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 支持兒子做好事

南投 石林罔市
  • 兒子很辛苦,但我不擔心,因為他做的都是好事!我很高興!

  • 環保站人多有伴,還可以活動手腳,賺健康。

  • 做環保是沒錢的工作,我歡喜甘願,不要和人計較,自做自得。

早上七點多,石添勝和母親石林罔市坐上停放在庭院的環保車,前往慈濟南投竹山聯絡處的環保站;石林罔市留在環保站做環保,與志工們相互作伴;石添勝則載著助手,展開一天的環保點回收工作。

七十二歲的石添勝和九十一歲的母親做環保,歷經二十個寒暑。尤其是石添勝,環保工作幾乎占去他所有的時間,但他樂此不疲;每週六天,每天不一樣的回收路線,卻是同樣的心地風光。

退役飛官,改開環保車

石添勝出生於南投竹山鎮,曾經是一名飛行員,負責直升機試飛,爾後擔任飛行安全官;一九九七年,四十五歲以中校退役。

由於在故鄉照顧母親的弟弟、妹妹相繼移居海外、出嫁,因此石添勝在二○○四年從桃園回到老家陪伴母親。成長於佛教家庭,他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已茹素多年,經常到竹山鎮上的明善寺參加法會及共修。

住屋前有一大片空地,石添勝當起農夫,整地種菜。那天他正在菜園忙碌,有個人騎摩托車經過又繞了回來,開口問他:「你有去過明善寺嗎?」石添勝納悶回應:「有啊,什麼事?」原來對方在明善寺見過石添勝,她又問:「你會不會開車?」石添勝回答:「會呀!」這時她才說明來意:「你聽過慈濟嗎?我們在做環保,資源回收,你願不願意幫我們開環保車?」

那時候,石添勝根本不清楚什麼是資源回收,但「慈濟」他是知道的,弟媳婦就是慈濟委員,而且由於弟媳的勸募,早在二十多年前,慈濟在花蓮建醫院時,他們全家就捐了一張病床。所以一聽是慈濟,他立刻說好,就把電話給了對方。幾天後,三位慈濟志工到家拜訪,詳細跟他說明資源回收運作的情形,石添勝覺得載回收物很有意義,就這樣敲定了。

雖是新手上路,但身旁有位助手會幫忙把回收物搬上車,石添勝覺得沒困難。開過兩次之後,志工就把那條路線交付給他;三個月過去,又給他另一條路線。

住家庭院的環保車,是石添勝和母親石林罔市一同往返竹山環保站的最佳交通工具。

三十年菸癮,三天擺脫

做環保兩年後的一場歲末祝福活動,志工們的熱情,讓石添勝感受到如同一家人般溫馨,「這個團體真好!」吸引他報名社區志工培訓。

第一次的培訓課,他穿著灰衣制服,胸前的口袋卻放著一包香菸。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課程,他菸癮難耐,一下課,立刻衝到廁所,坐上馬桶蓋,享受吞雲吐霧的快樂。

沒多久,傳來腳步聲,高喊著:「有人抽菸啊!」「是啊!竟然有人在裏面抽菸!」他心想:「我抽菸關你們何事!」任由外頭叫喊,他就是不出去;直到悄然無聲,他才打開門來,躡手躡腳進入教室,第二堂課已經開始。

講臺上,講師正在解說「慈濟十戒」。講到「不抽菸」,講師說:「戒菸,有心就不難。」並引述上人的話:「堂堂六尺之軀,難道抵擋不了三寸菸?」無心戒菸的石添勝嘀咕著:「我又不一定要進慈濟!」

第二個月的課程間,他依然到廁所解菸癮;只是他不想再引起騷動,想著:「等你們都出去,我再抽吧!」於是他咬著濾嘴,等著、等著,或許太專注傾聽門外的動靜,竟把濾嘴咬斷了,一截菸「咚」的一聲就掉在腳板上,竟嚇得他差點跳了起來,不禁啞然失笑:「我這是幹嘛?像小偷一樣!算了,不抽了!」撿起那截菸,往垃圾桶一丟。

剛舉步,一個念頭又起─太太、孩子們早就一直在抗議了,只是自己總是理直氣壯地說:「我不在你們面前抽,不熏你們,總可以吧!」乾脆就趁這個機會把菸戒了!於是把口袋的菸連同打火機都送進了垃圾桶。

最後一堂課是學員分享,他一五一十地道出這兩次抽菸的糗事,全場笑成一片。他接著說:「想要戒菸,最好貼個牌子,寫上『我要戒菸了』。」他心有所悟地說:「當眾宣告戒菸,藉由團體的約束力,讓自己不能反悔。」

