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至二十七日 回頭看到一片好風光

6.26~27《農五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走過一段長路,回頭看步步艱難但步步踏實,也會看到一片美好風光。

辛苦得很有價值

六月二十六日,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報告長照與醫療結合,中醫部除了葉明憲部長持續到大埔村看診,中醫家庭醫學科鄭竹宴主任也會到其他無醫村、養護中心以及住宿型長照巡診,大林慈院是一座「無圍牆醫院」。賴寧生院長分享由醫護團隊到病患家中看視的「在宅醫療」。

上人欣言,醫療「中西合璧」是自己從決定興建花蓮慈濟醫院之初,就希望達成的心願;慈院啟業以後,也不斷朝此方向努力,現在已經看到成果。還有往診,病人走不出來,醫療人員可以到家診治、協助療護,這也是慈濟醫療一定要做的;而且現在人口高齡化,尤其偏鄉更為明顯,年輕一輩到外地求學、就業,只剩年長者守在家鄉,若有病痛就醫困難,慈濟醫療要承擔責任。

「醫療不是職業,是志業。既然立志要做醫師,孤老無依者的照護,我們就要承擔,因為醫療與生命是離不開的,醫病之間一定要密切互動。慈濟教育志業也是從培育護理師、醫師起步,四、五十年前在花蓮成立醫療、教育,都是很辛苦,不過我們在辛苦中起步後,接著就比較輕鬆了。」

「現在看到各地慈濟醫院都有慈濟學校畢業校友,而且不少人承擔主管,我很安慰,很慶幸當時創立教育志業,辛苦得很有價值。最近總是教慈濟人盤點自己的生命,你們也可以自我盤點,所選擇的志願,有沒有達到?這一生有沒有價值?自我盤點,我覺得很有價值─價值在那個時間的那一念間。」

「幸好六十年前,那一念間決心出家,雖然很辛苦,但也因此,現在才能看到這麼多良醫良護,救了很多人;不只治病救命,還加上慈善志業的力量,幫忙打掃居家環境,修繕、加強居家安全等,讓貧病家庭安定生活。慈濟在人間,對社會很有價值,所以我很感恩、很滿足!」

世世代代耕福田

「人生,生、老、病、死這四大苦患,實在是擋不住,不過慈善與醫療可以緩解痛苦,而醫療不能只有建築與設備,必須有良醫、良護,體貼病人的心情,用柔和的態度安撫他們惶恐不安的心,不讓身苦再加上心苦。要有這樣的良醫、良護,就要從學校開始培育,所以醫療志業之後緊接著做教育,教育志業之後完善人文志業;四大志業完整建立後,我很安心、很感恩。」

與大林慈院主管同仁們座談,上人感恩大家承擔責任,善用醫療科技,讓醫療照護更周全。能在位處嘉南平原的大林鎮建設這所大醫院,也是各方因緣會合,有當時的政府長官、地方人士請求慈濟建院,並提供台糖土地,還有林淑靖師姊的公公鄒清山師兄捐贈土地,讓大林慈院擁有二十甲建設基地。

「決定在大林建設慈濟醫院時,我到鎮公所,大林鄉親舞龍舞獅歡迎,讓我感受到鄉親的歡喜,被大家真誠的心感動了。雖然做了決定之後,也面對許多困難,但最終仍然靠著大家一念虔誠的心一一突破,最感恩的是從林俊龍執行長承擔第一任院長,接著有簡守信院長、賴寧生院長,一路帶領團隊讓醫院在這裏穩定發揮良能,許多同仁是來了就安住在大林,長年累月共同守護雲嘉鄉親。」

上人提到雲嘉鄉鎮有很多獨居或兩老相依的年長者,人口老化的程度比大城市明顯得多。老來體力衰弱,肢體行動不如以往俐落,心理上也會有失落感;老人家若有醫療的照顧與關懷,會讓人較為安心。每次行腳都看到各地慈濟醫療更鞏固、愈穩定,讓自己很歡喜,因為主管同仁們都把慈濟醫院當成一個大家庭,用這樣的心情守護志業。

尤其每次來到大林慈院,總是在宿舍區看到同仁們扶老攜幼的溫馨畫面;還看到很多年輕人,是曾經就讀大愛幼兒園的同仁子弟,現在已經讀大學,也選擇醫療科系,可謂「傳衣缽」,看了很欣慰。期待慈濟的醫療體系,舉凡醫師、護理師、藥師等,都可以一代一代相傳。

