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與我

一百零二歲的陳林水錦,在逐漸退化的歲月中,牢記助人和勞動的歡喜;她傳承給女兒陳洽的,不只有刻苦耐勞,還有樂善好施的自在。

細數陳林水錦一世紀的人生,就是不停地做事―出生在南投竹山豬頭棕山上崎仔寮的農家子弟,能填飽肚子就很幸運了,遑論上學識字;婚後下山定居廍堤仔,濱鄰水域,先生以水耕空心菜為業。每天清晨三、四點,她摸黑到田裏,踩在水中採收鮮嫩的空心菜,天亮後,讓先生送去菜市場批發。

孩子一個個出生,販售空心菜已填不飽一家六口的胃,先生開設木頭加工廠,陳林水錦自此身兼菜農和工廠女工。直到卸下養家重擔後,她還是閒不住,有空就四處撿拾廢棄紙箱或破銅爛鐵轉賣,賺自己的零用錢;女兒陳洽在竹山經營百貨店,紙箱理所當然由她收走。

二十餘年前,陳洽問她:「那些紙箱頂多賣幾百元而已,拿來捐給慈濟好嗎?」她不僅欣然同意,如果變賣所得不足千元,還自行湊足捐出。

她每週三和週六去竹山環保站做環保,其餘日子在家裏,手腳也停不下來,看到桌上的水果,就伸手去捏;每走一遍就捏一次,反覆詢問:「這是什麼?」發現她的記憶力漸漸退化,和她同住的二媳婦與陳洽商量後,安排她每週一到週五在慈濟南投竹山日照中心「上學」,週六再去環保站。

高齡已逾百歲的她,在環保站就像設定好的機器,哪個瓶子該放哪個籃子,分類毫不含糊,報紙也摺得整整齊齊,腦筋裏只有環保。陳洽說,母親不懂什麼大道理,也不認識字,但心心念念:「做環保很好啊,能救人!」

心甘情願償還就打八折

陳洽一九五三年出生,幼年的記憶中,還是個小學生就在工廠幫父親推木材,再加工製成衣架、飯勺、勺子的木把手內銷。父親的右手在孩提時被油燈燒傷,傷勢嚴重,送羅東聖母醫院醫治,家境窮困而沒有錢付醫藥費,醫院也沒有為難他們,康復後就給出院了。後來,父親的四根手指頭逐漸萎縮,只剩大拇指可靈活運用,但不影響他研發技術,幾年後還製作水果籃、水果盤和手提袋等竹藝品外銷。

陳林水錦(左三)辛苦操持整個家,陳洽(左二)依偎在母親身旁。(相片提供/陳洽)

未嫁之前,陳洽是父親的左右手,輔助工廠事務和家務事,久而久之養成和母親一樣的個性,吃苦耐勞;婚後,她侍奉年邁的公公和大婆婆、小婆婆,無法再幫忙父親經營工廠,又逢臺灣經濟轉型,工廠外移,娘家只得改行開雜貨店。

一九九八年左右,陳洽被倒會,她對先生說,「我是會頭,不能對繳會錢的人沒有信用。我一定會想辦法擔起這個爛攤子,錢再賺就有,拚一下就過去了。」她不希望這場劫難波及他人,尤其逃避責任不能解決事情,只會斷了往下走的路。

事情既已發生,只有想辦法解決;只要有賺錢的機會,她就勇往直前。為了還債,即使犧牲睡眠、身軀再疲累,她也不畏辛苦。

屋漏偏逢連夜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強震重創南投竹山,陳洽的百貨店倉庫和房子受損,商品傾覆十四坪大的倉儲空間,花了一、兩個月才整理就緒;修繕費用和欠債的雙重壓力,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來。

被倒債,又受災,逆境繼續考驗著陳洽。公公在一九九八年往生後,大婆婆生活失去重心,漸漸失智,接著小婆婆也出現症狀,陳洽和大嫂輪流照顧長輩們十餘年。堅忍的她,蠟燭多頭燒,但沒有因此中斷長期對家扶中心的贊助,也在上游批發商臺南謝金木的引薦下,定期捐款成為慈濟會員。

