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危機變轉機

問:

少子化衝擊教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因應相關危機?

答:現代少子化的背景是:年輕人晚婚、不婚、不生;源頭可能是:個人意識抬頭,加上物價持續提升,經濟壓力相較過去沉重,所以少子化是社會問題,也是國安危機!

少子化衝擊教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因應相關危機?以下幾點個人看法,提出來跟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

班級經營更精緻化

以前班級人數多達四十五人以上,想要針對孩子的行為一一讚美、指導,蠻難的;那些各方面非常優秀的孩子常被我忽略,抱怨老師不公的聲音四起:「老師!我們要當不乖的孩子才能得到您的青睞嗎?」「老師!我的成績要突然變不好,才能跟您午餐約會嗎?」

現在因為少子化,各班人數都在三十人、甚至二十人以下,導師接到新班級時,可以在開學後一個月之內,善用時間跟孩子一一談心、建立感情,掌握每位孩子的「個資」;排定需個別輔導的時間表,讓班級經營真正落實,以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學生充分發表發問

以前帶班時,學生人數多,為了達到教學生動活潑的目標,我仍然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看法;現在班級人數少,老師對於課程的安排相對靈活彈性,學生們更能夠完整地發表、回答老師上課的內容;老師也可以將問題加廣、加深,藉此建構學生的價值觀。

曾經在班上帶讀楊牧先生〈十一月的白芒花〉一文,讓學生發表跟母親之間的情感;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博。

阿博是非婚生子,從他懂事以來,母親常到家裏附近的廟宇尋求心靈依歸,他必須自己處理三餐。家中永遠冰冷沒有溫度,造成阿博上中學後,走入網路世界,終至迷失。

阿博長期對母親的不諒解,是我想陪伴他打開的心結。看了阿博寫的作文「母親的眼淚」:「原來媽媽的眼淚是最沉重的不捨,小時候不懂事,老是拿壞脾氣對待您……」我知道他的「結」鬆了,他已原諒母親。

課程設計靈活多元

目前臺灣的獨生子女很多,他們成長中缺乏與手足間的相處經驗,所以在團體活動不免產生唯我獨尊的心態,缺乏同理心;在學校老師透過上課討論、打掃活動等,善用「分組合作」,然後在孩子不斷的衝突事件、各說各話中,老師介入引導換位思考、情理兼顧的說明,讓孩子記取經驗,「延長」下一次發作的時間。

目前在職老師要花以前的三倍時間,設計情境讓孩子從中成長,學會最基本的「自尊自重、相互尊重」,有規律地完成該做的事,並慢慢融入團體生活,這是少子化之後,老師的重要功課!

師生相伴跟上時代

俗話說得好,「危機就是轉機」。教育專家吳清山先生曾提供寶貴的意見:「老師面對愈來愈競爭的社會,必須重新思考班級經營的理念與方向,並因應社會脈動和時代潮流適時調整;若停留在傳統的經營思考模式中,遲早有一天會被大環境的變化所淘汰。」

少子化所產生的種種教育問題,已逐漸浮現,老師可以運用更精緻的經營策略,強化親師生的情感,落實上課生動化,重視學生品德與人格發展,讓學生得以「適性揚才」,這才是少子化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