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農十月‧初一》
【靜思小語】付出就有所得,得到歡喜知足;福不是求來的,造福才能得福。
發心精進菩薩道
時逢農曆十月初一,隨師行腳的常住師父們於早課後頂禮上人。
上人簡短叮嚀:「時間過得很快,這回師父出門,是很『拖命』,你們也要好好用心。慈濟菩薩們很虔誠地付出,這分精神要延續,需要有人帶動,讓菩薩道在人間不中斷,請大家要多發心、勤精進!」
編撰慈濟現代史
聆聽北區資深慈濟人分享,包括早期帶「慈濟列車」回花蓮尋根的趣事;上人說,之所以會有慈濟列車,是籌建花蓮慈濟醫院時,很需要讓大眾知道訊息,但是當時的交通與傳播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所以要讓大眾聽到師父的呼籲,就要靠各地慈濟人分享,募集點點滴滴愛心,並且帶著會眾來到花蓮參訪,聽師父說話。
為了讓這麼多人一起回來花蓮尋根,在確定時間與人數以後,師兄師姊們就要趕緊動員買火車票,才能讓每一梯次順利成行。在火車上,慈濟人揹著擴音器向會眾分享慈濟故事,說明師父為何要在花蓮建醫院,艱辛的過程點滴。「搭過慈濟列車的人,不論是帶車的人,或是被帶的人,都要再回憶當時,是否因此受感動而加入?總是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
「因為師父要建醫院,湧出了一群貴人幫助師父,很辛苦啊!慈濟人揹著提袋,街頭巷尾去勸募,靠著小額捐款慢慢累積,成就如今的慈濟醫院;回想起當時,一幕幕景象都很珍貴。現在這一群菩薩還健在,我一直期待大家把記憶再找回來,自我回顧生命歷史,還要寫下來,讓文史同仁編輯出版,一冊一冊收錄,這就是『慈濟現代史』。」
早期慈濟志工人數不多,慈濟人身兼數職,只要有益人間的好事,事事都能做;尤其慈誠師兄承擔重任,即使平時是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公司大老闆,也融入群體一起承擔勤務、在環保站扛重物等等,放下身段造福人間。上人表示,早期沒有如今這麼舒適便利的環境,但是大家有緊密凝聚的向心力,在各種境界中都能專注用心做好慈濟事。大家要將這分精神傳承下去,讓年輕一輩知道過去慈濟人怎麼做慈濟事。
「你們的過去,就是他們現在要學習的法;你們說法傳到他們的耳朵,聽入他們的心,就是在教育後來的人,讓他們學習;像我們三、四十年前開始發心,同樣要從頭做起,只不過我們已經累積了三、四十年的經驗,讓他們接受我們的法,可以繼續往前鋪路。」
「我一直覺得,我這輩子實在很有福,能夠生在這個時代,透過便利的科技與全球慈濟人分享,最重要的是身邊有一群菩薩見證過去,而且每一位菩薩也大顯神通,跟著師父到每一個國家,讓全球各地的慈濟人與會眾看到這個道場有多少菩薩。我們過去是開道,現在要鋪路,讓更多人走得更安穩,方向要掌握得更正確,這是我們的責任。」
鑽石花永不磨滅
聆聽香積團隊歡喜分享,上人開示:「雖然人間難免有缺陷,富有的人心有煩惱,窮困的人生活很艱難,而我們有因緣走入慈濟,去幫助苦難人,見苦知福,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知足心常樂;知足、感恩,樂於付出,就能與人和氣互動,帶動人人行菩薩道,讓人間祥和有愛。」
上人說,福不是求來的,就如各人吃飯各人飽,要靠自己造福才能得福;只看別人做事,自己不投入,就沒有心得,所以一定要做,而且付出無所求,否則掛礙著自己做多少能得多少,有所求就永遠不滿足。反而是無所求,放下執著專心去做,會做得很歡喜,當下就得到歡喜心、得到好友誼,和自己一起做好事的都是好人,這就是最實在的收穫。
即使不少資深慈濟人上了年紀,體力不如從前,也要顧好心腦不能亂,堅定地走這條路,常常對人談慈濟,加強行菩薩道的記憶;不要只是在家無事做,覺得孤單而生悶氣。
「年輕人白天去上班上課,沒有人與我們說話,我們就要出去找人說話,而且要說好話,講慈濟事,談自己如何走進慈濟,帶動了什麼人,有什麼改變。無論是被人帶的心得,或帶人的心得,都有很多好話可說,能夠帶領人走菩薩道。」
「走在佛法開闢的道路上,也就是菩薩的軌道上,人生不會走錯路,而且是覺有情,這分覺悟讓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假如還是迷迷糊糊,就會迷失,有的人迷失在金錢、物欲當中,有錢亂花,不懂得如何使用,反而多造業。賺了錢要花,而且要花得對;都說鑽石很有價值,其實人人心中都有一顆『鑽石花』,又美又堅硬,又很有價值,而且生生世世不會磨滅。我們已經在八識田中種下福慧種子,要把意識照顧好,還要勤精進,直到回歸佛的本性。」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