有一天,竹山的慈濟委員尤淑娟來店裏購物,看到牆上懸掛著上人法照,好奇地問她從何而來?陳洽說,是謝金木所結緣。兩人相談甚歡,陳洽聊起自己面臨債務和家務等種種壓力,言談間難免有所怨懟。尤淑娟開導她,「上人說,這就是『共業』,甘願還,打八折,不甘願就得加倍付利息,划不來喔!」

尤淑娟鼓勵陳洽打開心胸,廣結善緣,以職場為道場,向顧客說慈濟,募心募款。「世間還有更苦的人,不要時時糾結在自身的苦,日子才會好過。」陳洽豁然開朗,之後每當有苦有怨,就立刻轉念,漸漸感覺輕安自在。她努力經營百貨店,空暇時也開始投入做慈濟、撿回收物做環保。

閒在家不如做環保救人

陳洽不只承襲母親的勤勉堅毅,還包括了樂善好施。陳林水錦只要聽聞有人需要幫助,就將自己辛苦存下來的私房錢慷慨捐出;窮苦人往生,她將省下的老農年金布施棺柩。

陳洽說:「父親給母親的生活費並不多,所以母親沒有很多錢;為了布施,有時候伸手從爸爸的口袋掏錢去捐;兩人的互動,讓人看了會心一笑!」當得知變賣紙箱可以捐給慈濟助人,陳林水錦加入行列,還學會如何分類資源。

晚間打烊,陳洽把店門關了,和鄰居各拿一個袋子,沿著大明路一邊散步一邊撿回收物,來到黃昏市場更像是挖到寶,紙箱、瓶罐滿地都是,一個袋子不夠裝,隔天再多帶幾個。一個晚上撿回的物資,將父親木材工廠的空地堆得像一座山,讓母親隔天一早就有「工」可做。

當時是二○○二年,陳林水錦七十幾歲,就像在工廠做工,手腳俐落,毫不猶豫地細分紙類、鐵、鋁罐和寶特瓶。當分類完成,她不管陳洽在店裏有多忙,打電話一再催促,「趕快把物資載去環保站!」「快點載回收物回來!」

陳洽常邀母親去慈濟環保站分類,但她找了很多藉口不想去,就是擔心不認識人而感生疏;直到有次感受到環保站志工溫馨招呼,氣氛好熱絡,她回過頭來怪女兒:「怎麼不早點帶我來?」從此日日前往。有時陳洽生意忙,無法載她去環保站,她就吵著:「在家很無聊!有夠無聊!」

年輕時長時間泡在水田裏摘空心菜,陳林水錦晚年常感雙腳腫脹到無法入眠,有時半夜起來走路消腫,才勉強再入睡,甚至去爬學校圍牆或睡在路邊,令家人很困擾。她安眠藥量愈吃愈重,記性也愈來愈差;明明晚飯後已經吃過藥,睡前還嚷著要再吃一次。做環保後,她回家累了就休息,日久安眠藥也少吃了。

一百零二歲的陳林水錦做起環保毫不含糊,每樣物資清清楚楚地放入各自的籃子裏。

最煎熬也最自在的時光

「爸爸八十九歲往生,媽媽已經一百零二歲了,他們都高壽。曾聽說要幫父母積德,我覺得媽媽的福報是她自己做來的!」陳洽很慶幸自己沒有遠嫁,能夠照料母親,這一生最感幸福的就是將母親帶入慈濟,母女攜手做環保。這二十幾年來雖然是陳洽最煎熬的時光,但她肯定自己做了最有價值的選擇。

感念當年羅東聖母醫院救治父親,不問費用,於是她定期捐獻給聖母醫院,「學佛後懂得因緣果報的道理,這一生不欠人,才是智慧的抉擇。」

陳洽說,人生好像一連串的考驗,一開始將心念轉為甘願,現在則是已經習慣付出。即使因搬運回收物資而傷了右手,左手板機指也動過三次手術,但只要有人來電通報載回收物,再多、再重她都不退縮,以感恩的心承擔環保幹事,愈挫愈勇。「環保站就像我的第二個事業,就算每天做得像頭牛,我當成修行,把該做的工作做好,心甘情願。」

她的百貨店像是社區中的慈濟環保點;她也從未想過「休息」二字,先生無怨無悔支持,讓她很滿足,「慈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