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教學傳道也要有情

3.27~29《農二月‧十八至二十》

【靜思小語】以慈悲的愛、師徒的情教導,學生也會尊重和親近老師。

少子化,教育要精緻實在

三月二十七日,聆聽志業體主管報告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合併進度後,上人指出,無論大環境如何改變,慈濟教育都要用至誠的愛為社會人間培養好人才;雖然少子化對各級學校招生造成衝擊,然而就是因為學生減少,更要把教育做得精緻、實在,讓學生學以致用、學而有用,老師一定要負起教學責任。

「教育對於四大志業都很重要,因為四大志業都需要學以致用的人才,而且需要有國際人才,語文的教育也很重要。」上人指出人類要靠語言溝通,所以對於外籍生的華語文教學,一定要認真教好,發音標準,讓人聽得懂;任何科系、任何科目,老師一定要認真教,學生才能學得好。事在人為,期待人人共同一心,用真誠的心做教育,守住自己立志要當老師的初發心。

「當老師要守師道,『守志奉道,其道甚大』,這是老師的生命價值所在。老師們很有福,接受很好的教育,能讓自己選擇志願而學習;既然選擇要當老師,就要教育好人才,不要忘記自己的心願。」

上人表示,在這個科技發達、交通便利的時代,教育國際化,語文很重要,老師要用心教導、矯正外籍生的中文發音,否則這群外籍生遠道而來學習華語文,發音不準確,說的話讓人聽不懂,無法與說華語的人互動溝通,許多路行不通,也是慈濟教育對外籍生的虧欠。請師長們負起責任,為未來的社會育英才。

「我們在東臺灣辦教育,不只讓東部地區的學子不必到西部求學,從幼教到高中,連大學、研究所的教育,也能就地、就近完成;而且花蓮好山好水,慈濟辦學是以誠以善以美,所以很多慈濟人的孩子從臺灣各地與海外來就讀,他們也很期待從小到大能接受慈濟的一貫教育。」上人說,要讓孩子留在花蓮升學,就地培養出各行各業的優良人才,要靠老師立志與用心。

上人說,慈濟科技大學的護理教育很優質,三十多年來培養了不少東部的孩子,也為慈濟醫院補充護理人力,且培育出不少護理主管;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醫師,已有許多在各所慈濟醫院任職,且升任主治醫師,承擔主管職。「想來我總是很感恩,幸好當時決定辦教育,那一念間,方向正確。如今基礎已經打穩,教育志業要更認真,負起責任,以至誠的愛心培養人才。二所學校合起來,在各方面要銜接好,做得更精純、更好。」

高齡化,醫療要走入社區

三月二十八日院校聯席會中,上人談及現在的社會高齡化,醫療除了在醫院內看診治病以外,也要培養醫療人才走入人群,隨時隨地都能發揮醫療良能。「即使慈濟學校的學生畢業以後回歸家鄉,我們可以經常與他們互動,關心他們的近況,讓這分情不中斷;長照要走入社區人群,可以聯絡慈濟學校培養的醫療人才投入。老師與學生有師徒情,學生與母校也有感情,永遠都是一家人。」

上人說,在高齡化的環境中,更要有活潑朝氣,但不能失禮。「禮者,理也」,無禮就沒有道理,所以學校教育要教學生尊師重道,老師有尊嚴,當然也要有那一分慈悲如慈父、慈母之愛,讓孩子既尊重老師也很愛親近老師。

「在修行的道場有法親,在學校也有師徒親,有時在課堂上也可以運用佛教的故事來談道理,佛陀的智慧通達天地宇宙,佛經的道理含括天文地理。學海無涯,世間有學不盡的道理,教學、研究永遠沒有盡頭,而我們要在學海上駕船渡人,用大愛的心、師徒的情教導孩子,讓他們覺得學校就是一個大家庭。」上人說,教學傳道也要有情,要提起教育的使命,讓孩子從「學」到「覺」,從迷茫無知到懂理、守禮,見道且能行道,不受五光十色的社會環境污染,永遠抱著赤子之心認真學習。

「要讓孩子好學,老師要用方法,讓他們對學習很有興趣,而且主動深入探究,所以教育同樣要用法度;若說『無法度』,是我們沒有用心。其實方法很多,要靠我們自己多探究;我們有心要教人,先要自學才能自覺,而且要一直不斷地學習,在學習的道路上看到各種心靈風光,還可以在教學時發揮運用。」

上人鼓勵大家學習佛法,佛法道理涵蓋甚廣,可以從中發現和自己專業相應的部分,更能吸收其他方面的智慧。「大家平時大多用知識判斷日常接觸到的人事物,學習佛法可以提升智慧,回歸清淨本性,了解天地宇宙的道理;只要多用心,道理都在心腦中。」

作耳目,關心世間的難題

三月二十九日,清修士黃靜恩、陳思育與視訊連線的美國曾慈慧師姊、全球合作暨青年事務發展室褚于嘉等人,報告參加聯合國婦女大會的會議內容。上人肯定團隊成員都很有內涵也很穩重,不只會做事,最重要的是具有精神理念,而這股精神是很扎實地從基礎鞏固,再向上發展。就如合抱之木原本是從種子萌發,只要與周圍的緣會合,有土地、陽光、空氣、水,就可以逐漸成長茁壯。

聯合國大會有諸多議題,因為現在世界上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慈濟走入聯合國的殿堂,也是要為解決這些人間的問題而盡一分心力。上人表示慈濟一向不爭不取,不求名也不求利,但是「為佛教,為眾生」,要讓大眾知道慈濟的貢獻,了解慈濟的精神核心,所以既有因緣參與聯合國的會議或活動,就要積極把握,接起更多善因緣。

「對的事,做就對了。我們不需要爭權,也不要爭利,只是隨著因緣,用心去看、去聽現在的人間社會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們做哪些事,經一事、長一智。有因緣可以去參加國際會議,大家做得很好,該聽、該了解的,都能掌握議題核心,待人接物很圓滿。這麼多天接觸到的人事物還有心得感想,也要爭取時間做分享。」

上人感恩大家做師父的眼睛與耳朵,讓自己增廣見聞,就如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敘利亞難民孩子的逃難過程,有人是鑽入大卡車車頭與貨櫃聯結處躲避盤查,而且經過約二十個小時的車程以及輪船的航程,聽了覺得孩子的忍耐力驚人,也很不捨。

「慈濟在這個時代,面對全球,為國際間的苦難人進行人道援助,同時見聞各種人間現象,都值得記錄下來,為這個時代寫下歷史;而且我們的親身見聞,經由書寫記錄,可以傳於後世,見證世間的苦難,還有生命的韌力,對於後世來說,是歷史見證,也是人類的教育。」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