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診現場提供中醫等多個科別診療,必要時則跨科會診。
白內障手術昂貴,只負擔得起一隻眼睛治療;付不起拔牙費用,就這樣疼了十年;柬埔寨偏鄉基礎醫療設施有限,專科醫師不足,村民隱忍病苦,終於在今年十一月等到了夢魘的盡頭……
「
十一月一到三日有義診!有眼科、牙科……」柬埔寨馬德望省巴威縣(Bavel)市鎮上,慈濟義診前一週,嘟嘟車上繫著宣傳布條,司機薩谷沙(Sak Kosal)天天上街廣播、發送傳單;他賣力通知親友鄰里,自己也打算前去看診,「我們太窮了,看醫師很貴,負擔不起……」
市場上賣花的婦女告訴慈濟志工,最近常覺得心跳快、呼吸困難,但不敢也不能就醫,「孩子剛出生就有心臟病,必須常常上醫院,沒有錢再讓自己看病,總算等到免費的治療了!」
跨國集合到馬德望省
柬國連年飽受戰亂、天然災害,是世界衛生組織結合柬埔寨政府、國際夥伴與非政府組織,共同改善人民健康福祉的重點國家;由於醫療資源有限、費用高昂,偏遠地區居民多數選擇忍痛不就醫。
來自臺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醫護人員與志工,帶著醫療器材與藥物,十一月初配合柬埔寨志工在西北部馬德望省舉辦義診,涵蓋內科、外科、婦科、眼科、牙科和中醫等科別,三天共服務近三千五百人次。
慈濟義診的主要場地在巴威縣轉診醫院(Bavel Referral Hospital),眼科則在馬德望省立醫院(Battambang Provincial Hospital)進行。六十四歲的尼亨博(Nhem Phoeuk),是巴威縣附近一個村莊的村長,義診當天隨著慈濟租用的小巴士來到馬德望省立醫院手術。他患有白內障,一年前在一間私人醫院做了右眼手術,他的能力也只負擔得起一隻眼睛的醫療費用;終於等到左眼可以治療,他充滿信心,「躺在手術床上,我感覺舒服,不一會兒就完成了,真的好快!」
彭維恩(Pen Voeurn)阿嬤很慶幸遇到慈濟,「之前看不到路,很怕自己摔倒會拖累家人;白內障手術後,醫師說我會愈看愈清楚……」阿嬤開心地摸著志工的臉:「至少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你臉部的輪廓了,你好帥喔!」
馬德望省立醫院眼科醫師衡騰(Dr. Heng Ton)已行醫二十年,他向志工解說柬國醫療狀況,大部分的醫學畢業生會選擇到金邊等大城市服務,而不太願意去較為低薪的省級醫院工作,因此地方的專科醫師也少,「省立醫院雖然是政府醫院,但依然有收費,而且並非一般市民所能負擔。」
對低收入階層的民眾而言,付不出交通費、醫療費,只能等待非營利組織或村莊鄰里的支助或集資,才有就醫的機會。衡騰醫師說,他很願意為貧戶看診,但一個人的力量很微薄,慈濟免費施醫和施藥,是許多病患期盼已久的渴望;他也欣慰表示,近年來政府漸漸重視醫療設施,醫療費用逐漸調低,相信會有愈來愈多民眾可以到政府醫院看診。
義診首日清晨八點多,村民已在候診區排隊等待十點看診。
錯過這次不知等多久
馬德望省巴威縣轉診醫院的停車場,義診期間改裝為臨時牙科診療區,牙醫師們頭戴透明面罩一刻不停地忙碌著,專注地拔牙、洗牙和補牙;身旁的助理擦拭著他們額頭上的汗珠,熟練地遞上器械。
牙科等候區擠滿了人,坐著輪椅的年邁老者,抱著孩子的年輕母親,微風中夾雜著汗水的氣息,陽光透過帳棚縫隙,灑在每一張期盼和焦慮的臉上。他們知道,這是難得的機會,「錯過這次,不知要再等多久。」
偏鄉診所數量稀少,村民長途跋涉才能找到牙醫,拔除一顆蛀牙就需要三十美金(約新臺幣八百一十元),他們只能忍痛或者是依賴傳統療法來緩解,例如咀嚼特定植物或用鹽水漱口,然而這些方法無法根治問題,甚至引發感染。
三天義診,牙科就服務了七百四十一人。花蓮慈濟醫院牙醫師李彝邦說:「村民牙痛到不行了才來,洗牙就像挖礦,洗出很多牙結石。」在新加坡執業四十三年的牙醫師鄧國榮說明,早些年來柬埔寨義診,民眾看牙純粹只是想拔牙解痛,但慈濟牙醫師努力幫他們保存每一顆牙,不僅補牙、洗牙,即使嚴重蛀牙,也會依情況進行在當地費用高昂的根管治療。
