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日 心寬天地闊

5.26《農四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心胸如宇宙包容一切,解開心結不再造惡緣。

用心說好慈濟故事

上人教導文史處同仁:「記錄慈濟人的口述歷史,當然期待他們仔細地自我盤點,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都要連接好;要連接的這條線是情,線裏面有愛,愛來自一則則故事。要說故事,就要從頭講起,講他們前面走過的路,才會有故事的開場,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尊重他們的過去。」

上人提醒大家,無論是分享或報告,敘事要清晰,講話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則讓人聽了還沒有思考了解,就已經說完了;明明是很精彩的內容,卻因為講得太快,讓人聽不清楚,或是說得不完整,精彩的程度就減少一半。

「我對大家說話會慢慢講,讓大家聽得清楚,腦中也能完整思考。所以期待你們在整理文史,要重視故事,行文要優美,內容要充實,分享時也要用心敘說,因為你們要說的都是人間好事;慈濟的歷史裏都是好事,都是很有價值的人間事。」上人指出,每個人有不同的人生際遇,但總是有苦有樂、甜中有苦,不會只有甜美的回憶;人生的甘甜,需要經過苦難的淬鍊,才是真正有用的生命。如果一出生就只是享受、玩樂,就變得輕浮而不恭,即使是有福之人,在安逸的環境中享福,也應該懷抱感恩心。

「有的人被形容是含著金湯匙來,生下來就是很好命,他有沒有感恩?會在慈濟團體裏,一定有他的好,否則不會走進來。作為記錄、書寫者,也要心存感恩,不能只是聽到他們講人生美好的一面,就不去重視,反而要認真聽,他們在享受的人生中,是什麼因緣走進來造福人間。」

上人說,人生原來就是苦,苦是人間的本質;走入人間、體會人間疾苦,才能看見真實相。佛陀也是看見人間的苦,所以發心為眾生尋求徹底解脫苦難的方法。

上人表示,人與人之間各有因緣,有好緣也有惡緣。過去結了惡緣的人,此生互看不順眼,或是即使對他很好,他也覺得是另有目的,原本很單純的人際互動,都會被惡意扭曲。「我們過去與人結了不好的緣,此生要更認真,堪忍對方不好的聲色態度,不要再結惡緣。雖然我們很盡心了,但他總是不滿意,排斥我們,我們要解開自己的心結,還要用誠懇的情與他連結起來,不要排斥他。」

「拉長情,這分情要拉著;擴大愛,多給他機會,不要和他計較。我們把心放寬,心寬天地闊,自勉『心包太虛』,心胸要隨著宇宙而開闊,能夠包容一切。」上人說,和天地宇宙相較,人很渺小,如同須彌山下的小螞蟻,所以不能自大;但是螞蟻雖然微小,卻有高遠的志願,要爬上須彌山,所以要不斷精進,即使在學業、事業上有所成就,也不能自滿。「有成就,是由別人來肯定我們,而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還有很多要學;宇宙有多大,我們就有多大的空間可以再進步。」

「但是人生若只有學習而不付出,那就是負債。因為你們讀書學習,要靠多少人的付出,例如老師把學問傳給你們,老師也在為你們的學習而付出。如何運用所學為人間做事,才是學習的真價值。」

「你們與我有緣,我仰賴你們所做的工作,把慈濟的精神理念傳達出去;而我現在與你們說話,也期待你們可以吸收,真誠弘法。每天師父都是舊話重說,離不開感恩、真誠,這就是我生命中的教育。」上人期許主管同仁們用心弘法,傳承慧命。

以感恩與祝福回報

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慈濟歌選〈靜思〉、全球災難與慈善足跡訊息、屏東年長法親居家安全改善溫馨分享、荷屬聖馬丁慈善故事等議題,朱金財師兄分享辛巴威幹部尋根營。

慈濟歌選〈靜思〉與〈渡化人間〉,皆為莊奴老師作詞,王建勛老師譜曲。上人說,這二首歌,資深慈濟人聽到音樂就會跟著唱,或許還會比手語,其中蘊含著當時的回憶,以及「覺有情」的法親情。

上人且提到,自己離家到圓頂之前,都以「靜思」為名,這是因為從豐原離家,搭火車南下到高雄,等待巴士前往臺東時,看到一本雜誌,裏面有一篇佛教故事,述說佛陀於菩提樹下「靜思」悟道,故以「靜思」為名。

「過去的一幕幕情景,歷歷在腦海中;感於種種因緣的會合而成就這一切,除了好因、好緣,還有深厚的人情,回想起來是多麼享受,也覺得人生很有價值,很感恩過去這一群人,引導著我走入這條覺悟之道。」

「感恩我的師父(印順導師)要我記得『為佛教,為眾生』,為佛教,就要走上覺悟的道路,要探討佛法;為眾生,就要廣度有情,不只愛人類,也要愛動物。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物品,也有物命,被製造、被利用,能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都有其價值存在,所以都要珍惜。」上人說,把握時間、善用空間,在人與人之間發揮良能,就會隨著時間累積生命價值。

此刻有逾二十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透過網路視訊,同步聆聽主管同仁的分享以及上人開示。上人表示,這是現代科技的神通,連接起二十多個國家地區的空間,也連接起人與人之間的大愛長情。

「我們的人生有許多人來成就,相對也負載著許多人情債,要如何回報?不需要特意做什麼,而是人與人之間有良好的互動。例如師父對你們所說的話,你們聽入心,並且運用出來,還能對其他人分享,帶動更多人為人間付出而無所求,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又如在我面前的辛巴威朱金財居士,他帶動本土志工,從週一至週六,每天供餐給一萬七千多人,解救這麼多人的飢餓之病,師父時常讚歎,天天都感恩。」

「像他這樣,接觸慈濟,接受師父的法,馬上起於行動,長期在付出,就是回饋師父;師父也要感恩、祝福他,向大家讚歎他在佛法中,做出了大功德,利益了這麼多人。我天天都感恩慈濟人,也真誠用心祝福天下人,感恩與祝福就是慈濟人的付出與回饋,用實際行動回報天地人間。能夠聽聞一句善法,對人間做出一個好的動作,為了成就好事而付出,是對人間的一個善的回報,無不都在累積功德。」

上人提及聖馬丁朱細芳師姊帶動當地志工發放大米,同時教導居民做好事、說好話、想好意。無論師父再辛苦,只要說出來的話能讓人接受,還能帶動人人力行「三好」,就心滿意足了,可以說此生無憾。「每一個時刻,身、口、意都是『好』,這是真正快樂的人生。佛陀來人間說法,就是要消弭人間的苦,要讓佛法進入人們的記憶,還要啟發人人,並且讓法音在人間宣流。你我也要抱著這一分心,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感恩有你,我才有力;因為有你,法才能流傳;因為有你,我的慧命才能延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