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 學與覺

3.15《農二月‧初六》

【靜思小語】以單純清淨的赤子之心不斷「學」習,才能看「見」道理,讓佛性「覺」醒。

溯源,找出真誠的那一念

上人與美國曹惟宗師兄談話。「我們做慈善,不為營利,是真誠為人間。事在人為,最重要就是那念心要很真誠,有心才會有人,否則人不合,力不接,那就口不齊。常說,莫忘那一年,時間是從哪一年開始;莫忘那一人,是誰開始做起,有多少人參與;莫忘那一個地點,是從哪一個空間走出來的。要溯源,不只是回溯時間、空間、人間,要找出最真誠的那一念。」

「我們做的事,不是只有人間事,而是做菩薩的覺有情事;我們是覺有情,因為我們在學佛,要從『學』到『覺』,從懵懂的赤子,一路學習,見道、見理,才能覺悟。」上人說,有清淨單純的赤子之心很好,但是要見道理,才能用智慧面對人與事。

慈濟志業在美國發展三十多年,上人表示自己很感恩最初在美國做慈濟的那幾位弟子,例如已往生的北加州矽谷阿嬤(林王秀琴師姊),她很慈悲,如慈母般招呼、接引當地高知識分子投入慈濟,大家都很聽她的話。「大家沒有仗著學問高就不服別人,像在一個大家庭裏,有慈祥的媽媽,孩子也很真誠相待,有赤子之心、慈母之念,很溫馨。」

上人期勉美國慈濟人保持當時的真誠單純,彼此感恩、尊重、愛,還要用虔誠的心帶動更多人,人人都有共同的精神理念,讓美國慈濟的「粽串」串得很緊密、很有力。「大家都很有心,有心就要發揮力量,要發揮力量就需要人與人合,才有辦法做事,否則空談好話都沒有用。我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唯有一分真誠的愛心,而且是用無私大愛為人間做事,不過我想做的事,必須有大家的力量才能做到;我是憑著一分誠心走過來,沒有特別的方法,只有真誠待人、以德服人。」

上人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在世苦難多,無論是天災、人禍,無常生滅瞬息間。所以說人生實在不需要計較,大家合心、虔誠,共同為人間造祥和瑞相。要達到合和互協,一定要有感恩、尊重、愛,這不是口號,而是要很真誠地表達出來。

「慈濟在人間,真的是一大事因緣。既是一大事因緣,現在我很擔心,這個時代人心混亂、環境污濁,天災人禍不斷,而這些災難來自於眾生共業,所以救世須先救心。我一直在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而努力;這幾十年來,慈濟確實也為人間做了不少事,尤其是對臺灣,臺灣假如沒有慈濟,沒有今天的社會。」

「可惜的是力量單薄,且我的缺點就是無爭,不會主動不斷地呼籲大家非要做什麼事不可,不過我有一個優點,就是心定念純,我很單純,從來不與人計較,不會去得罪人;雖然也是有一段時間有無明黑風,造成很多的困擾,我一概沒有回應,被罵不還口,總是認真做我該做的事,經歷了一段很辛苦的心靈掙扎。回過頭來,現在自己也覺得很安慰,這一念心沒有亂,只是會擔心未來。」

「我們現在已經有一粒粒飽滿的粽子,但是串起粽子的繩子夠不夠力,是不是有按照次序把粽葉包好、綁好?我總是用粽串來譬喻,希望大家能了解,懂得如何編粽串,然而好像一直無法串起來,讓我覺得有心無力;有時候也覺得眾生共業,就是這樣,但是也很不捨,所以還是用各種方法推動大家。」

募款,最重要是募心募人

上人說,美國面積廣大,慈濟人分散各地,距離遙遠,而且人數太少,很可惜的是沒有接引在地菩薩,難以發揮大力量。「要為人間做事,一定是很辛苦,我總是對慈濟人說『幸福』,只要有做就有福。對大家說『幸福』,是希望大家把過程的辛酸轉為甘甜,轉苦為甘,其實自己有收穫,收穫的就是福。」

「世間沒有苦難人,就沒有佛陀的覺悟;眾生迷茫糊塗,才會有覺者出現。佛陀覺悟之前也要學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把心靜下來,當因緣會合,星光與心光契合,心靈與宇宙空間融合,當下即覺悟成道。」

上人談到自己未出家時,年紀還很輕就掌家,歷經親人生病、父親驟逝,深刻體會到人生無常,從生與死的人生現象反思人生的價值,總覺得人生這麼無常短暫,有何可求、可計較?而後出家修行,對於無常、苦、空更有體會,更敦促自己,就是無常,才要把握時間為人間做事;人生在世就是苦,包括貧窮苦難、生老病死、無明愚癡等等的苦,才能有佛法傳世,也才能讓自己接觸到佛法。

