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綢的三輪車

(攝影/范盛花)

林鳳綢做環保,為了載回收物,六十幾歲學騎電動三輪車,翻車三次;烘焙西點,手不知被烘爐燙了幾回;踢到鐵板,繼續走好自己選擇的這條路;她終於懂得十六年前抽到的一句靜思語:「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泉州晉江陳埭鎮,清真寺白色的屋頂上,金黃色穹頂十分醒目,被閩南古厝的燕尾脊環繞著,猶如群龍戲珠。數百年來,陳埭丁氏回族與漢族人民,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努力耕耘。

梵音緲緲,人影綽綽,一群村民在岸兜村海光寺虔誠念佛;這天,七十二歲的慈濟志工林鳳綢,從寺廟的竹筐中撿出一個個紙盒拆開,放入編織袋,不時彎腰、起身、再彎腰;她抱著一袋袋物資,步伐矯健,搬到寺廟戲臺前的三輪車上安放。

不一會兒,她與先生丁炳華合力抬了一大箱回收物資,從戲臺旁的紅磚古厝小巷子走來。七十五歲的丁炳華滿面春風,得意地說:「這些都是堂親、鄰里撿的。」

「你們家日子也不是過不去,撿這些能賣多少錢?」回想過往,鄰里在人前人後的風涼話,「老謀深算」的丁炳華總是笑臉相迎,一點也不生氣,因為他總想著有一天,這些人會來幫忙一起撿。

看著林鳳綢利索地將一包包物資裝上三輪車,丁炳華說:「人不能停止做事,停了就要生病。」他回想妻子跟著自己勞碌半生,種田、扛石頭、編葭苴(草藝品)、裁縫……什麼粗活、細活都要做。等到經濟無虞,林鳳綢愛跳舞、整天賭博,還常生病,兩、三天就要打點滴,時常三更半夜為她請醫師。

「做環保,就沒時間打點滴了。」丁炳華說,兩個兒子成家立業,子孫滿堂,本應安享天倫了,林鳳綢卻終日不在家,沒日沒夜地做環保;她覺得,這不是能賣多少錢的事,而是為了大地平安,「人不能享受,愈老愈要堅持做。」

林鳳綢學縫紉、學烘焙,學成後也傳承技藝。(攝影/江采曄)

做環保,不能說害怕

烈日當空,起降晉江機場的飛機,彷彿貼著屋頂呼嘯掠過;林鳳綢踩著電動三輪車滿載物資,猶如一隻小螞蟻,在街道上忙個不停。接近午時,各式車輛穿梭如織,林鳳綢緊握把手、平穩穿過馬路,笑著說:「現在已經不怕了!」

二○○九年,林鳳綢看到大愛電視報導環保,主動找到慈濟陳埭江頭環保站,次日就買了一臺人力三輪車載回收物資。二○一三年,有人送給環保站兩輛電動三輪車,六十多歲的林鳳綢被分配到一輛,那天一路停停走走,總算騎到家,卻停放了好幾天,不敢再騎。或許是好學的性格,或許是擔當的責任,林鳳綢先練習駕駛空車,幾天之後才鼓起勇氣載貨。

可是,過馬路成了一道難題。林鳳綢在路口躊躇不前,終於加速竄到對面,過關了!她鬆了一口氣,高興得像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沒想到走了一段路,與人會車時,猛踩剎車,人跟著車往前傾;起步時又加速過猛,身體往後仰,結結實實撞在椅背上。有時騎過頭了,不會倒車,她只好下車推,倒著走。

村路窄,雜物多,時而上坡又下坡,一會右轉旋即左轉,更有一道道坎,讓林鳳綢翻車,車壓得腿疼淤青;她把車扶起來,顛簸著騎回環保站,默默地將物資卸下,沒敢與人說。隔天在鄉間小路又翻車,直到第三次翻車,丁炳華不准她再騎車上路。

原本電動三輪車一趟能載走的物資,踩人力三輪車要多跑好幾趟。任由她竭盡全力地踩,速度總跟不上村民一通接著一通喊她來回收的電話;她應接不暇地載,豆大汗珠流過一道道皺紋,滲進眼睛,掛在臉龐,她拿出手帕擦了擦,繼續前進。

丁蜜治(左)、丁海堅(右)和林鳳綢一起為營隊準備點心。(攝影/江采曄)

