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至二十日 通往覺悟的道路

3.18~20《農二月‧初九至十一》

【靜思小語】從單純的赤子到覺悟的佛境,中間要走的這條路就是菩薩道。

沒有她們,就沒有慈濟

三月十八日,文史處主管同仁報告,包括「慈濟人物傳」,慈濟第一號至一百號委員能受訪的只有二十一人,訪談內容分別收錄在已出版的《五毛錢的力量》、《莫忘克難慈濟路》書中。

上人開示:「最早投入的那幾位慈濟委員,我很珍惜,她們雖然大多是樸實的家庭主婦,說話很有草根味,但是她們有真心,若沒有她們,就沒有我們,沒有今天的慈濟。『慈濟』二字可以看天下,天下慈濟人都是人間菩薩,每一位都是真誠付出,真誠是最實在的美。你們也很有福,你們的良能、價值可以集中在這裏,為人間發揮能量,請大家繼續加油!」

菩薩招生,今生到來生

馬來西亞北海支會師兄師姊返回心靈故鄉,三月十九日與上人座談。上人肯定資深慈濟人用心帶動與傳承,期待菩薩招生永不停息,不只在今生此世,要為未來不斷種好因、結好緣。

「你們深入佛法,不是端坐誦經,而是行經,走在佛陀指引的道路上,看見人間世界,感受心地風光,體會苦、集、滅、道的真諦。不捨親愛的人往生,留不住摯愛的人,讓人感受痛苦;但是我們走入佛法,要提醒自己,看得開、放得下、要超越,把對親人的愛放大,愛天下的苦難人,這分對於眾生的愛是慈悲心,超脫了貪欲占有的不捨。」

上人鼓勵師兄師姊學習「覺有情」,這分情很乾淨,如同赤子之心單純清澈,而且無限開闊;要學得放寬心胸,看待一切順逆因緣。慈濟人走入人群中做慈濟,看見人生百態,從而省思自己,運用佛法修除煩惱習氣,讓心靈無限開闊而包容一切。「可知宇宙之大,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小星球,每一個人在地球上就像螞蟻這麼渺小,卻總是很自我、很自大,所以不斷製造苦難;慈濟人既有福又有緣,即使過去互不相識,現在共同走入慈濟,同行菩薩道,要把握因緣,相互扶持與勉勵,共同修福、修慧。」

「佛法是我們慧命的泉源,要當掘井人,讓法水不斷地湧出,就如泉水可以滋潤大地的生命,我們要用源源不絕的法水滋養大眾的慧命。」上人談到法水點滴如雨露,雖然很微細,但只要長久不斷,就能滋潤乾旱大地,而且「滴水成河,粒米成籮」,要持續聞法、傳法入人間,還要不斷造福、積福,只要在日常生活用度中節省一點點,長久也能累積一股幫助苦難人的力量;不影響自己的生活,但是自己的福也隨著付出的心念與行動日益增加。慈濟人把這分觀念傳給大眾,愈多人願意付出助人,則人間福氣大。

「過去師父教大家付出無所求,不要計較;現在我要對大家說,要對自己計較,不要浪費,每餐省一口飯,就可以造福很多苦難人。雖然捨了一口飯,在你的慧命是增加了福、增加了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捨,有捨才有得;捨出了有形的物資,得到了無形的智慧,讓慧命延續生生世世。」

上人欣言,自己雖然幾乎每天端坐在精舍,沒有外出,但是天下慈濟人紛紛回到心靈故鄉,天天都可以聽到人間菩薩的分享,知道各地慈濟人如何造福當地,自己的慧命也跟著大家增長。「福與慧是不做不得、己做己得,而且智慧的泉水可以不斷分享給人,如同我們在人間掘井,無論有多少人來提井水,水位不增不減,不會溢出也不會消失,慧命亦同此理。如果我們不付出,我們的福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不斷享福,如同超抽地下水而導致地層下陷,到最後這口井就乾涸無用了。所以我們要以智慧利用生命,不要等到生命時間快過,福報享盡,要再掘井已經來不及了。」

上人勉勵大家「勤學菩薩道」,用清淨單純的赤子心學習、吸收佛法,用佛法自修身心,終能見道而覺悟,體會真諦道理,不再迷茫偏向,來生來世還會再繼續走上菩薩道,不會迷失。

教學不倦,人生的志願

三月二十日,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總務處合校規畫報告,教育董事會蔣偉寧董事、顏博文董事、林俊龍監察人等主管在座。上人表示,雖然是二校合併,其實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這四大志業都要整合,要用「四大合一」的心態與觀點規畫整併;四大志業緊密相關,相輔相成。

教育志業從一九八九年慈濟護專創校以來,走過三十五年。上人說,從慈濟護專起步,慈濟教育從幼兒教育到研究所建置完整,可謂快速,也是很不可思議。慈濟志業是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克難起始,主管同仁們都要記得這段緣起故事與精神,恆持這分真誠、單純的心做教育。四大志業要會合,不只是架構整合,最重要的是人人心合、口合,言行一致、心腦合一,誠正信實。

上人表示,慈濟不是為了營利而建學校,是看見社會的需要,用很誠意的心辦學;對於清寒家庭學子,慈濟學校也以公費、設獎學金及補助方式予以栽培,若有需要則由慈善志業幫助其家庭生活,讓孩子安心就學而無後顧之憂。不分貧富平等施教、不斷提升教育的品質,老師用父母心真誠疼惜學生,讓教育環境保持單純,這個特質要長久維護。

學校教育為人間帶來希望,所以稱之為「希望工程」,師長要為孩子做好心靈工程,守護他們的清淨本性,照顧、栽培他們的身心。慈濟學校不只有老師愛護學生,還有慈誠懿德會的師兄師姊作後盾,用父母心幫助學校照顧孩子。上人說,雖然教育是「大捨」的志業,付出無所求,但是自己對教育志業深寄期許,因為教育是人生的希望,沒有教育就沒有方向,所以期待能由教育帶動起人人本性的善良,給予生命的正向。

二所大學合併,是良能會合,上人叮嚀大家在處理相關事務時,要用感恩、尊重、愛互動,守好「慈悲喜捨」的校訓,付出無所求,也要讓付出的人永遠歡喜。慈濟教育是人本教育,要教學生守好身為人的本分,要感恩老師、回報師恩,還要了解慈濟教育的精神根源,不忘本,並且朝此精神方向精進學習。所以要教育孩子感恩父母、師長,發揮良能回饋社會。

「我們要好好教育學生,不要忘記人間覺有情,覺有情就是菩薩,要啟發善的本性,不斷學習而了解道理,從學而覺,中間要走的這條路就是菩薩道,無分宗教,這是一條通往覺悟的道路,也是我們教育的方向。為人師者,面對學子,要牽著他們走這條路,讓他們親自體會沿路風光,將來也能牽著其他人繼續走下去。」

「教育不要排斥宗教,還要深入宗教;慈濟辦學校,師生要深入慈濟的這一道門。『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教育就是慈濟宗門一條很大的路,要開大門走大道,但前提是要有豐富的精神理念,才能走出一條正道。法脈與宗門是分不開的,要合起來探討。」上人指出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就是志業的魂魄,有靈性、有方向,老師不是只為了生活而從事教職,學生也不是為了文憑而上學,是為了人生的志願與理想而積極用心投入,這樣的教育、受教才有價值。

「我們走在志願的道路上,走得很歡喜,教學不倦─雖然要投入很多心力,但是教得很歡喜。就如我每天坐在這裏聽全球慈濟人分享,身體是很辛苦,但是心腦很歡喜。」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