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內功 適應颱風與地震

慈濟與板橋區公所合辦避難收容演練,林永峻向新北市府及各參演單位講解操演內容。

今年多個颱風和強震,讓臺灣人特別有感,
也是測試社區、學校、企業的臨場反應,
再度提醒平時練好「內功」之必要。

今年多個颱風和強震,讓臺灣人特別有感,也是測試社區、學校、企業的臨場反應,再度提醒平時練好「內功」之必要。

無論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年度評估,還是臺灣最新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在在顯示極端氣候衝擊已成憂患。以颱風為例,全球總數可能跟以前差不多,但它們的強度、影響程度變高。

例如山陀兒颱風,登陸隔天降為熱帶性低氣壓,但共伴效應還是在北海岸造成嚴重災情;康芮颱風則罕見地在十月下旬登陸重創花蓮,這些事實反映了氣候變遷趨勢;而臺灣人口老化,能救災的青壯年大幅減少,「脆弱人口」比例也就相對暴增。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讓災害的衝擊減小。做好事前的準備,遇到災害的時候,人人能採取正確的措施迅速行動,避免風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一項「永續城鄉」,就特別重視城市與社區應對災害的「韌性」。

這裏所說的韌性,是指遇到災害時,這個組織去適應或面對衝擊的能力,讓整個系統恢復到原來或者是接近原來的狀態。

如何增強韌性?可以從降低暴露度和脆弱度著手。好比颱風來襲前趕緊清水溝、堆沙包,就是減少暴露度。以前南部發生淹水,有過安養機構的長輩泡在水裏的災情;他們行動不便,無法自主逃生,如果能及早撤離到安全的地方,就是降低脆弱度。

災害的危害程度比較難減少,就像地震,人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大地的狀況;而颱風威力會更加劇烈,只能減少自身的暴露度。

這幾年政府積極推動「強韌臺灣」,它的全名是「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整個方案可分成三大重點,第一個是應對大規模災害的準備,例如盤點避難收容場所數目是否足夠?一旦開設,需要多少人來維持運作?

第二是跨域的支援合作,也包括跨縣市支援。好比今年元旦日本能登半島強震,災區的行政機構及人員遭受很大的影響,東京、京都等外地人員就去支援。

第三是維持政府運作,讓重要的、核心的業務盡快恢復。好比開設十個避難收容處所,可不可能藉由公私協作,社區或NGO例如慈濟來協助開設?這都是持續運作的一環。

每一個組織、社區都先做好防災,這是「內功」。比如說,防災設備在學校裏面,民眾實際演練避難、CPR、操作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等。最後是復原,能自力、自發地恢復最好。

新北市三峽區有木里的防災作為,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當地在二○一五年蘇迪勒颱風侵襲時受災嚴重,災後里長引導居民與有木國小、森林遊樂區協力合作防災。有木里位於山區,山路容易因地震、颱風中斷,所以里長事前調查誰家有推土機、吊車?今年七月凱米風災,他們發現倒樹阻斷道路,就很快出動機具設備,把路打通。

而身為在地企業的森林遊樂區,在有木里舉辦防災士培訓時,免費提供場地,並鼓勵園區員工一起受訓。這就是全民防災,社區、企業、學校結合,是韌性社區的實際案例。

臺灣災害偏多,培養全民防災意識非常重要,所以政府積極推動防災士培訓,培養新血。當大家組織起來,將點變成面,我們的城市及社區就會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