自十年前開始,二十二歲的梅珊(Keo Muysan)每次進食都會感受到劇烈牙疼,牙科只能給她止痛藥,五天藥費二十五美金;梅珊的父母種植蔬菜,每次出貨掙得幾美金,為了買藥替女兒減輕痛苦,甚至賣掉一小塊田地。
慈濟義診團隊為梅珊安排X光檢查,顯示多顆病牙已無法留住;醫師溫柔地告訴她,當日先拔一顆,隔天再接續處理。診療床邊,梅珊緊握著母親粗糙的手;母親既是憂心又帶著一絲安慰,彷彿看見這場痛苦的夢魘有了盡頭。
當壞牙被拔除,梅珊緊繃的神情漸漸舒展,痛苦得到釋放。母親激動地說:「謝謝你們,拔掉的不只是壞牙,是女兒長達十年的折磨。」
牙科治療前,醫師和助理合力為病人進行口腔X光檢查。(攝影/梁倩宜)
讓九歲孩童張開五指
義診前一天,醫療團隊來到九歲的洪度拉(Horm Tola)家裏拜訪,因為他即將接受一場手術。看到陌生人,他把雙手藏在身後,眼神戒備;媽媽糾守彭娜(Chiw Sok Phana)怕志工誤會,連忙解釋,洪度拉是先天的併指畸形兒,右手中指和無名指、拇指和食指,以及左手食指和中指,併連在一起;因有缺陷,導致洪度拉格外敏感。
洪度拉三歲時,右手拇指和食指成功分離,但醫師認為接下來的手術風險很高,不適合再治療。此後,洪度拉右手無法使力,全靠左手吃飯、握筆;但最苦的是同學會用異樣眼光、嘲笑他的手指長得很奇怪。由於家境貧困,靠丈夫務農養育四名子女,糾守彭娜沒能力帶小兒子到金邊大醫院治療,只能看著他在孤獨和自卑中生活。
「十月初,先生在菜市場聽說慈濟要來辦義診,十三日會有醫師先篩檢,我們馬上帶洪度拉過去檢查。結果獲得通知,孩子可以在十一月一日來治療。得知是外國醫師負責手術,我們都很有信心……」這個好消息讓糾守彭娜忍不住哭了。
為洪度拉手術的是新加坡整型外科醫師馮寶興,有十餘年義診經驗,他事前已經看過病歷報告,透過翻譯員向糾守彭娜說明,右手併指因為骨頭相連,難以切隔,不過不影響健康;左手手術後,五個手指將會像正常人一樣。
洪度拉躺在手術檯上,害怕地哭著,志工和護理師連忙抱住他,輕聲安慰;手術時,護理師輕輕將洪度拉的臉轉向一側,貼心地讓媽媽用手掌擋住,不讓他面對醫師,同時有志工以手機播放卡通,分散洪度拉的注意力。
兩小時後,走出手術室的洪度拉,告訴媽媽一點都不疼。糾守彭娜對他說,下週來醫院拆除紗布後,他就會有一個五指分開的左手了……
看到洪度拉靦腆地道謝,馮寶興也感動了,「義診現場的外科手術房非常簡單,與在醫院有天淵之別,需要有義診經驗豐富的醫師來承擔,才能確保萬無一失。我如果不承擔這個手術,孩子的命運無法改善,會是一輩子的遺憾。」
醫療團隊的最強後盾
為籌備這場大型義診,慈濟柬埔寨聯絡點四月擴大招募在地志工,跨國邀請以往主辦義診的新加坡志工團隊進行培訓;十月三十日,先遣團隊進駐巴威縣轉診醫院,今年主辦的馬來西亞團隊在新加坡志工陪伴下展開前置作業;臺灣團隊由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領軍,在航班因為強颱康芮而取消前,順利起飛。
志工借用農用拖拉機,運送向學校借來的課桌椅布置場地;馬來西亞外科醫師史家盈設置手術室與器材,清洗進入手術室更換的拖鞋;同理病人害怕而不敢手術,她想著要怎麼耐心地溝通與解釋。
牙科診間幾乎是從無到有架設起來,包括建立水電供應系統,配置電力支持大型壓縮機,以提供牙醫機械所需的氣壓;成功接駁水管,建立排水系統;搭建帳棚,安裝風扇和燈光。
馬來西亞雪隆志工李夢奇說,這次活動規模大,有十九位牙醫師參與,讓他見識到不同國家團隊的工作方式,並學習到消毒器等新設備的使用方法,最重要的能夠幫助當地病患解除牙痛。
二十多年來支援海內外義診的臺灣臺南志工林金安,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器械維修師傅;對他而言,每一臺醫療設備、每一條管線都是確保患者得到妥善照護的關鍵。為了讓牙科器械順利運作,他提前準備好各式零件,從簡單的開關到複雜的管線,備品齊全;寧可肩負超過三十公斤的行李重量,也不想讓任何機器因缺乏零件而停止運作。