上人說,大林慈院雖然位於鄉間,但是醫療品質與研究成果都沒有落於人後,醫療團隊面對年長的病患,也都用「草根式」的語氣和親切態度貼近他們。這群畢生勞碌,甚至老來還在田裏勞動的阿公、阿嬤,確實很需要大家這樣貼心的守護與互動。偏遠鄉鎮也有團隊定期去關心與看診,不怕山高路遠,真誠用愛守護著鄉親。

大林慈院不只守護雲嘉鄉親,有不少病人是從北部、南部來求醫。上人說,「先生緣,主人福」,因為醫師與病人有緣,所以其他縣市的患者也會來大林。醫院是醫療同仁的修行道場,要善用尖端科技與先進的「醫療法」,走入人群,因應病人的需要,醫治他們的身體病痛,也安定他們的心靈。

「人人都有佛心,而人人也都可以成為救苦救難的菩薩,只要有人有需要,與我們有緣,我們就把握因緣去愛他們、保護他們、照顧他們。醫療主管同仁與師父都很有緣,每一所慈濟醫院的院長都有菩薩心,帶領醫療團隊救拔陷入病苦的苦難人;看到各地慈濟醫院的大醫王、白衣大士,走入人群,發揮愛的能量,讓我覺得這輩子很有價值,很感恩!」大林慈院的土地原本是一大片甘蔗田,上人請主管同仁們共同守護這片福田,世世代代安住於此,傳承醫療之愛。

一切從歡喜開始

六月二十七日與嘉義慈濟人座談,上人回憶籌建慈濟醫院的過程很辛苦,心理負擔很重,很慶幸的是得到很多貴人的幫助,才能讓醫院穩定運作。「雖說步步艱難,但也是步步踏實,走過一段路以後,回頭看去,覺得風光很美,因為只要前面的人腳步踏過,後面的路就鋪平了,周圍的樹木也種好了;雖然前面的路還很長,但是往前愈走愈遠,回頭看風光愈美。」

在嘉義大林建院土地確定後,接下來就是慈濟人大動員。「大家來到這片土地砍甘蔗、整地;動土之後,工程期間也有志工守護,供應茶水、點心、熱食、毛巾給工地菩薩,將他們照顧得很好,工程按部就班;我每次來看工地,總是整整齊齊、乾乾淨淨。所以這所醫院從一開始就是歡喜展開,取得土地時歡喜,整地時歡喜,工地人文也讓人感動、歡喜。」

大林慈院啟業前後,各地慈濟人經常帶著會眾搭遊覽車前來參訪,在醫院中庭聽慈院主管與慈濟志工分享,為大林慈院獻上祝福。「我常說『人足跡肥盈盈』(意指人多氣旺),從砍甘蔗、整地開始,每天的人氣都很旺,直到建築完成,大家來問師父,何日、何時啟業?我就說,只要裏外打掃乾淨,大家共同來祝福,那天就是啟業日。」

「各志業體從動土到啟業都沒有擇日,都是準備好了、人員到齊了,就是良時吉日、就是好時;大林慈院也是這樣,人人用真誠的心來祝福,不必擇日,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吉時。直到現在,大林慈院在這裏二十多年了,最初的多位見習醫師、住院醫師,現在已經成為主治醫師或教授,甚至有的同仁已經當祖父母了。所以我覺得最有價值的,就是做一件事之後很有成就感,會有深刻記憶;我這樣一路走過來,生命盤點,自我肯定人生有價值,時間沒有空過,很感恩!」

上人對師兄師姊們說,來到大林慈院,不只能看到宏偉的建築,也可以看到無形的心念,人與人之間和合,合得很美,很有親切感。又看到資深的慈濟菩薩,身體健康,思路清晰,更感歡喜。「不要認老,我們有永遠用不盡的人生良能,所以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要讓它空過,善用父母生給我們的身體去做事。就像這幾十年來,大家盡心力護持慈濟,發揮良能幫助苦難人,每一件你們做過的慈濟事,都要時常回憶,並且分享出來、寫下來,結集收錄於慈濟的人間大藏經,也留下歷史。」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