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24《農九月‧二十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有德者能得人心,感動與帶動人人鋪出大道。
莫三比克,菩提林立
十月二十二日,上人與返臺尋根的莫三比克志工、同仁座談,期勉大家延續合和互協與精進,讓慈濟精神在莫三比克落地生根。「一顆種子播入土地,還要周邊因緣促成,等待時間讓它萌芽;而莫三比克的種子已經萌芽,長成小樹苗,愈來愈茂盛。但願這棵菩提樹長得很健壯,人人都像一片片的菩提葉,以覺悟的智慧,走入人間去造福。」
「你們發心立願走入人間付出,要彼此感恩,而且時時想到師父,師父就與你們同在,而且合掌向你們祝福;你們幾天後要回去,就要把我帶回去,我永遠都在大家的身邊,日日陪著你們做慈濟事。做慈濟事,就是種福因,將來人間的福就會很旺盛,因為你們改善了資源匱乏的環境,你們的子孫後代都會在持續改善的社會中,得到良好的教育。」上人提到莫三比克未來的希望,就如慈濟援建莫凡比斯中學,晚間點亮太陽能供電的燈光,在一片黑暗中大放光明。
上人期盼師兄師姊與政府當局溝通,在慈濟的協助下,在有需要的地區建設學校,讓民眾普遍受教育。此外,也要持續推展職訓,可與當地企業接洽,讓人人依照自己的興趣與需要,學習各行各業的技術;要鼓勵人人積極面對生活,找到適合的工作,也促進物資的流通,讓商業活動更熱絡。
除了傅迪諾師兄發揮他在當地的影響力,年輕人如藍祥佑、蔡睿和、柯欣甜等人,已經來臺學習一段時間,要將語文學好,將來英語、華語都很有用,有助於國際交流,更重要的是要靠年輕的本土青年,將慈濟種子撒播到更廣大的範圍,讓莫三比克的菩提樹更穩固,人心更淨化,社會更有愛。
醫療志業,守護花東
上人為歲末祝福行腳在即,十月二十三日,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領副院長們返回精舍,向上人發願。上人說,院長、副院長都很資深了,都是一心一志,佛心師志。王志鴻副院長在慈院任職已有三十三年,陳培榕副院長三十一年,都很不簡單,每一位都是讓慈院穩定運作至今的大力量,而且受到花東居民的讚歎與感恩。
上人有感而言,若沒有慈濟在這裏建醫院,而且是醫學中心等級,現在的花東民眾若有重大傷病,可能仍然不知何去何從。慈濟在這裏守護生命健康三十多年,也因為慈濟醫院很穩固,讓醫學教育同步提升,並促使慈濟將幼教到大學、研究所的完全教育快速發展完成,讓醫療同仁安心攜家帶眷來花蓮。
「我們步步連接,除了醫療守護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希望,慈善是四大志業的根本,人文志業也設立齊全,每一個志業體都有人文精神、人文形象,所以師父很感恩大家,把慈濟的醫療形象與人文照顧得很好,經常聽到國際訪客讚歎,慈濟醫療、教育同仁的氣質很好。師父很重視『質』,不是只看醫療品質、教育品質,是從人的『相』會合醫療、教育品質,讓人感受到慈濟的真善美本質。」
「大家很真誠,王副院長每次回來精舍,都會向師父奉上一杯茶,這是他發自內心的真誠行動,猶如回到家孝敬長輩一般,現在他也親自照顧高齡的老媽媽。」王副院長提到媽媽下個月滿百歲,上人讚歎王媽媽高齡且健康,是人間典範。「師父真的很感恩,醫療志業帶頭,守護花東地區,讓民眾很安心。希望志業要永續傳承,長長久久守護人間。」
流傳好事,接引好人
十月二十四日慈善志策會,主管同仁們報告,一位師兄提及上人的記憶很好,記得早年國際賑災的許多細節,上人表示,自己的記憶能夠如此清晰,是因為真誠感佩慈濟人的德─道德,永遠感恩慈濟人合和互協,排除萬難,使命必達,救拔苦難眾生,完成自己的心願。
「德者,得也」,有德者能夠得人心,而且帶動人人啟動這分本性的德行,同行道德之路─「德者,道也;道者,路也」,要用「德」鋪這條路,所以要為人間留下楷模、典範。早期的慈濟人、慈濟事,要把握現在還有當事人、見證人,趕快追蹤、採訪。其實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各自走入慈濟的故事,也有自己受感動的點,或是為他人的轉變或慈善行動而感動,願意同行菩薩道。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彼此感動與帶動,多傳好人、好事、好話,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好人。
上人指出,流傳慈濟歷史與人間菩薩典範故事,是要教育人心,啟發人人真誠的愛,並且真心行善。「不是自我誇耀,而是將我們真正做到的好事告訴大家,讓有心行善的人共同投入,好人接引好人,而且代代相傳,才能改善人間。」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