義診的前一天,六臺牙科治療設備需要調試,其中一臺機器損壞嚴重,他花了兩個小時才修好。雖然挑戰重重,但他臉上滿是專注和堅毅,從他熟練的動作可以看出,多年累積的經驗讓他已經能「聽診」每一臺機器的需求。
曾經他罹患癌症而中斷工作、徹底放下事業,也因此重新找到生命的價值,專注於慈濟義診的器材維修,成為醫療團隊的可靠後盾。「來到這裏,只要能把需要的事情完成,看到機器正常運作,心裏就歡喜。」
臨時設置的外科手術室裏,三檯手術同時進行(圖1);一位病人術後向醫療人員致謝(圖2)。(攝影/梁倩宜)
精密眼科儀器大召集
熱帶地區因為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度高導致水晶體混濁,加上高糖的飲食習慣加速水晶體氧化,白內障手術需求隨年齡增高。慈濟雪隆分會醫療協調組曾文發醫師表示,白內障是導致當地人視力模糊或喪失的主因。
眼科團隊需要備妥足夠的醫療儀器,例如白內障超音波晶體乳化儀、眼科手術顯微鏡、裂隙燈顯微鏡、高壓滅菌器等等。曾文發坦言,「眼科人力齊全,但最大的挑戰在於缺乏醫療儀器。」
團隊人人想盡辦法,透過各自的人脈資源,收集所需器材。馬來西亞吉隆坡東姑阿茲莎醫院(Hospital Tunku Azizah)的小兒眼科專科醫師吳秀雲卯足全力,連不認識的眼科醫院,她也打電話、發電郵、敲門去嘗試。幾經波折,喜獲兩個機構各出借一臺超音波晶體乳化儀。她與曾文發醫師提早於十月十三日將部分篩檢儀器帶去,並進行眼科手術的術前篩檢。
也在這次,與馬德望省立醫院衡騰醫師討論時,發現院方的高壓滅菌器,術後消毒會需要約一個半小時,這對分秒必爭的義診來說,將大幅降低所能服務的病患人數。
同行的志工張綠蕾,立刻在實業家組群布達訊息,令人意想不到在短短五分鐘,獲得捐助一臺可以在十五至二十分鐘內滅菌的高壓滅菌器;此舉讓前行的團隊相互歡呼。未料,十月下旬上機前,這一臺高壓滅菌器因超重而被拒運送,這突如其來的變化球讓團隊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幸好,通過Optimax 眼睛專科(Optimax Eyes Specialist)中心,獲得Eyetech Cambodia公司的慷慨解囊,於當地出借高壓滅菌器,解決了義診現場的需求。
眼科團隊第一天完成二十一例手術,吳秀雲深深感恩團隊合作,「我們每完成一例手術,病人就可以重拾日常的生活、照顧他們的家庭,讓我非常欣慰。」
這次是慈濟雪隆分會有史以來第一場眼科義診,給予團隊很大的動力。曾文發說,大家有長期服務的意願,往後無論是國際義診或是大馬偏鄉義診,眼科都將會參與其中。
義診展開前,志工團隊逐一確認每張牙科診療椅並進行修護。(攝影/曾秋莉)
不分貧富醫治每個人
巴威縣瑞沙利縣長(Louth Saly)在一九九四年柬國遭受洪患與旱災時,接受過慈濟發放的大米;二○二○年水患時,更陪同慈濟志工勘災到深夜。他在關心義診前的眼科篩檢時,也順道做了檢查,醫護人員表示會為他配一副合適的老花眼鏡;後來從志工手中接過新眼鏡戴上,文件上的文字清晰可見,他開懷地笑了,也感恩慈濟與柬埔寨總理青年志願醫師協會(TYDA)合作義診,讓巴威縣九個村莊受惠。
馬德望副省長彭比瑟(Peng Piseth)在巡視義診情形時,也意外獲得治療,經馮寶興主刀、簡瑞騰協助,四十分鐘後腓神經沾黏手術完成,解決四十年宿疾。「副省長尚且如此,何況一般民眾!疾病不分貧富貴賤。」簡瑞騰有感而發。
義診第一天服務六百多人次,透過口耳相傳,隔天就診人數迅速成長;第三天原定午後三點結束,但求診者踴躍來到,醫療團隊決定延長服務,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看著病患戰戰兢兢地前來看診,治療後歡喜離開,臉上的笑容也溫暖了所有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