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載慈濟情誼 一百分祖母隊

年輕時跟隨陳秀華協助翻譯柬語的村民,如今已到了當祖母的年紀,依然一起出動,透過翻譯傳遞愛與溫暖。(攝影/江欣燕)

三十年前,慈濟冒險進入馬德望省救災,甚至搭著坦克發放救命糧;當年挺身而出協助翻譯的年輕婦女,如今是慈濟義診最佳的翻譯員,被醫師喻為「一百分的祖母隊」!

義診首日,預定上午十點看診,但八點前就有居民到來,各候診區人潮洶湧;為免大家等待,中醫師及翻譯員提早就緒,九點開診。

馬德望公立聯華學校陳秀華校長七十二歲了,特別邀約六位年逾七旬的婦女與四十一名師生擔任翻譯員,讓醫師和志工遠道而來的愛心,能毫無障礙地傳遞。

陳秀華與慈濟的因緣,要從一九九四年說起。柬埔寨剛經歷了內戰和三十年罕見的大水患,百廢待舉時,卻又遭遇旱災,稻禾枯黃奄息,百姓生計困頓;那年九月,慈濟接獲柬國政府透過「中柬文經貿協會」的求援信函,迅速前往勘災,十二月於南部茶膠省發放米糧和穀種,得知西北的馬德旺省有斷糧危機,特地前往了解。

從當地人口中得知有戶十四口人家,因糧食斷絕,無以維生,又有家人生病,萬念俱灰下,父母偷偷地在食物中下毒,將全家十三口人帶離苦難人間,僅有一位四歲的小女孩正與鄰居外出覓食,而倖免於難。隔年一月,志工前往馬德望省發放白米,讓一萬五千戶村民延續活下去的希望。

陳秀華當年是學校教師,親眼見證天災人禍,也看到一群身穿「藍天白雲」志工服的慈濟志工和靜思精舍法師來到災區,「我們既驚訝又感激,這分幫助竟然是來自遙遠的同胞。」她不禁問自己:「我身為本地人,怎麼能袖手旁觀?」

慈悲無畏的「戰車美女」

得知慈濟志工在發放時面臨語言障礙,陳秀華主動請纓,成為鄉親與志工之間的翻譯橋梁。她服務的學校裏,老師和學生們都精通柬語與華語,於是她與校方決定停課一週,全校師生全力投入援助。然而翻譯人手依然不足,陳秀華和幾位老師便挨家挨戶地敲門,邀請更多能夠協助翻譯的鄉親加入。

日復一日的忙碌,陳秀華不敢言倦,且深感榮幸能有機會陪伴慈濟志工,甚至還坐上直升機飛往偏遠的山區勘災。雖然直升機老舊到連機翼都是用鐵絲加固的,但她想:「師父和志願者都無所畏懼,我更要勇敢!」

馬德望省位在柬埔寨和泰國邊境,自十九世紀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北邊蘊藏著珍貴的紅寶石,富饒的礦藏引來覬覦,也讓局勢更加動盪。雖然在一九九三年大選後,社會進入和平開放的局面,但內亂陰霾依然未散,赤棉軍的殘黨時常偽裝成百姓潛入村莊放火,無聲地破壞建設,令人防不勝防。

當慈濟志工抵達馬德望省巴威縣,當地已被軍隊封鎖,只能搭乘軍用戰車穿越。前一天,村莊被燒毀化為灰燼,為了深入災區勘查,冒險翻越崎嶇的山路,沿途還遍布未拆除的地雷,每一步都充滿危機。

在這次危險的勘災行動中,將軍只允許一位翻譯員陪同,那就是陳秀華。身為勘災團唯一的女性,她萬分害怕卻堅持到底;志工們親切地稱她為「戰車美女」,見證了她的「慈悲無畏心」。

慈濟對柬埔寨的援助,持續到一九九七年柬國政局不穩,考量志工人身安全而暫停。直到二○一一年,新加坡慈濟志工再度來到柬埔寨,逐漸帶動起慈善關懷。二○一三年,慈濟志工拿著當年坐在軍用戰車上的照片尋找陳秀華,她一眼就認出「藍天白雲」制服。

三十年前那段協助翻譯的經歷銘刻在心,她笑著說,不記得參加過多少次翻譯了,或許超過二十次吧。每一次慈濟有需要,她就召集那些年輕時曾跟隨她的村民;現在,她們之中的許多人已經成為祖母,依然會在需要時一同出動。

