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士 成為防災善知識

不同災害情境如何應對?該躲還是逃?
與其一知半解,不如進修專業知識,
在關鍵時刻趨吉避凶,自救救人。

不同災害情境如何應對?該躲還是逃?與其一知半解,不如進修專業知識,在關鍵時刻趨吉避凶,自救救人。

防災士需具備居家安全、社區防災、災害應變以及避難收容等多種知識,慈濟志工接受防災士培訓,熟悉心肺復甦術與急救包紮等基本救護技能。

二○二四年十月底,強颱康芮重創花蓮,玉里等地多處爆發土石流,學校、民宅受損,慈濟志工、慈濟大學師生動員協助清掃,志工兵分多路持續關懷受災戶;十月初山陀兒颱風,一萬八千多人次家訪關懷、協助受災學校復原,青年志工從各地前往高雄、北海岸災區投入清掃……

每當海內外爆發重大災害,群眾的力量就會一呼百應地動起來;這分愛與善的軟實力不僅守護了臺灣本土,甚至能惠及千里之外蒙受重災的國度。

然而大家可曾想過,在災後復原行動之餘,如何減輕地震、颱風等不可抗力天災的衝擊?當無常來臨時,如何先保護好自己,進而守護家人、鄉里?有沒有一套課程,可以教導大家事先防範、妥善應變處置呢?

帶著經驗進修,增強防災能力

「雙膝與肩同寬,雙手交疊,掌根放在心臟相對位置,手肘打直。上半身往前傾,好,開始一下、兩下、三下……」十月中旬在高雄靜思堂進行的防災士培訓基礎急救課程中,高雄市政府消防局何信育中隊長示範心肺復甦術,以及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的標準動作;現場受訓學員包括慈濟志工及社區民眾,其中高雄慈濟志工幾乎都有災害救助經驗,很多人才剛結束山陀兒颱風災後訪視、清理校園的任務。較資深的人,甚至參與過二○○九年莫拉克風災、二○一四年高雄氣爆的救助。

和一般民眾相較,這群身穿藍天白雲制服的學員,可謂經驗豐富的「老兵」,但他們把自己歸零,全神貫注地學習防災士必備的基本技能,這不論在重大災害時或日常生活中都可能用上。

因應氣候變遷極端災害常態化的趨勢,內政部為強化民眾與社區自主防災的能力,於二○一八年將日本行之有年的「防災士」制度引進臺灣,並在當年八月,於南投縣的消防訓練中心舉辦全臺第一期防災士培訓。

而具有多年急難救助、國際賑災經驗的慈濟基金會,也積極爭取成為「防災士培訓機構」,並於二○二○年獲得政府認證,可與公部門合辦防災士培訓。

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災防組劉秋伶組長表示,慈濟在災害救助方面累積許多經驗:「但我們希望不只有在應變階段投入,更要提前做防減災。慈濟志工也需要在減災、防災方面進修專業知識還有技能,提升整體的素養。」

走過颱風、地震、火災等災害現場,親身經歷救助行動的不易,志工學員們對災害防救的教育訓練,特別「有感」。

以往,他們所參與的災害防救事務,集中在災時應變及災後復原重建階段。而防災士的培訓課程,完整介紹了災害管理「減災、整備、應變、復原重建」的各個環節,不僅讓原本就有「實賑經驗」的慈濟人眼界大開,能力也增強許多。今年十月底統計,慈濟四年來已與外單位合作,培訓一萬一千多位防災士。

地震警報響起,臺南慈濟中學小學部學童躲到桌下,確實演練趴下、掩護、穩住的防護動作,緊急時就能不假思索立即應變。(攝影/陳天和)

借鑒日本經驗,加強自助互助

「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之後,他們就注意到,這麼大型的災難,究竟能不能事前預防,讓災損降到最低。於是日本就開始有了防災士的培訓。」慈濟基金會災防組同仁吳致鈞,說明防災士制度的源起。

那一場撼動日本關西地區的規模七點三強震,造成六千四百多人死亡,四萬三千多人受傷,多達三十二萬人避難收容。災後,政府調查重災區兵庫縣南部受災與應變情形,發現高達七成民眾是自行脫困或被家人救出,百分之二十由鄰里互助,而被政府人員救出也就是受到「公助」者僅百分之十。

這項調查歸納出,災害發生時,自助、互助、公助的比例,約為七比二比一。換句話說,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人們能依靠的主要是自己,以及家人、鄰居;如果民眾能夠學習災害防救知識,可望減輕災害的傷害。

身為防災士講師的慈濟志工許碧珠以自身經驗,說明把知識「用」出來的影響力。「我住的社區,以前一年內大概會有七、八起火警,每一次火災之後,慈濟去關懷、慰問跟協助。我就跟里長說,我們更希望事前預防,大家都不要發生災害。」

許碧珠將大愛電視《人文講堂》節目宣講的防災應變內容作成教案,邀請里長到社區及學校宣導,有鄰居聽了解說後,在家中裝設住宅火災警報器。漸漸地,火災發生的頻率及危害程度降低了,社區變得更安全,許碧珠也在受訓成為防災士後,更進一步幫助社區防災。

「防災士要跟社區結合,才能夠提升民眾的防災意識。」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表示,現正逐步推動「防災士入社區,增加慈善力」計畫,每年選定一個月為防災月,由具備防災士資格的慈濟志工有系統地針對颱風、地震、火災、避難收容等八大主題逐週宣講,教導民眾遇到火災時該躲還是該逃?淹水時要注意些什麼?地震來襲該怎麼正確保護自己等防備應變作法。

「我們也會透過社區關懷據點等場域,特別針對長者、獨居長輩、身障者等族群,宣導如何防災,災害來臨時怎樣應對?」劉秋伶組長補充道。

防災士第二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會同村里長、鄰長,訪視社區的獨居老人、兩老相依以及身心障礙等弱勢族群,將資料造冊建檔。「災害來臨時,他們是最沒有辦法自行離災的一群。」呂芳川說明此舉用意:「建檔之後,如果有災害發生,志工就可以配合村里長、鄰長,趕快協助他們撤到安全的收容所,這就是離災。」

就如醫界人士經常提醒的「預防勝於治療」,災害的防救也是同樣的道理,防微杜漸、及早避險的社會與生命成本,遠低於災害發生後的搶救。期許防災士能成為防災「善知識」,減少災害的危害,共創永續的城鄉。

|延伸閱讀|培訓社區防災士 面對災害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