「我覺得我的人生,該看的也看多了,該體會的也了解了,這時候只是很期待,大家都能從學而覺。每一位慈濟人都與我有因緣,都是有緣人,期待人人都能從私己的『我』,擴大到大我;自己『幸福』一點,為人間多造福,讓人間有更多希望。」

「美國慈濟人的力道不夠,就是人力不旺;要有人力才有物力。常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有心要做事,不要先害怕自己沒有力量,就止步不前;力量就在每個人身上,我們向大眾勸募,最重要的是募心募人,只要有人有心就有力,這是我一向的觀念與方法。我們若用真誠的心投入,生命就有價值,不然只是放任時間空過。」

上人勉示:「好好走入道理,把人帶動起來,盡心力把人凝聚起來,心結合起來,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排除在外,不要漏失任何一分力量。」

慈濟道場,菩薩凝聚之處

馬來西亞簡慈露師姊、巴生支會靜思堂籌建團隊與林坤新建築師報告巴生靜思堂規畫案;基地側方的滯洪池,有如一座湖泊,上人歡喜表示有此美麗的人工湖活絡生命力,將來湖水倒映靜思堂的建築,就能讓人感受建築之美。「有湖、有福,有這麼好的地點,是大家的福氣;人人以真誠的心會合,『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那一分虔誠的心,就映照著人人的佛性。」

菩薩道的修行步步進階,有「菩薩十地」,第一地是歡喜地。上人勉勵大家,修菩薩行的第一步要登歡喜地;大家走到這片土地,就起歡喜心,這分歡喜就是福,有福人共同來造福,會合因緣成就美景。大家真誠用愛及時付出,得以在巴生有這片土地建設靜思堂,造就生生不息的慧命生機。請建築師發揮智慧,呈現慈濟建築的典雅氣質,與住宅區有所區隔,在人群中脫俗而立,但也能融入社區接引民眾。

「我們要抱著佛心投入菩薩道,實踐佛陀教導的菩薩法,啟發人人本具的善念;清淨無染的善,就是佛性。」上人說,人人本具清淨佛性,但是長久以來受無明煩惱蒙蔽,必須接受教育,從「學」至「覺」。

上人說,「學」字下方是「子」,赤子之心清淨無染,如初生嬰兒般單純,但是人世間無明污濁,赤子心很容易被污染;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佛性相近但習氣各不相同。若有因緣接受佛法教育,看「見」道理,才能讓佛性「覺」醒。在「學」的過程,看見好人、接近好事,還要有好景,有言教、身教還有境教,幫助自己淨化煩惱習氣。所以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也需要有人有心營造美好的環境,接引人不斷接近佛心本性,見道、行道。

上人指出佛陀是覺者,已經覺悟了,還要來人間教育眾生,而凡夫長久以來在三界火宅中迷茫造業,背道而行,離佛心覺性愈來愈遠;菩薩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用佛法教育眾生、淨化其心,引導眾生反黑歸白,歸向佛道,不斷接近如來的智慧覺性。

「我們要接引人、教育人,要先把自己帶向真實道;不要入迷途,要向覺道,走覺悟的道路。人生幾十年,什麼事都不做,時間同樣過去;積極把握時間做事,但是要選擇好事才做,為自己鋪一條覺悟之道。佛陀就如建築師,藍圖為我們畫好了,呼喚我們出離火宅,走近佛宅,回家的路也已經鋪好了,這個家是富麗堂皇的長者之家,這條路就是菩薩道。」

「各位現在所走的這條路就是菩薩道,我們都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間;你們要蓋的這棟建築物,就是覺悟的標誌,是菩薩凝聚之處,運用這個空間引導人。我們用心蓋好菩薩道場,讓菩薩大愛永世流傳,即使幾百年後,還能有這座建築,讓菩薩在人間度化眾生。」

上人說,要讓菩薩道場永遠都有人間菩薩在裏面精進共修,向外廣度眾生,就要從現在開始做好傳承,自修、度人,堅定道心,行菩薩道的意識很深刻,生生世世都要走菩薩道,直到永恆的覺悟。「菩薩道要生生世世修行,不是只在此生此世就有辦法到達覺悟的境界;我們現在還是滾滾紅塵裏的凡夫,這一生只求不迷失,下一段人生繼續走在這條道路上。」

上人期許大家共同付出心力成就菩薩道場,不必擔心沒有力量,有心福自來;把握此時的因緣,就地結好人緣,延續慧命,當下即是永恆。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