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8《農十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保護環境不分地域或國家,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要共同延續生機。
菩薩家庭添丁
十一月七日,中區第一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上人談到佛陀覺悟之前,在菩提樹下靜坐,心很寧靜,但是有很多境界浮現腦海,有他身為太子在王宮裏的享受生活,也有他出城時看到的人間苦相,人間貧富苦樂的極端,以及生老病死這個難以脫離的自然法則,促使他深思人生意義,並尋求徹底解救人間苦難的方法。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階級分明,可以說自從出生就被歸類,富裕的人很享受,最底層的貧苦民眾永遠困苦,世世代代都無法翻身;這是悉達多太子將來繼承王位,擁有統治國家的權力,也無法改變的社會現實,所以他毅然出家求道,要讓社會人人能有生而平等的對待。
「有經典記載,佛陀從出家到成佛有十一年的時間,也有經典寫六年。就算是六年,憑著徒步能走多遠的路?從佛陀離開王宮,自城內走到村莊,走入叢林,無論是十一年或六年,他在這段時間看了很多事物並思考,即使是路邊的一草一木,也能給予啟發。」
上人談到自己很喜歡看植物生長的狀態,有時在精舍廊道看著盆栽的枝條吐新芽,隔天就看到二片葉子長出來,再隔一天又多了幾片葉子,過不久整盆都非常茂盛,讓人驚歎其生命力。佛陀覺悟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眾生平等的基礎。所以要善待一切生物,愛惜物命,不斷提升自我的覺性。
世間萬物皆在成住壞空的循環中,而生物世代交替、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讓世界充滿蓬勃生機。上人表示,貧窮苦難或是天災受難,都可以在眾人的愛心助力下重獲新生,但是現在許多國家陷入戰亂,家園破碎、親人離散,逃離戰火的人在異國成為難民,身心皆苦,在戰亂平息之前,實在看不見未來的希望。
「能生活在和平、繁榮的社會,很有福,所以要感恩─時時感恩、事事感恩、人人感恩,首先要感恩父母,若沒有父母生下我們,就沒有因緣生活在這個時代;接著要感恩佛陀,傳佛法教育我們;還要感師恩,我感恩導師接受我成為弟子;感恩眾生,我與大家有緣,能夠有這麼多慈濟人支持我、幫助我做慈濟。」
上人說起印順導師原本在大陸,隨著特殊的因緣來到臺灣;而自己在出家以前,就在慈雲寺看到導師著作《佛法概論》,北上受戒時,因為沒有師父無法受戒,就決定先到慧日講堂請一部太虛大師的「小藏經」─《太虛大師全書》,因此見到印順導師,起念請求拜師皈依。
「那時陪伴我的慧音法師說,導師不輕易收弟子,希望不大,我還是請他幫我向導師提起。導師看向我,微微笑著點頭,我就快步走到導師的前面,他說:『你要拜我為師,那你趕快佛前頂禮。』我就趕快向佛頂禮三拜,回過頭來向導師叩頭,跪在他的面前。他就說:『你我師徒有緣,因緣特殊,你要入戒壇,我趕快為你寫一封信。』他入書房寫一封介紹信拿給我,因為當時超過十二點,要我趕緊回戒場,將介紹信拿給戒師,我就趕快再回借住的菩提講堂背起行囊去戒場。」
「那時候有幾位戒師,我第一次進去時,對我說,我沒有師父,無法入戒場。所以他們看到我拿著那封介紹信,再次進來受戒,都覺得很不可思議。」
「今天我在這裏,來到臺上,向佛問訊,感恩佛、感恩我的師父,感恩我的父母,回過頭來,感恩眾生,有大家的支持,讓慈濟幾十年的道路穩定走來,有力量將志業擴及國際;今天為大家授證,菩薩家庭添丁,師父為你們祝福、為佛教祝福,也向佛教說感恩,人間道上增加菩薩,法喜充滿!」
聽到大地呼吸
十一月八日歲末祝福典禮,上人談到這二天在臺中聽慈濟人分享,大家都很精進,對臺灣社會的付出不曾停歇,所以感到很充實也很感恩。臺灣曾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接下來的太平年代,建設穩定,人口愈來愈多,工商業愈來愈發達,民眾的生活益趨安穩,但要懂得惜福,生活用物都不能浪費。上人提醒大家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尤其要少用塑膠袋,不要讓難以分解的塑膠垃圾污染大地,阻礙大地的呼吸。
「大地有呼吸喔!若是夜深人靜,我在精舍靜坐,身心清淨,總是會聽到大地呼吸聲;而且草木皆有情,它們同樣都有呼吸,有呼吸才有生機。然而地球人口愈多,眾生造的業愈重,因為人們不斷開發地球環境,不斷砍伐森林,有的為了建屋,有的為了放牧。有時行腳到每一個地區的靜思堂,我也會很感慨,靜思堂的建築用了很多木板,即使是鋼筋水泥也是取自大地資源。此時科技發達,人的生活很享受,我們會不會用過頭,連子孫後代需要的資源也用掉了?」
上人說,保護地球環境,沒有國家、地域的限制,因為全球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空氣是連通的,氣候的變化也是全球性的,所以不只要在臺灣做好環保,還要帶動國際,讓地球的生機延續不斷,生命力蓬勃旺盛。
現在有便利的工具,幾百年、幾十年的合抱之木,只要幾分鐘就砍倒了,但是再種的樹木,要等到它們長成可以涵養水源、保護水土的大樹,卻還需要幾十年、幾百年,真的來不及!「看到世界上大水、大風的災難愈多、愈嚴重,但是人們對環境的開發與污染沒有減少,所以我很憂心、很擔心,只能不斷呼籲,行事要謹慎節約,用物要珍惜,還要好好利用生命,讓生命價值不斷提升。」
上人指出,有用的人生才有價值,否則徒然消耗大地資源,多造業力。就如佛教修行道場的齋堂總有「食存五觀」的偈句,第一句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吃這一頓飯時,要回想自己今天做了什麼事,對人有利益嗎?面前這碗飯來之不易,農人耕種很辛苦,所以要感恩。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反思自己有沒有德行,能夠接受這麼多人辛苦勞動的成果;平時生活行為、與人應對進退,都要有分寸,就是修德。要用感恩心、慚愧心面對天地人間,有清新的空氣、乾淨的土地,才能養育出清淨的糧食供應自己生活,所以要用心努力,回饋天地人間。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要有警覺心,預防自己犯錯,說話、做事都不能逾越規矩,不能貪求享受。如果今生有福,是過去生造福;此生得福,還要再造福,不能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有了還要求更多,貪得太過頭,違背了善良的本性,言行愈來愈偏差,業力累積得愈來愈沉重。
上人說,願意幫助人,為人間而付出,造福才會有福;否則只是標榜自己事業做得很大,錢賺了很多,也只是破壞環境、消耗物資,沒有增加善與福,只有累積惡業力。請大家多用心,守好本分、涵養品德,帶動人群多造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