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轉型、碳排放零成長

(相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花蓮慈濟園區同心圓餐廳)

四年前開始,慈濟啟動自主盤查,計算各會所能源、
營運等面向所產生的溫室氣體,
依循國家環境政策推動四大轉型,跟進國際趨勢。

四年前開始,慈濟啟動自主盤查,計算各會所能源、營運等面向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依循國家環境政策推動四大轉型,跟進國際趨勢。

淨零排放、SDGs跟ESG是全球都在進行的議題跟趨勢,慈濟在二○二二年就決定,要達成二○五○淨零排放的目標;而且所有資料都要經過國際認證,確認數據合乎國際標準。

第一步就是做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盤查,到現在已經進入第四年了。這就像是量體重,先知道自己的體重多少才能計畫減重。第一年,慈濟先從花蓮靜思堂開始,二○二四及二○二五年,就會擴及二十三個靜思堂。因為這二十幾個大型會所,大概已占慈濟基金會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百分之九十,所以我們把它們列為盤查的「邊界」;盤點完成後,總排放量就估算得出來。

劉效成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

(攝影/蕭耀華)

溫室氣體盤查的項目,近期改為類別一到六,以類別二「外購電力」為例,慈濟基金會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六成源自外購電力,也就是向電力公司購買的電;其他的四成來自同仁的交通、志工的活動、柴油發電機、鍋爐等,連滅火器也會產生溫室氣體。於是我們按照所占比例比大小,先從電力方面去做減量,這就是一般所謂的「節能減碳」。

慈濟的淨零排放路徑,是依循國家「能源轉型、營運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四大策略制定的。其中「能源轉型」的重點,就是盡量不要使用石油、天然氣、煤炭等會排放溫室氣體的化石燃料,最好是用乾淨的、低碳的再生能源,例如由太陽能、風力、水力、地熱產生的「綠電」。

所以慈濟在各地會所的屋頂、空地建置太陽能發電的案場,二○二四年底統計,已有四十六座太陽能案場「掛表」啟用。其中,有三十四個是慈濟與太陽能光電業者合建,慈濟提供空間,業者出資建置,完工啟用後,我們不收租金,而是要求業者將發出綠電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轉給慈濟使用,並提供「綠電憑證」。

慈濟現在已有三十四個會所可以分享到綠電,減少了向電力公司購買「灰電」所產生的排碳。而另外十二個比較小型的太陽能案場,就採用「自發自建」模式,由慈濟出資建蓋,發出來的綠電歸慈濟自用。好比臺北市萬華靜思堂的屋頂、新竹靜思堂的停車場,都有慈濟自建的中小型太陽能案場。

依科學數據做減排決策

除了能源結構的轉型,慈濟也在「營運轉型」方面,力求清淨在源頭。好比使用能源管理系統,收集各類設備用電的情況,然後彙整到系統儀表板中,就能知道電為什麼用那麼多?用在哪裏?能不能減量?

第一個採用能源管理系統的地點,是位在臺北市東區會所地下樓的「植境」複合式活動空間;到二○二四年底為止,全臺已有十個大型會所,導入能源管理系統。

以植境、桃園靜思堂及新店靜思堂為例,在盤點分析後,發現空調設備用電量占比最高,達到百分之六十,再來是照明用電,事務機器用電排第三。有了這些科學資訊,我們就可以做減排的決策,例如汰換掉比較老舊、效率差的空調設備,將馬達換成最高效率等級的新品。

慈濟基金會也導入ISO50001的能源管理標準。以往,節能是醫院評鑑的重要項目,所以各所慈院早已導入,但慈善團體還沒有被要求;我們自發自主地做,先從北部的靜思堂做起,目前新店、桃園靜思堂,已取得英國BSI認證機構的ISO50001認證,之後就會推廣到花蓮、臺中、高雄等地靜思堂施行。

而在「生活轉型」方面,則包含改用「低碳載具」。目前花蓮本會已將幾部公務車汰換成電動車,並建置充電樁;也鼓勵同仁、志工多多共乘,以線上會議減少交通往返的碳排放。

最後「社會轉型」的部分,慈濟大力推動環保永續的社會倡議,好比高雄靜思堂、臺中靜思堂,都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國家認證,其他靜思堂也在努力中。志工們也配合行動環保教育車、PaGamO環保防災勇士PK賽,進中小學校園宣導環保、永續及防災知識。

我們認為節能減碳、環保永續,不只是總務部門的責任,也不只是永續辦公室的工作,而是每個組織、每個人都要有的意識。證嚴上人的方向也是如此,一直都秉持宗教家的精神,推動環保、蔬食茹素、戒慎虔誠。我們要把上人、慈濟的核心理念,和現代的ESG和SDGs結合起來,用全球性的語彙表達出來,讓大家知道慈濟都一直在做,而且是順應著世界的潮流,一步一步往前走。

天賜日光轉綠電
  • 46處光電案場建置完成

  • 再生綠電738萬度/年

  • 總容量6,524峰瓩

  • 減少碳排3,647噸/年

(2024年12月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