陳秀華說:「在我心中,翻譯工作已不僅僅是語言轉譯,而是一種愛的傳承。」經過多年,這分愛已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從祖輩到孩子口耳相傳,讓大家都樂於加入這場愛的傳遞。「我們雖然年長了,但體力、心力還在,依然在這條助人之路上前行……」

一九九五年,慈濟志工至馬德望省勘災,搭乘坦克車穿越遭軍隊封鎖的村莊,陳秀華(圖1前排白衣者)是唯一被允許陪同的翻譯員;三十年來,她(圖2圖中)持續協助慈濟翻譯不輟。(圖1/謝明勳提供 圖2/覃平福攝影)

為病人遇到良醫而開心

在中醫診區,七十三歲、身材瘦小的陳秀娟在看診區及針灸區頻繁來去,醫師關心地要她休息一下。「醫師們對我很好,怕我走動太多,腰椎會更痛。」陳秀娟坦言,自己腰椎間盤突出,走動時要強忍疼痛;輕微腦萎縮狀況造她成記憶力變差,翻譯時必須全神貫注,仔細問、仔細聽,唯恐聽錯或聽漏,就對不起醫師和患者了。

儘管身體有病,陳秀娟從不顯露痛楚,腰椎痛得厲害時,她就放緩腳步,堅持到義診結束才休息。對她而言,把握機會參與慈濟活動,是這三十年來的願望,不能錯失。

她難忘一九九五年,慈濟人坐著坦克車來發放白米;自此,只要慈濟有需要,她就響應。四年前慈濟在馬德望省義診,有幾位民眾病情嚴重,現場無法治療,但慈濟人沒有放棄,轉介給當地志工開案,由慈濟付費把患者帶到大醫院治療。「我們馬德望這一帶屬於偏鄉,很多貧困居民連生活都成問題,生病了也沒錢看醫師。慈濟的義診對居民來說,是帶來希望。」

她歡喜地表示,看見腳痛不能走路的鄉親,針灸後能起立走動;由擔架抬進來的患者,緩解了病情,醫師還殷殷叮嚀飲食、教導復健動作,她真心為患者遇到良醫感到開心,也覺得自己這三天的付出很值得!

陳秀華校長也邀請姊姊陳秀珍來幫忙,擔任大林慈濟醫院葉明憲中醫師的翻譯員。這幾年來,七十八歲的陳秀珍膝蓋疼痛,走路緩慢,加上眼睛乾澀容易流淚,事前很擔心被醫師嫌棄;但每天開診前,葉明憲先為她針灸,又送她眼藥水和護眼膏,這分貼心解除了她的顧慮。

膝蓋尚在施針,陳秀珍見患者已經來了,即刻開始工作。她和患者話家常、句句翻譯;再經葉明憲的望聞問切,病情很快被掌握、給予治療。患者一位接一位,葉明憲體恤地囑咐陳秀珍坐著,自己親自領著患者到針灸區施針。

「如果沒有這些老奶奶來當我們的翻譯員,我肯定要手腳並用,以肢體語言來猜測病患的表達,等於在拆盲盒一樣,耗費很多時間。」葉明憲笑呵呵地說,有祖母隊協助翻譯,是醫師的榮幸;看到老奶奶們在歡喜付出中忘記自己漸漸老去,他也為她們感到欣慰。「這群老奶奶不輸年輕人,我給她們打一百分,真的是值得給一百分的祖母隊!」

堅持做到最好、做到最後

「我們是慈濟祖母隊!」陳秀華很感恩姊姊和樂齡朋友們挺身而出,獲得醫師及志工的讚歎與肯定,讓她與有榮焉。這群祖母年齡最小七十二歲、最年長七十八歲,動作雖然不如年輕人俐落,但堅持做到最好和最後的精神,不比年輕人遜色。

每天義診結束,祖母隊聚在一起分享心得,有人覺得能付出很開心,晚上睡得特別香甜;有人感受到若是沒體力,要助人也不容易;有人則說要早早起床很掙扎,但一想到醫師及患者需要翻譯,就馬上起床……

陳秀華聽在耳裏,感到窩心,她也欣慰姊姊陳秀珍在付出中找到快樂。葉明憲的照顧,讓陳秀珍感受到身邊有孩子陪伴般的溫馨;看到病人的種種苦,讓她忘記自己的痛,體會到能做就是福。

三天義診,中醫共看診一千零三十人次。雖然義診結束,留在祖母隊成員心中的快樂永不磨滅,大家表示,要跟隨陳秀華繼續做好事,不讓晚年歲月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