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石川縣北部、向日本海延伸的能登半島,
為豐富的自然美景圍繞;
知名的輪島市白米千枚田,於元旦強震後受創,
一千片梯田中有八成出現裂縫或被土石壓碎。
六月豔陽下,農民在插上秧苗的田地中除草,
象徵著農業已在重建復興的路上。
位於石川縣北部、向日本海延伸的能登半島,為豐富的自然美景圍繞;知名的輪島市白米千枚田,於元旦強震後受創,一千片梯田中有八成出現裂縫或被土石壓碎。
六月豔陽下,農民在插上秧苗的田地中除草,象徵著農業已在重建復興的路上。
震災半年•等待重建
輪島市町野町一處民宅,六月的玫瑰花盛開,庭院依然美麗,但種花的主人已經不能住在這裏。
震災已逾半年,水電設施和道路交通都還在修復中,輪島官方統計整體重建進度約百分之十。
班機降落日本石川縣小松機場,入境後,我們直接前往輪島市。車行在里山海道,這條路宛如一條絲帶般,蜿蜒於能登半島北陸地區的海岸與山巒之間,也是進入震殤之地的唯一道路。
一路向北,左邊是無垠的日本海,海天一色;往山裏去,里山滿目蒼翠,林與林間散落著町村聚落,古民屋黑瓦白牆,古樸又充滿着歷史的韻味。隨著四線道縮減成兩線,更有甚者是單向輪流通車,路況愈來愈差:漸漸地,遠望青山禿了頭,土沙滑落,杉木倒伏,近看黑瓦屋頂直接趴覆地面。
照見山河大地滿目瘡痍,才懂上人所說:「走路要輕,怕地會痛。」
白米千枚田復耕
日本能登半島今年元月一日發生規模七點六強震,重災區石川縣超過八萬棟房屋損壞;慈濟於石川縣六個市町發放見舞金,對象為房屋經政府判定為半壞以上、且有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的家庭,從五月到七月共致贈一萬一千多戶。
來自臺灣的我們,六月二十七日初抵災區輪島,先走訪了白米千枚田;面向日本海,依著自然地形有著大大小小共一千零四枚梯田,被視為世界農業遺產「能登里山里海」重要組成之一。八成梯田在強震後出現裂縫,最深達一米;海岸邊的步道崩塌,被上方滑下的土石流掩埋,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
在千枚田愛耕會的農夫們努力下,受損較輕的水田修復,六月中旬已在一百二十片梯田上完成插秧,預估今年總產量不到一百公斤,粒粒皆珍寶。
在田間彎腰挲草的幾位年邁鄉親,隔天清晨也來到輪島市的南志見公民館,領取慈濟致贈的見舞金。這個場所寬敞舒適,對於鄉親來說更具有特殊意義,因為震災後,許多人來此避難;公民館內一側角落,如今仍可見生活用品、輪椅、便盆堆放。
午後的發放則於町野活動中心進行,車行未至,即見路旁兩側停滿了車輛,而領取見舞金的隊伍如巨龍蜿蜒,見首不見尾。從活動中心步行五十公尺,廢墟就擋在路上,能辨黑瓦大屋頂,但是白色牆壁呢?沒有了,全部碎了。
再走五十公尺,有一輛車被壓毀,永遠開不出車庫;而不遠處那一堆廢墟中,只有餐桌露出,依舊完好。強震發生在新年,是大和民族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遊子歸鄉、全家團聚;當時輪島所測得震度為七,巨震更導致輪島市向西位移約一點四公尺,地表往上抬升約四公尺。土石流和路面損壞,許多村落孤立無援。那一日,曾經圍坐這張桌子一起過新年的家人,能再度團圓嗎?
走入附近巷弄,無論是被漂亮樹籬笆環繞的富貴人家,或是黑瓦白牆、門前玫瑰花開得燦爛的民屋,都是人去樓空。大難現前,人人平等。
六月二十八日於輪島町野活動中心發放時,突然下雨,志工迅速搭起四頂帳棚讓居民躲雨,也為隊伍後段準備塑膠板擋雨。(攝影/林淑懷)
堅忍等待春再來
九十二歲的室谷敦子領到見舞金後,接過志工遞來的一杯熱茶,眼眶就紅了。大阪志工施燕芬握住她的手,用心傾聽她的故事。
地震後,室谷敦子奶奶被安置在飯店,避難了三個月,並在抽籤後搬進現在的臨時住所;她的房屋狀態為半壞,迄今仍等待業者來拆除並修理。雖然復原的過程緩慢又艱辛,奶奶並沒有呼天搶地訴說苦楚,也沒有失去希望;再怎麼辛苦,就是要「我慢」。
在傳統東方文化中,忍耐被視為一種美德;日文「我慢」雖有著忍耐之意,更是強調自我控制和內心的平靜,這與日本文化中注重內觀、自律以及對情緒的管理息息相關。無論是「忍耐」還是「我慢」,面對挑戰或困境時,都要保持內在的穩定和堅持的精神。
發放期間,一場大雨來得急,去得也快;雨後登上町野活動中心三樓往外看,近處屋宇傾倒,群山就在目前,雨後山嵐昇起,天空更青,田疇更綠。能登半島這塊土地,四季分明;鄉親們深知,大地震就如冬季冰封,哪裏都去不得,只要繼續「我慢」,春天就來了。
