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五日 樂齡樂活

6.3~5《農四月‧二十七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所做的事對人間有幫助、讓自己有信心,日日歡喜,會感覺人生很有價值。

最真誠的朝山之旅

六月三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上人叮嚀大家要把寶貴的慈濟歷史點滴吸收,永銘於心。「他們所說的,也是我見證的,大家要把握時間、把握因緣來聽;現在要直接聞法,樣樣都要聽師父自己說,已經不可能了。就像我也遙想二千五百多年前,在說法臺聆聽佛陀說法,看著慈濟人回傳的影像,覺得很熟悉,但是此時要重回佛世,直接聽佛說法,是求不可得。」

上人感恩慈濟五十八周年當天(五月二日),馬來西亞、新加坡與臺灣慈濟人在靈鷲山朝山,連線傳輸影音畫面,讓自己看到當地景象。看見說法臺實景,就連結到《法華經》中,描述多寶佛塔從地湧出,多寶佛來見證,以及他方世界的菩薩前來問候佛陀的場景。

「十方諸佛世界派遣菩薩來到靈鷲山,第一要向釋迦牟尼佛問好,再者是為他方之佛來見證『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出現人間,最後要說《法華經》才入滅。雖然我這一生無法把《法華經》講完,還有來生來世,所以現在看著慈濟人代替我走到靈鷲山,幫我作見證,見證『靈鷲山的環境就是師父說的這樣,我們看到了』。」

「幾十年前開始講《法華經》時,我也不曾見過印度靈鷲山的說法臺實景,只是憑著經文描述的來說,而今慈濟人走到了,還將景象傳回來,這就是見證。說法臺空間不大,可以容納多少聞法的人?講經的時候,我也做一番解說,那是人人的心靈世界,假如有佛心,心靈境界就能與佛陀的思想世界同樣開闊,能容納十方世界,很多的菩薩從地湧出、從天而降,從東、西、南、北,自十方而來。」

寬廣的境界、無量的道理,其實難以用語言、文字敘說。上人表示,道理無形無相,但是無所不在,大家要多用心體會,也把握機會聆聽從印度、尼泊爾回來的星馬慈濟人分享見聞,尤其文史部門主管同仁要用心聽,體會當地的人文地理與民情。即使不為記錄慈濟人的菩薩足跡,也要讓自己的心靈世界更加靠近,嚮往佛世時靈山法會盛況,種下生生世世修行菩薩道的因緣,不斷接近佛陀的心靈境界。

上人教同仁要將知識提升為智慧,從文字相學得的知識,只是「知道了、認識了」而已;世界上有這麼多國家,有多種語言、文字,大家學識再淵博,所知道、能通達的語文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所以每一個人都不能自大,以為「我」知道多少,要用誠懇的心聽每一位分享者說話,多認識這個娑婆世界,跟著慈濟人走到一百多個國家地區去認識當地風土、文化與生活。

「多聞、多了解,但不只是聞與解而已,要從心納受,收在我們的心腦裏,誠懇地拿起筆寫出來,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盡你們的力量,寫好佛國的心靈之旅,用心朝靈鷲山,不是只有走到當地才能朝山,只要身心虔誠入法,就能體會無形無量的佛法道理,是最真誠的朝山之旅。」

每一天都過得踏實

六月四日,林幸惠師姊、林元清師兄偕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王懿範教授、許瑞峰先生到精舍拜會上人。談及老年長照,上人說,現在的老年人口增長,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環境改善、醫療進步,生活安穩富足,大家身體健康,壽命更長。不過孩子長大以後大多離家求學、就業、成家,許多年長者是獨居或兩老相依,年邁生病時,身邊乏人照顧,或另一半無力照顧,成為愈來愈普遍的現象。

「獨居長者不一定家庭生活有困難,但是因孤老衰弱造成的生活問題是必然的。所以我常說,要培養好社區群體的感情,讓年長者融入整個社區,而非孤單一人足不出戶;群居有伴,要設法讓老人家願意群居,又能歡喜度日,就要讓他們有共同努力的方向。」

上人提到,若說要為老人家做社區教育,或許他們會覺得自己年紀這麼大了,還要受教育,會感到排斥;所以要尊重老人家,讓他們輕安歡喜,能與同齡者相互勉勵,心態上自然就會較樂觀。

上人說,人生價值在於各自的內心,當覺得自己所做的事對人有幫助,會感到很快樂。慈濟有許多高齡環保志工,天天到環保站做資源回收分類,認為自己還能維護環境整潔、保護大地而付出心力,從而建立自信,生活也有重心;而且環保站裏都是志同道合的法親,彼此談得來,說好話相互祝福,他們也能將這些好話帶回家對子孫分享,有助家庭和諧,這也是教育。

「很希望讓人人都知道,每個人的生命對人間都要有價值;若說如何陪伴、輔導,不是我有辦法輔導人,我每天在這裏都被輔導,坐在這裏聽來自各地的訊息和心得分享,每一位有不同的社會背景、生活環境,但是所說的都是真實話。即使有的需要經過翻譯,甚至要經過二、三種語言翻譯,我才知道他們說什麼,總是要等待翻譯才能對話;在等待時,就看他們的表情與反應,剛開始不知道我在講什麼,他們面無表情,經過翻譯以後,翻譯的人有什麼表情,還有聽得懂的人的表情,各不相同。所以說耳朵聽、眼睛看,還是能了解,我每天都過得很踏實。」

「我很希望引導人人發心助人,無論是做環保,或是做社區志工。又如醫療志工在醫院付出,醫師為病人治療身體的病,而志工是膚慰人心;若有人有煩惱,志工會靜靜傾聽,或是讓他們靠在身上哭泣,宣洩悲傷痛苦,這也是一種心理治療。所以我常常稱慈濟人為菩薩,因為他們都是無所求在付出,以實際行動救苦救難;師徒之間,我盡量說,弟子聽得進去,還能做得出來,等同我也在救人。所以大家都可以做救人的人,人人都是菩薩。」

這分情在師父心裏

六月五日,上人對一位多年未見的海外慈濟人說:「不論你在哪裏,總是回來我就歡喜,因為我幾乎是三百六十五天都在這裏,除了年中、歲末行腳,其他時間哪裏都沒有去,師父能見聞的範圍很窄。不過,大家很歡喜回來看師父,師父就覺得,我們是生生世世結了歡喜的緣,所以誰回來我都很歡喜。師父年紀大了,現在也很期待把握時間,能再看到更多人。」

「資深的弟子與師父的情很深、緣很長,過去你們聽到師父要怎麼做,就放下了一切,專心付出,這分情是天天都在師父的心裏。如果弟子許久沒有回來,再見面時師父認不出來;今生此世,師徒見面不認識,何況來生?所以,每一次有弟子回來,我都會說:『師父不認得你們,來生你們要自己來找師父』。總是很期待生生世世相聚,我們要相信緣。」

「你也與師父有緣,又有心,有志一同,很想要為極為貧困的人創造生機,所做的沒有錯,我也很歡喜;只要是對的事,大家可以共同成就,這分情要常常會合。」

上人感慨言,雖然常說世間的病症都有相應的藥物可治療,只是需要有人研發,但是人生脫離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不過並非因此就消極度日,為了人間的需要,還是要把握有限的生命時間,認真、用心做事。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