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貧困的村落,這是第一次有人來為村民健檢;
新加坡慈濟人醫會護理師林金燕,率領醫療組走過家家戶戶,
多幫助一個人找回健康,就能讓他們各司其職為家庭承擔責任。
原始貧困的村落,這是第一次有人來為村民健檢;新加坡慈濟人醫會護理師林金燕,率領醫療組走過家家戶戶,多幫助一個人找回健康,就能讓他們各司其職為家庭承擔責任。
前正覺山上的龍洞遺址,相傳是佛陀苦修之地;山腳下有數個村落,其中拉胡納加爾村(Rahul Nagar)散居著約三百戶,許多人家中畜養牛羊,一頭牛的價格約一到二萬盧比,牛對多數信仰印度教的村民來說是神聖的,因此他們並不吃牛,養牛的功能就是提供牛奶、協助農耕,以及利用牛糞加入乾草,做成牛糞餅,以供燃料之用。
戶外辣木成蔭,落英繽紛;麥穗結實累累,綠意盎然;大人小孩露天洗浴,無拘無束。村中雞犬相聞,牛羊逍遙,黃髮垂髫,彷彿與世隔絕。
這天,幾位陌生人進入村莊,村民好奇圍過來觀看,還有孩子伸出手來要東西。拉胡納加爾村是慈濟入村健檢的第九個村,項目包括量測身高、體重、血壓,並驗尿檢查是否有蛋白尿、潛血、糖尿,若發現異常,會填具醫療轉介單讓村民到菩提迦耶社區健康中心看診;若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低於十六,則定期發放豆類和牛奶補充營養。
近一年來,慈濟已為牧羊女村、思龍加村、拉蒂比加村等八個村以及十二間寺院的僧侶、八間學校的師長完成健檢。平均一天能做二十戶,志工挨家挨戶進行並建立「慈濟門牌」;所謂的慈濟門牌,是長住當地的新加坡護理師林金燕發現,本地村落缺少門牌和地址,她用回收的紙板製作編號,再根據走過的路線,手繪建立。健檢結果一筆筆建檔,發展到後來,只要在電腦上一點選該門牌號碼,即能看到檔案資料,長期追蹤健康狀況。
印度夏季每每超過攝氏四十度,燠熱難當,曾有人問林金燕,何不選一個定點,讓村民來做檢查就好?「我寧願一家一家做,這樣才能了解他們的居家環境和家庭概況。而且這些資料可以提供給慈善組做參考,能進一步協助村民。」
林金燕用心良苦,因為她覺得多幫助一位村民找回健康,讓他們各司其職為家庭承擔起責任,避免「因貧而病,因病而貧」,所有的辛苦也都化為幸福了。
志工來到拉胡納加爾村為村民健檢,測量血壓、身高、體重及驗尿。
靠得更近,看得更真
「金燕師姊處理事情的果決,跟早期在手術房當護理師有關,她後來也承擔過新加坡慈濟西醫部門副主管,負責家庭診所、居家護理等業務,她將以往的經驗都用在這裏。」陳秀珠和林金燕在慈濟新加坡康復中心共事多年,「她的願力很強,遇到問題,一定是想辦法去克服,不會因為有困難就打退堂鼓,這是我要跟她學習的。」
林金燕今年七月將滿七十二歲,這兩年住在新加坡的時間並不多;看她勇往直前大無畏,陳秀珠二話不說,就跟著她到印度付出;有時林金燕去村裏幫村民健檢,陳秀珠就陪伴醫療個案就醫或複診,兩人默契絕佳,既合作又分工。
正因健檢是一戶戶去了解,讓陳秀珠有很深的感觸。「新加坡的女性其實很幸福,就好像在天堂,很多女性都出來工作,孩子也有人照顧。」但在這裏,「有些女性,如果先生站在旁邊,她會不敢出聲。」三餐只能簡單吃,不少鄉間婦女體重連四十公斤都不到;也因為操勞,四、五十歲已蒼老如六、七十歲。
當地氣候不是太冷就是太熱,而且偏向乾旱,尼連禪河枯水期居多。從衛教觀點來看,民生用水是直接從地下抽取,沒有過濾;村民煮食或取暖時燃燒樹枝、落葉、牛糞,甚至塑膠垃圾都直接焚燒,造成空氣污染嚴重。也因為居民覺得在家大小便不潔,上廁所是遠遠走到河床解決,許多人水喝得不夠、也有腎結石問題。還有喝酒傷肝,志工一再勸導,有些村民並沒有覺察身體病症的嚴重性,也排斥去政府醫院就診。陳秀珠認為:「如果有可信賴的本土醫師和護理人員就好了,他們才有辦法好好地跟村民溝通,使村民及時得到醫療救治。」
低種姓村落沒有門牌,志工林金燕根據走過的家戶,手繪相對位置,建立「慈濟門牌」,有助後續關懷。
補助病童,有悲有喜
陪伴多位個案接受手術,陳秀珠有歡喜也有不捨。「燒燙傷的米琿就讓我蠻欣慰的,他已經可以深蹲,頭髮也長出來。他很開心地回學校上課,也能跟同學打成一片。」
五歲的拉祖(Raju)顏面燒傷,左手手指嚴重扭曲;去年七月間,陳秀珠和林金燕送拉祖和米琿一起去比哈爾省首府巴特那(Patna)手術,並接他們出院,兩個孩子都露出難得的笑容。
然而手術後,家人沒有幫拉祖按摩和復健,他的手指僵硬無法復原。三月底,陳秀珠到牧羊女村勸導村民「以茶代酒」時巧遇拉祖,拉起他彎曲的小手察看,眼淚差點奪眶而出!
右腳有先天疾病的特麗(Tetari Kumari)也是團隊長期陪伴的對象。二十歲的她,腳踝以下已截肢,近年來腫大如象腿,因家貧始終無力解決。慈濟去年發現後安排她再次接受截肢手術,術後每隔一天為她清創、換藥,長達三個多月,到今年一月二十二日終於能裝上義肢。
然而急於能夠走路的特麗,因右腳沒有知覺,穿上義肢行走太久導致破皮潰爛;團隊重新照料她的傷口,三月底為她帶來輕型柺杖,並傳授幾個運動,協助她強化下肢肌肉,等待皮膚癒合增厚,就能夠再穿上義肢。
「去年回到新加坡,第二天早上起來看到我的房間,想到這裏的村民,忍不住號啕大哭……」陳秀珠去年五月底首度來到菩提迦耶,三個月的見聞,令她一想起來不禁淚水潰堤。新加坡宛若一座花園城市,物資豐沛,較諸落後髒亂、貧困匱乏的印度農村有天壤之別。「我看到那些病人的病痛,會很希望自己是個神醫可以幫助他們;即使我沒有辦法治療他們,至少可以安慰他們。」
堅持才能看到希望,陳秀珠知道短期之內,未必能翻轉苦難人的人生,她依然有願景:「我們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生活過得好一點,不是指物質享受,而是最起碼赤著腳走在嚴冬酷寒路上的孩子,能有雙鞋子穿、有溫暖的被子可以蓋。」她不奢望佛陀故鄉子民能華衣美食,但至少三餐溫飽,環境衛生條件改善,健康、有尊嚴地生活著,佛菩薩若知悉,應該會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