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至七日 善教育

3.6~7《農正月‧二十六至二十七》

【靜思小語】老師教善、學生學善、環境友善,為社會培育出善與愛的好人才。

有口碑、有故事、有內容

三月六日,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併籌備委員會報告工作進度,上人感恩大家以誠、以愛,合心投入二校合併事務;大家有志一同,整體很和氣、很融洽,為有益人群的事務而共同努力,會很歡喜。

「慈濟辦學沒有其他要求,就是善的教育,要讓孩子學得善。要來慈濟學校讀書的孩子,家長要認識慈濟,慈濟在社會有好口碑,『慈濟』這二個字,是有故事、有內容,而且不只是陪著人生的生命走,是陪著人生的慧命走。」

上人說,若有意願投入慈濟教育團隊,聽別人說得再多,認知有限;要靠自己身在其中來看、來了解,看到這個團體的形象,成員的行儀、態度,覺得這個團體很真誠,所做的事讓人很信任、很佩服,人與事會合在很明確的方向,就很願意融入團隊共同努力;人與人之間長久相處與共事,會相互影響與帶動,共同以真誠的大愛為人間付出。

「我從來不會要求別人要給我什麼,我總是要求自己,想要做對人間有益的事,這樣做對不對?確定是對的,就要認真做。對於一起投入做事的人,我只希望大家真正有志一同,對慈濟的內涵有充分的了解。既然來到這裏,就是有心投入,要有人陪伴、引導,資深者對新進者分享心得,分享自己所做的善教育、學生的善學習,『善』意即好,這種彼此愛的感染很重要。」

上人說,慈濟學校有慈誠懿德會,由慈誠爸爸與懿德媽媽陪伴離家而來求學的孩子們,協助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減輕老師們的負擔。從慈濟護專創校以來,許多慈濟學校畢業生迄今仍與慈懿會爸爸媽媽們保持聯絡,舉凡畢業生創業、結婚、生子,都會與他們分享心情,甚至請他們當證婚人。為什麼慈懿會可以與慈濟學校的孩子們這麼親近?是因為彼此建立了真誠的情誼。

「慈濟人做慈濟事,都是很認真的,因為認定『慈濟是我的慧命,慈濟就是我的大家庭,慈濟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所以盡心盡力,付出無所求。」上人表示,教聯會也是慈濟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臺灣各地各級學校的老師們在課堂上運用靜思語教學,引導孩子向善、向上,可以結合教聯會與慈濟學校的力量,凝聚家長與學生的心。

上人指出教育的「人」是最重要的,教育的環境也要重視,慈濟學校要有良好的「境教」,讓人一進入校園就感到這個環境很友善,人與人之間互動和樂,讓老師安心在此教學育人,學生也能專注用功。「我們的『善教育』─老師教善、學生學善,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很真誠、用善意在教育他,學校的環境也很舒適。我們把環境建設、營造得好,不是為了逢迎學生,而是要讓他們把握良好的環境用功學習,學得慈濟師長的好品德,將來出社會要作為人品典範。」

上人說,師生之間建立好感情,師生如親子,學生聽從師長的教導,也會默默觀察、學習師長的言行;師長在日常顯示出善的言行,學生自然而然受到善的影響,潛移默化中也會培養好品德。想要達到此一成果,就要培養好老師的品質,或是在校就教育出良好的師資,不只在臺灣各地發揮影響力,也能在國際間宣揚慈濟教育的優質。

「都說現在的教育很競爭,我們則要認真教育,在一所好學校、好環境,做出相應的好品質教育,才是真正的優點。師父當初辦校時,不為營利而辦校,但即使是提供獎學金、公費栽培人才,也希望他們學成以後,真正發揮所學服務人群,是很願意回饋社會的好人才。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提升辦校的優點,以認真教育為目標,不是用營利的觀點計算成本,我們要看的是人才的培育成果,培育出多少善與愛的好人才。這是我們的責任,讓學生出社會都能貢獻才能,所學都有價值,老師也會覺得得到回饋;學生若優秀,就是老師的成就。」

鞏固志業不可缺少人才

於三月七日教育志策會中,上人期許教育志業積極為慈濟四大志業培育好人才,讓孩子們畢業以後就在慈濟志業任職。「四大志業就像慈濟這個家的四根大柱,拱起屋頂,每一個志業都要好好鞏固,而鞏固志業不可缺少人才,教育志業要做好全人教育,與各志業緊密互動,四大志業是共同體,無論在哪個單位任職,都是一家親,彼此建立起菩薩的長情,也就是覺有情。」

上人以「學」與「覺」的字形解說,當孩子年幼懵懂的時候,師長一路教育、陪伴,直到大學,面臨就業時,要讓孩子看清楚方向。「見」是從「學」而來,學子要學得正確的見解,看得見前面的道路,清楚知道自己要走往哪一個方向。

「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牽著他、耐心教導他,這也就是閩南語說的『牽教』;幼時牽教,大學要引導他走上覺道,為天下人間鋪一條覺的道路。」上人說,慈濟四大志業都在覺道上,共同的方向就是愛,希望學子們可以見道,為人間鋪一條更寬廣的平坦道路。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