹水災情重演,床具又被泡壞,所幸福慧床未被沖走,搬到戶外清洗一番、曬曬太陽,就可以睡了。
福慧床的設計獲得了德國紅點設計獎之「最佳品質獎」的肯定,蔡思一也因為設計出福慧床等優良的生活、賑災用品,榮獲臺灣十大傑出青年「華裔青年特別獎」,但他把一切成就歸功給心目中最偉大的「設計師」。
「其實這些都是上人的智慧發明,只是藉我們的手去把它努力做出來。」蔡思一恭敬地說。
今年元月嘉南地震,臺南市楠西區開設安置中心,慈濟支援福慧隔屏、福慧床及環保毛毯,布置安置空間(圖1);福慧隔屏在不同場合應用,美國加州金寶市社區義診,隔屏能確保診療隱私(圖2)。(圖1/王永周攝影 圖2/蔣國安攝影)
收納櫃同時也是行李箱
福慧床與同樣可摺疊、易搬運的福慧桌椅,讓蔡思一的創造發明逐漸「系統化」,滿足緊急安身時所需。然而二○一八年花蓮○二○六強震,卻讓他驚覺一些重要器物,竟然沒有設想到。
「那時候很多人怕餘震,不敢住在自己的房子裏,精舍師父及慈濟人馬上送熱食、福慧床到收容中心。上人也交代我去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可以提升的?」
在花蓮小巨蛋,鄉親們已有福慧床及環保毛毯等必要用品,食物的供應也充足無虞,但廣大體育館內形同住了數百人的「大通鋪」,行動坐臥幾無隱私可言。因為無處收納,很多人把自己的物品跟救災單位發放的物資,塞在福慧床下的空間裏。
上人得知受災民眾的難處,慈示蔡思一研發隔屏與收納櫃,第二年就做出「環保福慧隔屏」,它所用的布料是由兩百八十支六百毫升回收寶特瓶製成,展開後,面積相當於一點八坪,可以放置兩張福慧床跟一套福慧桌椅;一百六十五公分的高度能遮蔽大部分人的視線。
福慧隔屏問世後,立即被各區慈濟災害應變團隊採用。二○二四年○四○三花蓮震災,中華國小等避難收容中心湧入受災民眾,慈濟人一樣提供毛毯、熱食、福慧床等物資供鄉親安身,不同的是有福慧隔屏,缺乏隱私的不便獲得有效紓解,嬰孩換尿布、大人更衣,乃至悲傷抒發情緒,都能在隔屏裏不受打擾。
然而實際使用過後,蔡思一也發現改進的空間:「這東西看起來很簡單,但平常要演習才會了解怎麼使用怎麼收。○四○三花蓮地震後我們也察覺,每個地方都要存放一定的量,才不會臨時要請志工搭火車送。」
相較於隔屏很快就完成設計並量產,收納櫃的研發時間卻長達六、七年,直到二○二五年初才定型發表。為什麼要花這麼長的時間?
「因為它又要當櫃子,又要當拉車,這是外面沒有的,所以要動腦筋去研發。」蔡思一表示,「福慧收納櫃推車」的設計概念,源於災後發放糧食衍生的運輸和收納需求,受災鄉親領到的糧、油、日用品,總重往往在二十公斤以上,而且很多來領物資的人都是婦女或長者,提重物還需走長路返家。
「所以不只要能拉著走,回到家還要能疊起來,變成衣櫃、書櫃、櫥櫃。上人說,貧窮人家裏,食物如果沒有地方放,老鼠會偷吃,所以要有櫃子保護。」
收納櫃定型後,蔡思一理想中的「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大功告成。這一套物資組合以雙人房為藍本,包含了兩張福慧床、兩頂蚊帳、兩個生活包、六個收納櫃,外加隔屏及福慧桌、椅各一。「而且所有物品都是用環保材料製作的,這就是我們的堅持。」蔡思一補充道。

國際關注氣候災難因應,英國阿斯頓大學舉辦論壇邀請英、臺、日專家學者交流,淨斯科技研發長蔡思一(左)分享淨斯福慧隔屏及福慧家具設計理念與應用經驗。(攝影/王素真)
賑災七寶站上國際平臺
為了落實環保,蔡思一設計的各項賑災用品,已從「原生料」全面改用回收「再生料」製成,布料類的隔屏、蚊帳是由寶特瓶製成,而桌椅床櫃所用的原料,則源自回收的電子廠基板插槽、PP塑膠杯等,結合環保與慈善,落實循環經濟促進永續。
二○二四年四月,慈濟在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簡稱FEMA)總部,舉辦「多元信仰領袖氣候韌性圓桌會議」,同時展出了「賑災七寶」,也就是環保毛毯加上「淨斯福慧家具」的六種部件:福慧床、桌、椅、蚊帳、隔屏、收納櫃。
與會的美國政府單位及NGO組織,許多人進到福慧隔屏,看到鋪著環保毛毯的福慧床就當場試躺。「它很結實,我感受到了。」一位試用者稱許道。
能獲得美國官方救災部門,以及紅十字會、救世軍等老牌援助團體的肯定,顯示慈濟的研發成果確實能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發揮守護生命的良能。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國際長曾慈慧提到,FEMA對慈濟環保毛毯有深刻的印象,也知道它在賑災時的重要性,已將其列為被認可的救災物資。慈濟在美國賑災救助時,環保毛毯已成在收容中心發放的必備用品。
毛毯之外,賑災七寶之中,就屬蚊帳與隔屏最受合作夥伴重視,曾慈慧表示,目前已有超過二十個美國慈善救助團體計畫購置福慧隔屏,有些放在教堂裏用於收容非法移民,或是充當哺乳室、訪談諮詢室。「蚊帳被重視,是因為氣候變遷雨勢加重,積水滋生蚊蠅,所以我們特別強調這兩個:隔屏是隱私權的尊重,蚊帳是自我安全的保護。」
談到慈濟為救助而做的研發,曾慈慧認為現有的成品在精神理念、環保永續以及創新創意方面,都表現得相當不錯,但最大的「缺點」就是數量還不夠。
以環保毛毯為例,如果要符合聯合國緊急應變的標準,平時就要具備大約四十個四十呎貨櫃的庫存,以慈濟目前的庫存量來看,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此曾慈慧期待,環保毛毯、福慧床、福慧隔屏等物資能夠多生產多儲備,方能應對愈益嚴峻的氣候變遷災害。
從開始研發到現在,慈濟的各項賑災「神器」不斷地精益求精,而蔡思一在完成「一分鐘室內庇護系統」之後,下一步就要往「室外庇護系統」邁進,幫助無房可住,被迫餐風露宿的苦難人,「希望五分鐘也可以蓋一個房子,幫助他們安身!」身為設計師的他自許道。(參考資料來源:慈濟高雄線上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