慈濟志工六月下旬於輪島市、中能登町發放見舞金;第三梯次共發出四千五百七十五戶。(攝影/陳文絲)
在「絆」中重生
在災區,「絆」這個字時常可見,強調人與人之間深厚的羈絆與互助,常被用來鼓勵大家在困難中共同努力。海洋環繞著能登半島,人與自然、祖靈密不可分;縱使是時代變遷,生活型態改變,祭典至今仍是居民們心中的支柱。
富具地方特色的輪島神轎燈柱會館(輪島キリコ會館),保存、展示著約三十座建於江戶和明治時期的珍貴工藝品。地震後,工作人員初次進入會館勘查,看見超過二十座燈籠傾倒,不禁悲愴,「地震不僅奪去了日常生活,還奪走了能登的靈魂嗎?」會館受到重創,迄今仍閉館中。
六月二十九日起連續兩天,慈濟在會館主體建築延伸出來的戶外神轎體驗區展開發放,場地有柱無牆,與會館主體結構連接處,處處龜裂,地面高低差從三十至五十公分不等,發放場地如波浪般起伏。
發放預定九點開始,六點卻已有居民在早起的陽光下排成蜿蜒隊伍;當下決定提早半小時發放,並且盡可能隨著陽光角度,把隊伍移動到可遮蔭的空間。旭岡晃宏與中村倫子是隊伍中的年輕面孔,都是代替長輩前來領取見舞金;受邀協助挪移動線,後來還主動製作舉牌,告訴鄉親從哪裏排隊,服務到最後一刻,才領取自己的見舞金。
「請過來十個人。」坂井先生觀察動線進度,舉手示意。船本景子女士看到了,通知放行,「要小心喔,足下注意!」相羽利子女士讓十個人離開陰涼處,並提醒留意腳下高低落差,進入發放區繼續排隊。
所有跟鄉親直接面對面的本地志工,都是災後湧出的助力。坂井先生和船本景子女士是前兩梯次領到見舞金的鄉親,這一梯以志工身分來參加發放。相羽利子女士和慈濟結緣更早,在二○一一年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後,即參與慈濟在宮城縣的見舞金發放,此次還邀請事務所同事和田慎太郎一起參與。
隨著時間過去,太陽愈來愈直射,可遮蔭處愈來愈少,隊伍卻愈排愈長,繞了一圈又一圈。山下博之、和田慎太郎各拿一支舉牌,讓鄉親知道,「這裏是隊伍的最後端,距離領到見舞金,需等待三個小時以上。」
山下博之是白米千枚田愛耕會成員,儘管地震後田損、家毀、母病,但是兩天發放皆有他的身影。他說:「在臺灣、在海外,都有人在幫我們加油,讓我們有往前走的力量。」
遠方有感的祝福
塩多正喜先生是漆器「輪島塗」的職人,他在領見舞金之前,將感恩翻譯成中文,再親筆寫出一封感謝函交給志工。信上寫著:「我們對臺灣人慷慨捐贈表示最深的感謝,這分捐助將用在重建。祝福臺灣人身體健康,幸福快樂。」
鄉親沖崎惠也送上當場寫下的感謝函:「致所有的慈濟人,送上由衷的感謝,收到的錢會很珍惜地使用。」每一段文字都是用最高敬語來表達。他說,只用口頭訴說,不足言喻,一定要寫下來,送到慈濟志工手上。
連續兩天來當志工的中村倫子,住在輪島朝市,震後發出海嘯警報,輪島市雖並未遭到嚴重破壞,但地震引發的火災,卻燒毀了朝市周邊大片地區。中村倫子的家就完全被燒毀,目前住在組合屋。她說,從地震直到現在,自己都是接受的這一方;今天來當志工才知道,其實付出的人也很不容易。
連續兩天來當志工的,還有福井市的西口智則一家人。太太羅婷婷是臺灣人,夫妻倆帶著兒子西口裕郎一起服務鄉親。西口智則說,「不可思議的是,你們來自那麼遠的地方,居然是來發現金。」
現金有多麼重要,日本籍志工三田めぐみ承擔發放組,她的分享很貼切,「我告訴鄉親,『這裏面有現金喔!』他們都很感動,跟我說,『現在臺灣也很辛苦,花蓮才發生地震;但你們還撥空特地來日本幫助我們,真的很感謝。』慈濟用最實際的現金發放,減少鄉親們重建的不安。」
有鄉親表達,原來以為這個城市可能被放棄了;但收到溫暖的見舞金,「我要積極生活下去,非常感謝你們。」
白米千枚田愛耕會成員山下博之,主動前來慈濟發放現場當志工;舉牌告訴鄉親,因為人潮眾多,隊伍後方仍須等候三小時。(攝影/陳文絲)
能登人與那片田
下午四點,在輪島神轎燈柱會館外的發放結束,雨也停了,但地面每一處低窪都積水了。有志工說,這也像千枚田,甘露雨後,水映天光。
在見舞金發放現場,看見鄉親們的淚水與歡顏交雜,訴說無數個悲傷的故事;也看見無論是日本或臺灣的志工,發放組總是恭敬地將見舞金呈送給鄉親,行政組的任勞任怨,法親關懷組的膚慰陪伴,還有人文真善美、機動、引導等功能組,大家都是身兼數職,相互補位,成就每一場的發放。
慈濟志工耕福田,播善種,亦如千枚田的農夫,再小的梯田都不放棄。堅韌的能登人,一如他們的先祖,只要冬天一下雪,哪裏都去不了;平安時相互依靠,災害來時也能彼此幫助。進入夏天,透過能登祭典的復甦,一起抬著神轎,虔誠祈求里山里海的恩賜,災厄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