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 不只說說而已

慈濟行動環保教育車來到汐止長安國小,學生手中各項行動標語是回收材料所製。(攝影/蕭耀華)

環境教育已成當代必修課,慈濟不只說說而已—
三部行動環保教育車,二○二五年上半年預約已滿,開放「候補」;
多間靜思堂正在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國家認證;
並廣邀學子們加入環保防災勇士PK賽,第四屆熱烈展開中!

環境教育已成當代必修課,慈濟不只說說而已—三部行動環保教育車,二○二五年上半年預約已滿,開放「候補」;多間靜思堂正在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國家認證;並廣邀學子們加入環保防災勇士PK賽,第四屆熱烈展開中!

【慈濟行動X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系列報導

什麼東西不要用?免洗碗筷跟一次性的消耗用品。好,那我問你們,我們一年用掉的飲料杯,可以堆出幾棟……」

慈濟志工曾秀旭還沒把題目講完,反應快的同學們,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講出來。在帶動「環保五R」時,曾秀旭先讓好動的小朋友們發洩精力幾秒鐘,接著請大家舉起雙手跟著念出:「不用、少用、重複用、修理再利用……」

這是慈濟行動環保教育車「淨零未來館」,來到新北市汐止區長安國小巡展的熱鬧景象。儘管空間條件不比室內展區,但重點一樣不少,舉凡「淨零四大轉型:生活、產業、能源、社會」以及自然碳匯、人工碳匯的介紹等,都能一目了然。教育車由舊貨櫃改裝,志工們只要經過三小時的講習,就能按照簡明的看板圖文、短片,對中小學階段的孩子解說環保、淨零、永續。

長安國小長年與汐止慈濟志工互動,得知有此「神器」後,就早早提出申請,並提供鄰近校門口的空地安放。在為期一週的展期中,不僅各年級師生分批參觀,進行環境教育,就連進入學校的家長、廠商、鄰里鄉親,也可一起來聆聽體驗。

自一九八○年代,到二○○五年員山仔分洪道完工啟用的二十多年間,長安國小每逢強颱必淹水;許多上了年紀的汐止慈濟人及北部慈濟志工,都曾進入長安國小校園,一鏟鏟清淤復原。

記取災害高峰期的歷史教訓,校方至今都還把行政處室及電腦教室設置在三樓以上,以防校務因洪災而癱瘓,並特別重視環保、防災教育。「我們的運動會、園遊會都會來一千多人,如果能透過活動做結合,會有更大的影響效應。」校長包志強如是期盼。

關渡靜思堂環保防災教育展,參訪同學吸收循環經濟等永續知識,留下童趣身影。(攝影/蕭耀華)

身體力行 永續人類未來

除了「淨零未來館」,慈濟還有「KOKO的淨零綠生活館」,以及二○二四年十一月剛啟用的「循環經濟館」。目前這三部行動環保教育車,預約的行程已排到二○二五年中以後,還有許多機關、學校在「候補」。

為什麼環境教育在臺灣,會有如此龐大的需求呢?這或許可以從二○一一年說起,政府六月正式頒布《環境教育法》,成為全球少數實施環境教育專法的先行國度。

根據環教法規定,高中以下學校的學生及教職員,每年都要接受至少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加上一○八新課綱,將環境教育的核心素養納入中小學教育內容,以及社會對永續發展與ESG的要求日益提升,教育界與社會人士對環境教育,或稱永續發展教育的需求,也就更加急切了。

為了幫助教師提升環境、永續、防災方面的教育學能,慈濟基金會與嘉義縣政府合作,於二○二四年十一月,會同嘉義縣教育處,對縣內的中小學教師舉辦「嘉義縣NEED融入校訂課程撰寫工作坊推動計畫」。這是慈濟自一九九○年推動環保志業及環境教育以來,首次與政府單位合作,對現職教師進行三場次的「工作坊」訓練課程。

負責授課的講師,是榮獲國家環境教育獎個人組優等獎的慈濟基金會專員陳哲霖。他自電信業退休後才接觸環保,取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儘管年紀相當於現職老師的叔伯,但他的環境教育教學始終堅持「簡單、有趣、有用」,還傳授許多口訣與遊戲,幫老師們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容易學習。

「人類的永續,是校長到學生都要清楚的事情。慈濟有慈善、有環保,如果環保、環境教育沒有做在前面,後面就有救不完的災。專家警告,氣候變遷繼續惡化,人類的文明將終結。即使你教再好的學生,工作再好、賺再多錢,有幾棟豪宅,都可能像夏威夷大火一樣,一夕之間變成零。」

陳哲霖以慈濟人從事國際賑災時,親眼見證的驚世災情為例,語重心長地建請參與研習的老師、主任,不要再分環保、永續的教學該由哪一個處室負責,每位師長都要承擔起教育的責任,而且身體力行帶動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實踐在生活中。

