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 修養

5.27《農五月‧初一》

【靜思小語】禮尚往來,即使狹路相逢也要禮讓,這就是修養。

縮小自己就能尊重別人

已是農曆五月初一,上人於早課後對眾開示:「時日過得很快,不會有片刻停頓,我們的生命也隨著時間不斷流逝。從出生開始的第一秒,展開了新的一世,要開始適應此世的人事物,新生兒的皮膚接觸空氣,痛得哇哇大哭,被人清洗乾淨,用布巾包起來以後,接著就是吃,開口接受大人給的食物。」

上人說,人們對於出生時的那一段記憶,很快就消失了,幾十年的人生,也不明白自己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卻很自然地接受了,而且不斷地為了滿足自己的欲念而追求。這樣過日子,價值在哪裏?不知如何而來,當最後那一刻又該如何而去?唯有回歸自性,要有覺悟:面對現實,善用生命面對人間,以回報人間供應自己的生活。

「要如何回報?即時就做得到,例如我們在人群中待人有禮,禮尚往來。說不定昨天你我見面、相處不愉快,我們如果有覺悟,就要趕快修正因緣,化解惡緣,轉為善緣。不論是我們有錯或者對方有錯,只要有摩擦、起衝突,我們就要趕快懺悔。懺悔不嫌少、懺悔不嫌早,我們能夠縮小自己,就會尊重別人,這就是我們日常修行要培養的謙卑態度。」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和大家共修、同做?要把握時間。像我現在就很努力,把握時間對大家說話,各位認真聽,我也用心說,大家要時時相互勉勵、彼此鞭策。」

「見人三分情擺在前面,還要有四分愛,愛比情更大,愛人、愛物、愛惜環境,這樣就能讓我們懂得懺悔,懂得殷勤精進,對人總是感恩禮讓;如同狹路相逢,我們能夠禮讓對方先過,讓人安心歡喜。我們以禮待人,無論對方有沒有回禮,都不要緊,己修己得、不修不得,我們做到了,就是我們有修養。」

照顧好辛巴威慈濟種子

辛巴威志工幹部返臺尋根,與上人座談。上人教師兄師姊評估、考量交通與環境等因素,在不傷害自然環境、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建設一處讓志工們精進共修的道場,也是人間菩薩的家。

上人對朱金財師兄與同修李照琴師姊說,辛巴威很需要一座穩固的慈濟道場,因為師兄長年幫助貧苦居民,帶動本土志工,方向很正確,且夫妻同心、同志願,全家支持師兄行善,很可貴、很難得;當地苦難人很需要慈濟,而師兄已經帶動出這麼多志工,都是青壯年人,每一位都是很飽滿的種子,所以很有希望!要照顧好這一顆顆種子,用心培養他們,讓他們了解慈濟,引導他們走這條人間菩薩道。

「我們尊重本土志工,要接引他們投入,要先讓他們生活能安定。這是一個大家庭,你們是在培養這個大家庭的種子,讓他們同心合力來開闢這條菩薩道,幫助辛巴威。要與政府互動,取得土地,用心規畫,適當開發,不要傷害、破壞大地。」

「當地需要水利設施,最好有自然的河流水源,不得已再鑿井,但是不能在沒有評估環境影響的狀況下開鑿、抽取地下水。我們要保護大地,依靠大地供應地氣,地氣也需要養護;要養好地氣,人們就要先做好規畫。如果能夠好好做,可以改善辛巴威的農業與民生, 安穩發展教育。」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