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25《農五月‧十九至二十》
【靜思小語】人生到了最後什麼都留不住,唯有精神理念和德行典範可傳家傳世。
巧思巧手,化廢為寶
六月二十四日,上人與環保志工座談,讚歎大家用單純、真誠的心,不辭辛勞、不怕骯髒,天天做回收分類,並運用巧思巧手,把廢棄物變成寶─經過清理、縫紉,回收的布料就成為美麗的桌巾和手提袋;還有師兄師姊將不起眼的小草種在回收的容器裏,也照顧得很美,讓人看了心生歡喜,義賣時很受歡迎。
「小小盆栽,除了我們自己欣賞,義賣所得還可以幫助人。不要小看義賣的少數金額,慈濟在臺灣、在國際做慈善救助,就是靠著一點一滴的積聚,每一分愛心力量都有功德,所以師父對你們是發自內心的感恩與尊重。」
上人說,現在天下不平靜,而臺灣平安,生活在臺灣的每個人都要感恩,臺灣民眾有福。「國際間有許多天災人禍,受災、受苦難的人很多,而我們平安快樂,歡喜做,雖然環保工作很粗重,總是要面對不淨的回收物,但是大家很甘願,用清淨心仔細分類、清洗、曬乾,整理好以後送到回收廠,就可以讓廠商用比較高的價錢收購,讓我們增加志業力量。所以,一個心念、一個動作、一分力量付出,可以匯聚大愛,幫助天下苦難人。」
以和傳法,慈濟之美
臺中、苗栗慈濟人與上人座談,上人感恩各地慈濟人守護社區道場,每一處慈濟道場都是慈濟人心靈的家,也是學習菩薩法的道場;看見大家在道場裏用心精進,彼此關心、真誠愛護,讓師父很歡喜!
上人說,此次行腳,在臺北、臺中與各界人士見面交談;慈濟人對社會的關心與付出,得到各界人士的讚歎,自己也很感動。「為佛教,為眾生」,慈濟與佛法不能隔開,雖然慈濟不會特意宣教,不過大眾知道慈濟是佛教團體,以佛教精神走入人群,帶動人們的愛,而大眾能夠響應,互愛互助,也表示認同慈濟的方向與行動。
「聽到你們在熱鬧的市區舉行朝山,我會想,在車水馬龍的鬧區,如何朝山?看到你們朝山的錄影,安全、有秩序,進出有禮節,『禮之用,和為貴』,每個人的每一個腳步都好整齊,全體整齊,緩緩往前行進,虔誠朝山,很令人感動;所以朝山不一定要在寬闊的地方,即使在大馬路邊,或是巷道內,都可以表達虔誠之美。」上人指出,慈濟之美在於「和」,以和傳法,人人合心、和氣、互愛,真的是社會人群的典範。
上人叮嚀師兄師姊守護社區道場,也要接引會眾,見到人就說法、說好話,所說的是慈濟如何造福人間;告訴民眾生活在臺灣很平安、很有福,還要不斷造福,帶動人人做好事,凝聚福氣,讓社區裏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在做好事,有瑞祥的人氣,就能保護社區平安。
慈濟道場,菩薩淨土
臺中的幾個社區道場,都接引許多當地人士,像東大園區,在假日常有茶會,大家歡聚一堂,說慈濟人所做的好事。六月二十五日,與中區慈濟人座談,上人肯定大家善用假日,邀約有緣人志同道合做志業。平時為了生活、工作而忙碌,雜事多,難免有煩惱;在假日時共聚慈濟道場,沒有是非,只有歡喜分享,所說的都是法,引領人人同行人間菩薩道,慈濟道場就是菩薩淨土。
東大園區在師兄師姊的用心打理之下,內外環境愈來愈美,植栽茂盛,蟲鳴鳥叫,還有蝴蝶飛舞花叢;在優美環境中與法親真誠互動、彼此感恩,靜心飲茶,實在是寧靜美好的境界。
「這麼美好的道場,只要有時間就去,不是因為輪值才去,因為那是我們的家;即使某一天不是輪到我們,只要有人來了,我們也要理所當然去招呼。我們日日都要當菩薩,日日都要向人間招生,讓人人成為菩薩,這樣才能夠淨化人間;何況道場裏的人愈多,人氣愈旺盛,福氣也就旺盛。」
上人提到,早期每月農曆初一會到臺中,就在民權路的舊分會。「過去是宏師父(達宏法師)代替我守護道場,所以我每次來到臺中,都會想到宏師父;中部的慈善個案,他都帶著大家去訪視,有時還要涉溪,僧鞋不方便,會有慈濟委員揹著他過去,很溫馨。」
看著螢幕上播放的早期相片,有達宏法師,還有「師媽」王沈月桂師姊,上人說,相信師媽已經再來了,很快就會回到慈濟隊伍中。在師媽病重住院時,自己到臺中慈院探望她,她還要自己不要掛念,現在能見面,「這樣就好了」。之後不久,師媽就往生了。
上人說,師媽在住院期間仍不忘招募慈濟會員,還要將募來的功德款交給自己帶回。師媽與自己有親情,也有長遠的法親情;幾位長輩都護持自己做慈濟,包括生父病重時,也交代家人將積存許久的竹筒撲滿拿出來,捐給慈濟,要自己好好做。
「每一次拿到重重的竹筒,都會想到三、四十年前,我的父母親最後總是支持著我,也叮嚀著我好好做。現在換我年紀大了,也要對你們說:『大家要好好做。』慈濟的方向是對的,所做的是對的事,你們要用愛傳家,傳善給子孫,世世代代都要為人群造福,走這條永恆不退轉的好道路。」
力行實踐,鋪成大道
上人即將南下,於感恩時刻叮嚀中區師兄師姊,把握因緣、把握時間成就道業。「大家很精進,勤行《無量義》,不是只用口說,而是真正在力行。看到男眾精進,女眾護法;女眾精進,男眾來護法,這是中部的特色。期待大家,好的法一定要緊緊地把握,精進勤行,成為弘法典範。」
「人生到了最後什麼都留不住,唯有精神理念可以留,但若沒有表達,也會中斷、消失。所以一定要說、要分享,但是不要講是非,要傳承法。若說有功德,我們真正有做到、真正在用功,勤行道,才能留得住德。」上人說,「德者,得也」,德要行才會顯示出來,才能讓人敬服;而且有德行的人成為典範,人人學習典範,「民德歸厚」,社會上就有一股祥和瑞氣,也就是福氣。
上人說,常教大家「經就是道,道就是路」,要實際去走,並不是教人將經典丟在地上踐踏,而是要認清經典所指引的方向,依照經典的教導,用心鋪路走過來。所以如果沒有對人說法,這條路沒有鋪展,當下聽了法,很快就忘記;一定要不斷說法、傳法,而且力行實踐,將這條路鋪成一條平坦長遠的大道,不斷地走在這條大道上,生生世世不休止。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