環境教育小辭典
  • 2011年政府實施《環境教育法》,而聯合國2016年始推動17項永續發展目標。因此現行環境教育雖仍以「環境」為名,但內容已包含永續發展

  • 環境教育在108新課綱中分為五大主題―環境倫理、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災害防治、永續資源和能源利用

  • 依環境教育法規定,公務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50%之財團法人,其所有員工、教師、學生均應參加4小時以上環境教育課程

二○二四年,行動環保教育車參加嘉義市科學一六八教育博覽會,導覽志工與參訪師生透過互動、解說,收穫滿滿。(攝影/蕭智嘉)

老師做到 學生跟著做到

在環教達人帶動下,各校師長暫時放下了繁忙的校務、教務,動手做、玩遊戲。與時俱進的環境教育知識,加上簡單有趣又實用的遊戲教材,讓慈濟開設的工作坊課程,成為嘉義縣教育人員的熱門培訓課。

就內容而言,慈濟的環境教育課程可謂溫故知新,因為很多重點如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環保五R、氣候變遷等,早已列入學校課程內容,講過、教過了。但是把自己歸零,學習新教材教法後,老師們就能在教育現場發揮得更好。

「今天的研習讓我收穫很多。像那個『氣候時鐘』,是我以前不知道的;我們如果帶孩子去看,他會有感覺的,因為它是連秒都在動的。」嘉義縣竹崎鄉桃源國小教導主任呂淑女,分享以身作則帶動的經驗。畢業旅行時,師生來到羅東夜市,呂淑女自備保溫罐,同學們也帶上慣用的容器,把想吃的佳餚裝起來帶回旅館享用,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因為我這樣做,所以要求孩子們的時候,他們就很自然跟著做。」呂淑女表示,行動是要讓學生打從心裏覺察,真的願意才能做到。「當你覺得減塑、愛護地球很重要,對這個環境有感覺,各種方法自然就會出來。」

慈濟為嘉義縣中小學教師開辦工作坊課程,在陳哲霖(中)帶領下,學員用口訣搭配遊戲將永續知識化繁為簡,並可在教學中應用。(攝影/黃筱哲)

國家認證 靜思堂小學堂

從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的內容來看,環境教育是SDG4「優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細項目標就明確宣示:在二○三○年以前,應確保所有學習者,獲得促進永續發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目前臺灣環境教育的內容,較為偏重保育環境生態、應對氣候變遷,但能發揮多大的影響力,則有賴受教者上完課後,在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方面的實踐程度。

為了讓更多學子與社會人士了解環境問題、永續發展,慈濟除了讓較具規模的環保站具備展示教學、實作體驗功能,成為「環保教育站」外,也以高標準優化各地靜思堂的設備條件、展覽水準,爭取成為符合國家標準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目前高雄靜思堂及臺中靜思堂已通過認證,北部的關渡、雙和等靜思堂,則正在準備申請中。

以高雄靜思堂為例,內部有三個教育館區,其中「低碳生活館」及「氣候變遷館」,幾乎是每個環境教育場所都會展示的主題;較為特別的是「慈悲科技館」,展出的福慧隔屏、福慧床、急難救助淨水艇、ATV全地形工作車等,都是慈濟「現役」的賑災救助用具。

「慈濟的亮點就是慈悲科技,輔導單位曾說,如果不申請這項的話,可能提早半年就通過了,可是我們把它堅持下來。」主責認證作業的慈濟基金會專員陳哲霖回憶道。

臺中靜思堂一樣是三個展館的配置,其中「友善大地館」內,展出九二一地震的歷史紀錄及相關科學知識,搭配「開創永續生命之路」的課程,可以讓國中小學生學到應對地震災害的常識;見識「綠建築」的理念如何落實在災後建置的大愛屋、希望工程學校,達到通風、綠化、回收再利用的效益。

關渡環保防災教育展以VR讓人跟著海龜優游;環境教育可透過課程、戶外教學、參訪等方式進行。(攝影/蕭耀華)

關渡展場 高規格高人氣

在慈濟現有已認證及「準」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中,位於關渡靜思堂的「環保防災教育展」,無疑是人氣最旺的展區。自二○二四年十月開展以來,每週有各級學校師生進行校外教學。在聽完簡報開始進場「玩」之前,主持人特別提醒同學們,把外套脫下來放在椅子上,「因為待會兒一定會流汗。」

「環保防災教育展」展區總計有十個關卡,除了靜態的看板,還有虛擬實境、跳舞機、防災Run等互動設施。在「地球發燒了」這一關,同學們要猜猜看,誰才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大魔王」,究竟是牛羊豬雞鴨組成的畜牧業?還是運輸業的飛機汽車輪船?