收舊衣,廢紙當名片

「不要的衣服,大家別扔掉,你們儘管叫我來載,不要擔心我年老,不敢叫。」一張張回收紙上,不工整的字跡,這是林鳳綢的「名片」,她總是隨身攜帶,向村民派發。

林鳳綢所在的岸兜村,全村一千多戶,她一戶戶上門收二手衣服;回到環保站,接過志工丁海堅遞來的水,一下子喝了半杯。顧不上多休息,兩人一左一右,將一袋袋衣服卸下。

「早出晚歸,兩個人傻傻地做,也做不完;午餐都是她煮、我吃。」比林鳳綢年長十一歲的丁海堅,笑瞇瞇地說:「綢啊!在做環保,我就跟著她做。她精進,我也要精進,長一歲、學一歲。」將裝滿水的杯子、整理好的紡織袋和繩子放到三輪車上,望著林鳳綢的背影,丁海堅念叨著:「水要記得喝,要量力而行,車開慢一些……」字字句句,皆如手足情。

手機上一條條資訊、一通通電話,喊著:「來載喔!」小小的三輪車滿村跑,一個月平均三千多斤的衣服要載,有時林鳳綢的家人也來幫忙,有些衣服要爬上五樓搬下來,一家人搬得氣喘吁吁,還要踩著三輪車載回。後來,家人才同意購買新型的電動三輪車,減輕林鳳綢的工作量。

林鳳綢特意騰出自家店面,用於存放回收衣服,整齊堆垛有近十米長、兩米多高;旁邊停放著三輛三輪車,十四年來,她已數不清用這三輛車載了多少噸衣服。

來慈濟,什麼都想學

「有一場一百人的學習營隊,需要準備點心……」林鳳綢才放下碗筷,就接到電話,不假思索答應;她戴上眼鏡,在手機螢幕上寫字,發送資訊給她的兩位元老搭檔,約定時間製作「麵包卷蛋糕」。

八十三歲的丁海堅,用手將秤過重的麵團壓成橢圓形;六十九歲的丁蜜治,擀成厚薄均勻的麵皮;林鳳綢將烘焙好的蛋糕切成條,再用麵皮包起來,整齊放入托盤,放進發酵櫃四十分鐘,再移到烘爐機烤二十分鐘。

林鳳綢二○一一年跟著志工劉田川學做西點,手不知被烘爐燙了幾回,也有成品難下嚥的經驗;劉田川總是笑著指出問題,沒有責備,讓林鳳綢放下忐忑的心來學,終於「出師」。現在,她也如是傳承技藝。

丁海堅笑著說:「她教我就學。今天學不會,明天就會,做什麼都要用心做。」丁蜜治說:「即使我們年齡大了,也要學,來做慈濟就什麼都想學。以前都是去賭博,或在家七想八想。」話音未落,「想什麼?」「想打麻將、想玩六合彩……」烘焙房裏,笑聲此起彼落。

次日營隊休息期間,學員林玉瓊慢慢品嚐著點心,不由自主地說:「好吃!很美味,也溫暖了我的胃。」當見到製作點心的人,林玉瓊一臉驚訝,緊緊抱住林鳳綢。她表示,從年長志工的身上,可以學到拼搏的精神,不斷地自我超越。

走出去,凡事想得開

除了烘焙西點,林鳳綢思考如何善用回收布、包裝帶、飲料盒,學習搭配、裁剪、編織、縫紉,廢物利用再製。她一臉滿意地說:「這些扔了浪費,賣也不值錢。撿起來再利用,給它們新生命,送給需要的人,結一分好緣。」

林鳳綢的兒子丁長輝說,母親不識字,為了學寫字,字帖上的字,一遍遍臨摹;為了要學習手語,還對著圖紙、看著視頻反覆練習……他得意地說:「媽媽很喜歡學習東西。她要做什麼事情,就會把它做好。」

「母親原本只侷限在家庭裏,最多就是與村裏老人在一起。現在她走出去,凡事都想得開。」丁長輝覺得母親參加慈濟後,開闊了人生格局,啟發了更多潛能。看著兒子仰慕的眼神,林鳳綢莞爾而笑,表示做得很甘願。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林鳳綢想起第一天到環保站,抽到這句靜思語,不懂什麼意思;一路走來,愈發覺得這句話就是自己的寫照。

學寫字、騎電動三輪車、烘焙西點、做巧藝、比手語,樣樣拿手,「如果沒有走進慈濟,從來沒想過會學習這些東西。」她說,慈濟這條路是自己選擇的,不管踢到多大的鐵板都會走下去,「我發願生生世世跟師父走,做環保做到最後一口氣 。」

二○○九年第一次到環保站抽到的靜思語,林鳳綢當時雖然因為不識字而不甚了解,一路走來愈發感受到箇中滋味。(攝影/黃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