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23《農十月‧二十二至二十三》
【靜思小語】真誠發願、認真投入,即使辛苦也會感受甘甜。
正信宗教,不離善與愛
十一月二十二日,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圖書醫院」團隊,說明七冊《法華經》經書修復的進度,上人感恩並表示,保護經典也是保護佛法;人的生活不能脫離法,無論信奉哪一個宗教,都要依教奉行,朝著明確的方向精進。正信宗教的方向,都不離善與愛,這就是宗教對人們的教育。
上人指出,《法華經》的道理含括天地宇宙,是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以後,「開權顯實」宣說的本懷之法,教育眾生行菩薩道。「人心的思想觀念各不相同,尤其若是心有貪欲,就會去求、去爭取,求而不得就容易與人起爭端,甚至會影響社會、國家動亂不安。所以宗教傳法,就是期待人人能了解道理;只要人們有虔誠的信仰,就可以深入體會道理,導正自己的觀念與行為。」
上人表示自己很重視這部《法華經》,除了經文傳達的道理,也重視它的歷史。團隊已經知道它的出版年代,若更進一步探討這部經所用的木板、紙張的原料,能讓這部經的歷史更完整。「我很愛探討物品的來源,想知道是用什麼原料製作、合成的,哪一個時期製作完成的,從而探討這些物品的道理。事有源頭,我們把它的源頭找回來,讓這部經更有價值。」
上人說,這部《法華經》經書曾經遭遇劫難,被閒置、忽視,甚至放在床底下,要被賣掉。自己在慈雲寺偶然聽說這個訊息,趕緊請託說出這個訊息的人,用八百元買到這部已經破舊的經典。離開家與修道法師到東部時,也只帶著這部經。「這部經對我來說很重要,除了我讀以外,沒有其他的人能觸碰。以前我如果要讀這本經,我是很小心翼翼地用一枝薄薄的竹片翻頁,深怕弄破它。若可以將它修補好,讓它的壽命延長,我就能夠安心傳給下一代。看到破損的紙張修復了,紙面乾淨多了,很歡喜、很感恩!」
竹筒歲月,志業的基礎
歲末祝福典禮中,上人提醒大家,「竹筒歲月」是慈濟起步的克難歲月,每人每天節省五毛錢,凝聚大家的點滴力量去幫助貧病困苦人,「五毛錢」的起源不只是慈濟歷史,也是慈濟志業的基礎,這分精神要世代傳承。
上人說,有當初三十位家庭主婦,將每天存五毛錢救人的方法,從菜市場傳揚開來、帶動起來,才有今天慈濟在國際間,人道關懷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慈濟人分布在六十八個國家地區,接受過慈濟人醫義診則有五十八個國家地區,在十七個國家地區,援建二百五十七所學校。
「你們要不斷廣招人間菩薩,讓人人的點滴愛心細水長流,不要輕視每一分力量。現在各社區都有很多孤獨老者,或是雙老相依,很需要社區裏的愛心人就近關心與照顧;不少慈濟人也是年紀大了,身體機能難免衰退,但是我們要日日鍛鍊,除了肢體經常活動,最重要的是要動腦筋,不要讓腦細胞睡著了,讓意識渾沌。」
「師父不希望你們空過時日,希望你們的腦細胞要時常運轉,所以我會聲聲呼喚,你們一定要出來,與人說話,同時多聽聽外面的社會人間事;多與鄰里親友說慈濟,不一定向他們勸募,我們要讓他們知道臺灣真的很美,需要人人共同珍惜與愛護。」
上人教慈濟人向大眾分享,要疼惜生命、疼惜物命,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培養寡欲、知足的心態,不要恣意浪費;即使現在的物資很豐富,如果大家不懂得惜福愛物,物品總是用不了多久就要淘汰換新,有限的地球資源被大量消耗,將來的人間會沒有物資可用。且因為大量製造物品、大量丟棄垃圾,污染了大地,尤其塑膠垃圾經久不腐,是難以解決的環境問題。「慈濟人代替師父說法,代替師父弘法利生,要弘什麼法?就是這些,很簡單,只要做得到,就是惜福;我們自己做得到,帶動別人一起做,這就是弘法利生。」
「你們如果已經拿到《無量義經》,不是讓你們拿回去放在佛桌上供著而已,真的要拿來讀,一天讀一句、一偈,只要眼睛與文字接觸,將每天看的這一句多了解,入了經藏,就要行這一條道。想想自己為什麼要受證當委員?為什麼要受證慈誠?是要守護著法,身體力行,從家庭做起,在街頭巷尾做起,推展到社會人間。我們這幾十年在臺灣這麼做,才能到現在地球上有這麼多國家有慈濟人,讓更多國家的苦難人得到關懷與幫助。」
上人感恩自己這輩子得到全球慈濟人的護持,得到大眾的愛心力量,才能從臺灣弘揚佛法,從臺灣推動《法華經》、守護《無量義經》,不斷帶動有志一同的人共同走這條菩薩大道。
法會莊嚴,法刻骨入心
十一月二十三日歲末祝福典禮,臺北慈院醫護團隊經藏演繹並發願,上人肯定主管同仁們精進虔誠入經藏,用真誠的心,以善以愛投入,展現整體之美。大家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人人動作合齊,而且念念虔誠,相信《無量義法髓頌》的字句已經刻骨入心。
「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無量義經》這段經文貼切表達出醫療為眾生拔除病苦的良能,也是形容佛菩薩為人群拔苦予樂的慈悲智慧。上人說,人生至苦莫過於身有病痛難以恢復,而醫療人員就是病人脫離苦難的希望。但願人人日日維持此刻的虔誠,為拔除人間的病苦而付出,這也是各位醫療同仁從醫的心願,「守志奉道,其道甚大」,造福人間,守護生命,功德無量!
午後,臺北慈院主管同仁與上人座談,提及投入經藏演繹,經過一遍又一遍的排練動作與走位,克服痠痛練成肢體肌肉的記憶,也將經文熟記,有時在工作中或生活中面對一些狀況時,演繹的旋律和字句就會浮現腦海。上人欣言,聽來人人都很有感受,不離感恩與感動。雖然聽到大家因為一再練習動作而感到痠痛、疼痛,也感到不捨,但大家都有滿滿的體會,相信都是「甘願做,歡喜受」,因為人人都是發願投入,所以感受甘甜。
「大家平常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著愛,這就是醫療的使命;人人都有這分使命感,彼此自然合心,互動和氣,在忙碌的醫療工作中,相信每一位都是歡喜、無怨、很甘願,這就是慈濟醫療團隊的成功。」
「醫王們那樣用心,真誠入經藏,讓我很感動,覺得自己很有福,有誠、守信─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還有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都很用心入經藏,並且帶領同仁真誠發願。人間苦、空、無常,所以不需要執著,但是要讓法深入意識,讓行菩薩道的因緣生生世世延續。」
「自從我在日文版《法華經大講座》發現《無量義經》,我就一字字抄錄出來,先用鉛筆抄,再用原子筆寫,還用紅色的簽字筆再寫一遍,最後用毛筆寫;直到我要講經,就用鐵筆刻鋼版,刻到手受傷,現在手還會抽痛,但是很快樂,因為看到過去辛苦的成果。」
上人說,從自己離家、出家到創立克難慈濟功德會的那段時期,雖然走過很辛苦的路,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隨著時間累積了很寶貴的歷史,留下歡喜的感受;就如大家為了經藏演繹,利用空檔時間不斷練習,磨破皮膚仍然堅持下去,成就了真善美的莊嚴法會,在心中留下感動與法喜。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