回家後,菸癮上來,但他不想淪為笑柄,咬著牙告訴自己:「大家都知道我要戒菸了,再抽,臉上無光。」撐過兩、三天,三十多年的菸癮真的就擺脫了。

石添勝翻出舊照片分享擔任飛行員(右)時負責直升機試飛,爾後擔任飛行安全官,四十五歲以中校退役。

媽媽同行,環保路有伴

成為社區志工後,有人鼓勵石添勝進一步參加慈誠培訓,但他覺得一週開四天的環保車,就已經很投入了。三年後,資深志工楊美的一段話深深打動他:「你一定要參加培訓,受證後才能有更大的承擔。」於是,二○一○年他參加慈誠培訓,隔年受證,也接下環保幹事的重任。

開環保車,對石添勝來說,也是藉事練心的機會。有一次,他已經綁好繩索固定回收物,就要踏上回程,臨時有人送來一堆紙板,他為了省事,硬是把紙板往回收物裏一塞;半路遇到紅燈,一剎車,有幾塊紙板突然滑落,被攝影機照得清清楚楚,換來了一張九千元的罰單,也讓他學乖了,凡事照規矩來,不能貪圖一時之便。他把自己的遭遇傳到環保群組,提醒大家引以為戒。

當時的竹山慈濟環保站設在清水溪畔,一週分類三天;自從石添勝投入環保後,他也把七十歲的母親接引進來,一方面想讓母親了解自己每天在忙些什麼,另一方面也讓她從做環保中體驗付出的喜樂。

由於回收物品繁雜,石林罔市將分類簡單化,只撿鋁罐、鐵罐、寶特瓶;在她的眼中,一個個瓶瓶罐罐都是寶,撿寶的手捨不得停歇。後來,做環保的人多了,她就改摺報紙、剪雨傘布,或是將寶特瓶去除瓶蓋。

有一次,她用剪刀要去掉鮮奶盒的塑膠瓶蓋,因為力氣不夠,挑了好幾下都挑不開,最後猛力一挑,瓶蓋掉落,殘留的牛奶瞬間噴了出來,噴得她一整臉,臭味難聞。但她沒有因此就打退堂鼓,而是思考解決的方法,「以後我就知道,喬個角度,它就不會再噴到臉上。」

沒有錢賺,也沒有變窮

做環保的日子,石林罔市從不缺席,每年做到除夕前一天,初二又準時開工。她自嘲地說:「你叫我靜靜地坐著,不到一小時,我就這邊痠、那邊痛。」碰到傳統拜拜的日子,她會在前一晚就把供品和做環保的用具準備好,當天提早起來拜拜,同樣準時出門做環保。

很多人看這對母子做得那麼投入,不免會問:「你們做環保、開環保車有沒有錢?」石林罔市回答:「沒有啊!」對方一臉狐疑:「沒有錢,那你們那麼閒?」石林罔市說:「沒賺錢,也沒有比較窮啊,日子一樣過啊!」石林罔市接著說,做環保,手腳可以活動,那邊人多有伴,大家嘻嘻哈哈,一下子吃點心、一下子吃午餐,時間過得很快,賺快樂、賺健康啊!

「做環保是沒錢的工作,沒關係,是自己歡喜甘願的。我們一步一腳印,不要計較說我有在做,你都不做。自己做自己得,不會被別人分攤了。」石林罔市心裏明白「自耕福田,自得福緣」的道理。

石林罔市喜歡看大愛臺,十多年前,她知道慈濟在推動大體捐贈,主動跟兒子說她要參加大體捐贈,給慈濟做「試驗品」,她不怕,「反正人死了也是要入土,有什麼好怕的!」當石添勝把「大體捐贈同意卡」交給母親,他說:「恭喜!但是到時候能不能捐不知道,因為它有好幾個條件。」石添勝把不可以捐贈的情況,一一唸給母親聽。

從那天之後,石添勝看到母親每次在佛堂上完香,就跪著念念有詞,他好奇地在後面聽,母親祈求著:「觀世音菩薩,我要給慈濟做試驗品喔,兒子說我身體若沒顧好,就不行了。菩薩,你要保佑我喔!」如同環保回收,可以化無用為有用,石林罔市希望將來自己的大體也能回收再利用。

石添勝每週六天開環保車載回收物,僅在竹山鎮就有一百四十二個環保點,環保工作幾乎占去他所有時間,但他樂此不疲。

一週六天,奔走在竹山

隨著環保觀念日漸普遍,回收點愈來愈多,回收量也日益增加,單單竹山鎮就有一百四十二個環保點。石添勝規畫出六條路線,每天跑一條路線,每週六天在竹山鎮的大街小巷奔忙。除此之外,還有水里的環保點,必須兩週去載一趟。

