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至十二日 學與覺,不停歇

5.11~12《農四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付出了還等待對方回饋,會停步在原地。付出無所求,才能不斷向前走。

花蓮浴佛大典,普天同慶

五月十一日,晨起大雨灑淨大地,上人搭車至花蓮靜思堂參與浴佛典禮。在浴佛典禮正式開始之前,雨勢漸歇,讓大眾以恭敬歡喜之心,同慶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虔誠感念佛恩、親恩、眾生恩,祈祝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上人開示:「此時此刻,非常地感恩、感動啊!這個時刻,有許多海內外慈濟道場集眾,與我們同樣用虔誠的真、善、美之心,共同慶祝佛誕,感念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在全世界各地,我們都要共同有這一念感恩心,虔誠面對著人間,虔誠彼此祝福;我們是借用這個時間,普天同慶。」

「佛陀出現在人間,與現在已經相隔二千五百多年,時間過得很快,但是真諦永存;人間一切的美好,需要人人共同用愛心、用善心、用感恩心來把握,並且普及天地人間,帶動人人時時感恩,時時力行善事。如果普天之下,人人有這一念心,不就是人間淨土嗎?」

上人說,不分宗教,人間的真理就是無私的愛與真誠的善;人人時常會合在善與愛之中,說好話、做好事,向外造福人間,對內清淨自心,心清淨則智慧生。有智慧且能造福人間,時時都有善念、發揮愛心,這樣的人間就是淨土。

此時,除了臺灣各地慈濟道場連線花蓮靜思堂,同時虔誠浴佛,在海外也有慈濟人在不同時區與花蓮本會同步舉辦浴佛典禮,其中辛巴威志工是在凌晨一點連線。上人感恩大家跨越地理距離,就地聚合群眾,道場莊嚴,與花蓮靜思堂同步,以虔誠之美大團圓、獻祝福。人的舉動表現出莊嚴的形象,外在的形象是從內心傳達出來,就是愛的表達。

「感恩今天這麼多人共同在道侶廣場,我從靜思堂樓上往下看,看見整體之美,而且是充滿生機、充滿希望的愛之美,也就是真善美,我們的道場分秒都在表達善與美、美善人間。今天的浴佛典禮很圓滿,可以看到『飛天』,還有菩薩,從高處俯瞰,感受到難以言喻之美。但願我們分分秒秒、時時日日,都與今天同樣虔誠,對人表達好話,展現好的行動,還要共行好事,這就是佛陀來人間教導眾生行菩薩道的目的。千言萬語說不盡,以至高的虔誠為大家祝福,向普天之下的菩薩祝福,人人造福,增長智慧,福慧雙修!」

那一念那一步,從頭說起

五月十二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經常聽大家說數據、AI等,科技進步,大家也隨之啟動與運用,可以將久遠的時間濃縮,讓人快速看到歷史進程。這讓自己想到佛經裏,佛陀曾說,一劫可以縮短為瞬間,瞬間可以拉長為一劫。佛法中的「劫」,還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八十小劫是四中劫,四中劫合為一大劫。只是算時間,就有這些數字,要怎麼分析?只憑自己這輩子的生命時間都解說不盡。

又如現在全球慈濟人在同一時間,或許上線同步聆聽大家的分享,或是在做不同的慈濟事,僅僅要簡單述說全球慈濟人所做的慈濟事,也要花很長的時間。而這麼多慈濟人分布在世界上這麼多國家地區,為人間做這麼多事,都要追溯到將近六十年前的一念心,以及當時邁出的第一步;還要追溯這一念的精神起源,來自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說法,對於當時與後世的啟發。

上人感恩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為了實現師父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起於行動踏上尼泊爾藍毘尼,走入印度菩提迦耶等地,發心立願要造福當地,是因為佛教徒的慧命來自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為了度化迷茫眾生所說的法。

「眾生迷茫,迷失了真誠的愛,也迷失了真誠的覺有情。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宣導人間的覺有情,是永恆的長情,也為眾生解說,人人本具有無量大愛,要一一喚醒人人這一分無量大愛之心。」上人表示,若沒有提起一分愛、一分情,就無法起於寸步,成就不了大愛長情。

「凡事都是從分、秒開始,每一天也起於凌晨零點的第一秒,接著有六十秒、六十分鐘、二十四小時,短時間累積成長時間,凡事也是起於微小、微細的行動。要盤點將近六十年的時間,慈濟在人間做多少事,還是要從頭說起;而且現在不斷有新成員加入,也要讓他們知道沒有參與過的早期慈濟歷史,舊法新知,要不斷複述,不只讓新來的人知道,也加強我們自己的記憶。」

「我很期待世世代代的慈濟人,都能將慈濟歷史脈絡連接起來,莫忘那一年的那一人,那一分、那一秒鐘的起點,這是我心目中的『大數據』。同理,沒有佛陀出生的那一段時間,我們如何說佛教?佛法如何教?所以,我們真的要很感恩佛陀,佛誕節就是紀念佛陀誕生;慈濟現在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也要在每年的周年慶紀念慈濟創始的那一人、那一念間。現在要將過去的歷史重新說起,時間愈緊迫,想要把話說得完整,愈是困難。所以一旦發現到有遺漏的歷史,就要趕快回頭去找,否則就會永遠遺失,連痕跡都會不見。」

不斷學才能覺,循環不止

上人表示,除了要很用心於創新,更要用心於傳承;慈濟人在不同的國家,有不一樣的創意,本會文史處要把全球慈濟人的創意連結起來,把一則則故事連貫起來。「我們的思考創意需要不斷激發,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有學才能覺,才能不斷有創意產生,創新也就是覺悟。」

《無量義經》經文中,讚佛為「大哉大悟大聖主」,上人說,「從一個『覺』字,可以分析出無量道理,而佛陀的覺是大覺悟,『聖主』就是聖者、聖人,佛陀大徹大悟,並且教導無量的人覺悟。師父常常說一粒種子可以生無量種子,一位大覺者可以教育出無量的覺悟者。只要有一粒種子,就要把握因緣種入土地裏,加上雨水、陽光、空氣的緣,將來能產生無量種子;同理,傳法教育人間,會成就無量的菩薩。」

「所以我們要教育人間,需要不斷傳法,引導人人正覺正悟;覺者入人間,再教育『付出無所求』。假如付出了,還等待對方回饋,就會停步在那裏;我們不要停步,一步一步往前走,也一步一步在大地撒播種子,一粒種子成為大樹,還會產生無量種子,將來會成為一望無際的叢林。我們需要做、需要學、需要覺,就要不斷精進,不能停歇。」

「在我們覺悟之前,是追著時間勤精進;當我們覺悟以後,是時間追著覺悟的人,隨著時間成就一切。所以我們要通達道理,不要因為執著而纏住自己,總是對的事,做就對了;認知這是對的事,就是覺悟的種子,還要把握因緣,照著正確的步驟播種、耕耘;我們要先培養好因、好緣,才能有辦法讓種子播入大地以後,不斷有好緣來成就。」

上人指出,修行者要學而覺,覺悟以後還要不斷往前成就善因,播下善種,隨後要有好緣成就,所以要不斷往前走。慈濟的善因善種子從臺灣擴及海外,全球慈濟人各自發揮創意弘法利生,也讓自己有更多方法教導大家,啟發人人覺悟的智慧。所以覺而教,教亦學,學而覺,總是相互連結,循環不止。感恩與祝福在不同國家的每一位慈濟菩薩,相互勉勵共精進,不斷成就好因緣。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