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賺錢的裁縫師

母親靠著裁縫養大了我們,如今七十六歲的她,依舊勤勤懇懇地工作著;客人拿衣服來修改,主要是為了與她聊天,「為彼此著想」的善意和暖流,充滿了那狹小的工作室……

我的母親來自臺灣最南端的屏東偏鄉客家農村,十八歲就獨自上臺北學裁縫謀生,靠她的雙手幫人訂做、修改衣服,養大孩子。克勤克儉的客家精神,在她身上展露無遺。她一年到頭,總是相同的兩套白衣黑裙替換著穿,對自己極度節儉,對他人卻非常慷慨。

今年七十六歲的她,仍在幫人修改衣服。時常有客人請她幫忙做一些簡單的修改,她通通不收費,說那只是順手之勞。有時候會看到客人和母親相互推著錢,一個硬是要給錢、一個說著:「不用、不用!」努力推辭的有趣畫面,最後客人只好丟下錢趕緊開門落跑。

如果客人是外籍移工,母親只收取極低廉的費用或是不收費。有好東西,她也會送給這些移工。她說,都是離鄉背井、在外打拚的人,十八歲就離家討生活的她,懂得那種辛苦。

母親經常叮嚀我:「不要和人計較,有量就有福。」因為母親對他人的大方,讓她贏得好人緣。很多客人拿衣服給母親改,主要是想找母親聊天。她雖然沒有讀多少書,待人卻是真心又誠懇;遇到太愛買新裝的年輕客人來改衣服,還會忍不住像媽媽一樣勸對方少買一點、不要浪費。

逢年過節,她狹小的工作室會塞滿各式各樣的禮盒,這些顧客幾乎都成了她的朋友,大家都想表達對她的喜愛。

作者懿旖的母親在裁縫車前自年輕忙碌到老,對自己極度節儉的她為人慷慨,也因此獲得許多好人緣。

你對我好,我對你更好

「你對我好,我要對你更加好!」是母親的信念。每年端午節,母親總是會買材料親手包粽子。電話中她得意的告訴我:「我這次買了十五斤的材料,我一個人包了一百一十顆粽子,送給好多人,她們都說我包的粽子好好吃!」

為了包粽子,她連續忙碌了一星期。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就開始包粽子,接著八點到工作室開始一天修改衣服的工作;忙到傍晚回家,料理完晚餐和家事,繼續包粽子到深夜十二點。

我不捨得她這麼辛苦,她卻說:「每次收到客人送的禮,我卻沒有什麼好東西可以回送給人家。親手包粽子送給他們,才有足夠的誠意來回報。」我想,她包的不只是粽子,她把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感恩,也一起包進去了。

平凡的她純樸熱情,是許多臺灣人勤勤懇懇的縮影,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增添一分良善。進入慈濟大家庭,我看到更多這般真誠的身影,在環保站、在香積廚房、在大大小小的義賣活動中,不計較時間,殷勤付出自己的勞力,共同的心念是「為了他人好」。

利他的心念集結起來,就是一股大力量。就像五十八年前,花蓮三十位家庭主婦穿梭在菜市場勸募「日存五毛錢」的單純善念,迴盪出一圈又一圈的漣漪,從市井小民到企業大老闆,大家隨分隨力地付出良能,慈濟的慈善足跡至今已走過全球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

善與愛的累積,來自每一顆願意為他人著想的心。而這股愛的氣流,會形成一層厚厚的福氣保護罩,罩著臺灣這塊美麗的土地,還有這塊土地上可愛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