謎底揭曉,畜牧業以百分十八的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險勝」運輸業的百分之十四;看到這裏,孩子就知道,多吃素食少吃肉,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可以一次打倒兩個魔王,成為守護地球的小英雄。

遊戲闖關結束,最大的收穫不是有形的獎品,而是無形的新知與省思。明德國小五年級的思嘉就表示:「原來肉食會讓地球暖化,因為畜牧業的動物會產生溫室氣體,我有了新的發現。」

而同班的尹睿,則是對不斷讀秒倒數的「氣候時鐘」印象深刻:「它讓我發覺原來『世界末日』離我們已經非常近了!我以為那是好幾百年以後才會發生的。」

氣候時鐘顯示,距離地球升溫攝氏一點五度年限,僅剩不到五年,如果情況不見改善,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尹睿一開始也覺得非常可怕,但他說:「會有辦法克服的,應該幫助世界做資源回收、少吃肉,不要讓冰川繼續融化。」

臺中靜思堂展館中,學生用七巧板桌遊拼出「緊急避難包」。(相片提供/吳麗華)

綠色人才 接軌國際趨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影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得出來,環境教育、永續教育也一樣;但把時間尺度拉長,隨著世代交替、觀念變遷,也許不用二、三十年,就能看到轉變。

根據環境部統計,公元兩千年時,臺灣的資源回收率僅有百分之九點七八,但二○一一年時就達百分之五十以上且持續至今,可見教育宣導搭配政策鼓勵的成效。若國人能在環保永續方面再次凝聚共識付諸共行,不無可能再創新猷。

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一百四十個國家地區,宣示於二○五○年前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歐盟更將於二○二六年開始,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也就是所謂的「碳關稅」。種種變遷皆顯示,不論是政府、企業或個人,都不能對淨零、永續一無所知,或視而不見了。

慈濟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主任江允智補充,金管會規定,二○二五年底,臺灣所有股票上市公司都要發布永續報告書;而且報告書裏一定要做溫室氣體盤查的揭露,還有SDGs影響力的說明,「所以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會成立永續辦公室,中小企業即使沒有設置,也會派員接受相關訓練;間接來說,會有相應的工作機會。」

江允智表示,慈大已將永續發展的通識,加入校訂必修課「慈濟人文」的教學內容,「永續暨防災碩士學位學程」也開設八學分的微學程供大三、大四學生選修。學術課程之外,慈大也開設了溫室氣體盤查、永續報告書撰寫的培訓班。「二○二五年,我們會在慈濟關渡園區開班;各企業若有溫室氣體盤查等需求,就可以派人來上這個課。」江允智預告道。

慈濟基金會環保推展組組長張涵鈞也說明,為了讓更多學子了解環境問題、深化環境教育,慈濟二○二四年展開「環保防災勇士養成專案|校園深耕計畫」。除了持續推動淨零永續環教講師培訓,鼓勵各校帶師生到慈濟環保教育站實作體驗;並提供環教資源,支持學校舉辦無塑膠、推廣蔬食的「環保校慶園遊會」。「也歡迎各校在舉辦畢業旅行、校外教學時,到慈濟的環境教育場所參訪,並在行程中落實利用大眾交通工具、減少一次性用品的『綠色旅遊概念』。」

從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到站上國際舞臺、學術殿堂,慈濟人說環保、論永續,總是知行合一,說我所做、做我所說,希望人們輕鬆學會必要的知識,接著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地做,方能發揮改變的力量。「我們要用創意來做環境教育,用行動來發揮影響力。」環教達人陳哲霖與眾人共勉道。

一鍵申請環保畢業旅行

慈濟xPaGamO
環保防災勇士PK賽

附錄

什麼是淨零?

撰文/葉子豪(慈濟月刊撰述)

淨零」已是當代熱門話題,但一知半解的仍大有人在。

「全球一年排放約五百億噸溫室氣體,怎麼可能變成零呢?」陳哲霖精要地說明,所謂淨零排放不是完全不排放溫室氣體,而是要努力使排放量「極小化」,降到森林、海洋、土壤等「自然碳匯」,加上碳捕捉、碳儲存設施等「人工碳匯」可以完全吸收的程度。

知道何謂「淨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茹素不吃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隨手關燈省電等個人的行動,積少成多,就能為地球與人類的永續做出貢獻。

而應對自然資源耗竭的問題,則須一改從原料、製作、使用、丟棄、污染,一路不回頭的「線性經濟」模式,走上減少消耗、降低污染、化廢為寶的「循環經濟」新路。

陳哲霖舉某科技大廠為例,該公司以製造電燈泡聞名於世,但後來開發出新的商業模式,他們和荷蘭史基浦國際機場簽約,承包整座機場的照明服務,包含了燈具的更換及維修。當獲利來源從販賣商品轉為提供服務,為了節省維護成本,經營者把物品做得更好更耐用,原物料及能源的耗用,也就隨之降低了。

「淨零是為了解決全球暖化,循環經濟對應地球資源匱乏的問題,有淨零有循環,地球跟人類才有可能永續。永續發展不只談環境,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涵蓋在裏面,我們要知道它核心的精神:多樣性、包容性,最重要是不遺漏任何人。」陳哲霖道出了慈濟環境教育的要點與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