石添勝擔任過部隊長,管理過上千人,二○一七年承擔和氣隊長兼任環保幹事,是勝任有餘的。只是除了社區的活動,還要配合整個南投合心區勤務的輪值,如機動、交通、場布、出坡等等,但竹山志工人數少,身為隊長帶頭參與,壓縮了他載回收物的時間。

夏天,他六點多就出門,即使這麼早開始做事,直到下午一、兩點才用午餐,也是稀鬆平常的事。「他這個工作很辛苦,夏天一身汗,皮膚都會起疹子。」母親的話語中有著一分不捨。「秀春師姊邀他做慈濟,我很高興,讓他有個目標。他什麼事情都做,我不擔心,他做的都是好事啊!」石林罔市知道,她能幫兒子分擔的,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讓兒子有後顧之憂。

因應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慈濟基金會自二○一八年致力於提供社區化的長照服務,協助需要照護的長者們在地安老、活躍老化,提升生命價值。隔年三月,慈濟在竹山聯絡處設立長照中心,每週一天的課程,石添勝也要參與,但載回收不能停,他只得利用下午或週日去載;遇到假日有研習活動或會議,他又得再另外抽出時間。對他來說,時間似乎總是不夠用。

環保輔具,送出善循環

二○二一年,「慈濟大中區環保輔具平臺」成立,讓石添勝忙上加忙。事實上,在平臺成立以前,環保輔具的服務已做了十多年,只是以前是等他有空再送,平臺成立後,則盡可能快速送達,時間彈性降低了。

送輔具到家服務,那是體力與時間的雙重付出。有一次他送到信義鄉山上,單單找路就花了近三小時;但只要人家有需要,他一定使命必達。

那一天,民眾黃金滿申請一張病床。當石添勝把病床定位後,就要離開,突然發現客廳沙發上躺了一位先生,一臉病容。石添勝脫下手套,拉起他的手,安慰他:「加油喔,祝福你很快好起來!」

兩個月後,他接到黃錦滿的電話,她先生往生了,請他再去把病床載回。石添勝予以慰問,並介紹慈濟環保,邀黃金滿到環保站做環保,沒想到她一口答應。投入環保兩年後,黃金滿參加委員培訓,學員分享時,她娓娓道出參加慈濟的因緣。

他們夫妻原本在廬山養蜜蜂、做生意,結交不少朋友;後來先生罹患重病,幾乎用盡積蓄,身邊的朋友就一個個疏遠了,讓先生感嘆人情冷暖。但慈濟人的到來,帶給她先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先生在往生前拉著黃金滿的手說:「慈濟人不認識我,需要病床就送過來,又不要錢,還握著我的手、安慰我,我很感動,慈濟這個團體真的很棒。」是慈濟人溫暖了先生的心,牽引她走進慈濟。在臺下的石添勝聞言,內心無比欣慰,沒想到自己的一個小小舉動,竟可以播下善循環的種子

九十一歲的石林罔市,總是安靜地在環保站分類回收物或摺報紙;能跟兒子共同行善做環保,是老人家最期待又歡喜的事。

回鄉行孝,行善報親恩

二十多年的軍職磨練,形塑出石添勝處事明快的個性。起初,他對志工、對運作模式很不習慣,「部隊說一是一、二是二,很少要講兩遍的,可是跟志工說這樣做,很多人還是要講兩遍,有的是講兩遍還沒有效。然後,開會也開很久,很沒效率。」

石林罔市了解兒子的性子急,總是不忘叮嚀他:「你做任何事都是快、快、快,這脾氣要改一下,才不會傷害身體。」

擔任和氣隊長,是不同的磨練。石添勝了解到,會務的推動靠的是整個團隊運作,而且這是志工團體,豈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所以他學會放下身段,耐心溝通、協調。幾年下來,母親看到了他的改變:「以前他都繃著臉,做慈濟以後,面貌柔和多了。」二十年的慈濟路,石添勝真正體悟到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做中學、學中覺。

即使身為環保幹事,石添勝也是個無薪的志工,但每逢過年、中秋、母親節,他都會自掏腰包致贈應節的結緣品,感恩這一群環保志工,願意為守護地球而付出。自己雖然很忙、很累,但靜心思考,還是滿滿的感動。

「如果我沒有回竹山陪媽媽,可能就沒機會做慈濟。」石添勝慶幸自己能夠把握當下,及時行善行孝。雖然工作一年比一年多,但回頭看,七千多個日子也都過了,日日充滿歡喜。石添勝體悟到「人有無限可能」,真正「有心就不難」,所以他更加堅定:「對的事,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