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好汐止靜思堂 日日迎賓

顧家團隊守護汐止靜思堂,三十人輪值,全年無休,水電維修、巡檢保養、植栽除草……即使半夜接到訊息也趕來排除異常,因為這裏是社區的家!

記事本、白板上,滿滿待辦事項─某間廁所沖水感應器故障、頂樓冷氣送風箱積水、地下室冷水機房排水孔不通、清潔監視器鏡頭和更換記憶卡……新北市汐止靜思堂,每日有十到十五位志工巡守環境,完成任務。

這是汐止「顧家團隊」三十位成員每天的作息,有的每月值勤甚至超過二百小時以上;只要是靜思堂的事,他們就當成自家的事去付出。

二○二○年三月汐止會所拆除整建,志工們成立「總務團隊」,分擔工程中所能付出的機動事務,超過三十位師兄加入,最年長的八十多歲。林來順擔任第一任聯絡窗口,二○二二年十二月靜思堂啟用後,由劉開源接棒承擔,更名為「顧家團隊」。

園區事務種類繁多、項目大大小小,為減少營運支出,師兄們主動輪班執勤,畫分各功能組承辦。今年六十二歲的林來順說:「靜思堂是我的家,也是大家的家,只要我們同心共行一起做,家會愈來愈漂亮、愈堅固。」

身懷專長,退休當志工

早年汐止聯絡處位於新臺五路東方科學園區十樓,後來覓得福德一路現址,二○○六年動員六百位志工整地,隨即進駐,於簡單空間克難舉辦歲末祝福,民眾熱烈參與。而今靜思堂包括佛堂、講經堂、多功能教室、茶花道教室、日照中心、環保站等,每天都有志工和民眾穿梭其間。

「感恩證嚴上人送給汐止大良福田,讓我有個地方發揮所長,不會空過時日。」靜思堂開工前,林來順就和同修師姊商量,向公司申請退休,成為全職的志工。舉凡電路維修、污水處理、水管疏通等,都有標準化流程作業,並有維修後的拍照、錄影等紀錄,做為日後參閱。

講經堂的電路較為老舊,大活動時容易跳電,團隊就守在小小的機房裏「顧電」,隨時應變;團隊並逐一巡檢園區內十餘個廢水坑,排除塞住的原因,從中更了解園區裏的裝設。

從臺鐵退休的劉開源,二○一○年在鄰居慈濟志工潘秋玲邀約下,以自己的通訊專長投入園區維修。「這幾年從不懂、不會學到會,例如水系統就有自來水、雨水、污水、自設污水等,電方面如冷氣、移設、監控,這些以前都沒學過,很幸運能跟不同專長的師兄們學技術。師兄在施作,我們就從旁協助做小工,觀摩記錄。」他幾乎以園區為家,白天的勤務結束回到家,即使半夜收到保全設定鈴聲作響的訊息,也趕赴園區巡查原因。

每月出勤約二百二十四小時、排名第一的呂學信,剛滿七十歲,「集眾力量來『顧厝』,就是要讓上人放心。團隊三十位中,有二十位已經退休,是全職志工,每個都身懷專長,每天都在園區發揮所長,每一項都被我們做好,是大家最有成就的事!」

心開意解,甘為挑擔人

七十七歲的廖鐵城,投入環保已經二十餘年;每天不是參加顧家團隊排班、承擔園藝植栽組,就是在秀峰環保站。有一次搬回收物資時很喘,就醫檢查才知罹患罕見疾病法布瑞氏症,「還好早發現早治療,已經控制得很好了,還能做志工付出,很幸福,這是我最高興的事。」

每個月到醫院回診二次,每次都要注射治療二個多小時,廖鐵城說:「會做是福氣,袂做是費氣!從做中讓我忘記病痛。」以前很不快樂,心中總覺得有塊石頭壓著;自從開始做環保,發現石頭不見了,壓力也沒了,「沒走入慈濟,不認識佛法,每天總是覺得生活在拚、拚、拚,拚得很沒趣;跟師兄們互動學到很多,心被開解了,生活就變得有趣、有笑聲了。」

廖鐵城開計程車到六十八歲退休,有一次載到慈濟志工,言談中受感動,一九九九年開始做環保,兩年後受證;每逢週末,他將環保布條綁在計程車車門上,車頂加裝擴音器,沿路在汐止擴音宣導資源回收理念,「同行曾問,慈濟給你多少錢?我說很多喔!賺到『德』和『福』,可以留給後代子孫。」

嚴裕榮今年七十歲,二○○七年從臺北市政府交通局退休,一次參加歲末祝福時受感動而走入慈濟。去年剛接任和氣隊長,卻檢查出癌症、糖尿病,幸而治療後控制得宜。

「聽醫師的話好好治療,就能做我愛做的志工勤務;雖然罹癌很震驚,但我接受自然法則,只是擔心接了和氣隊長若不能繼續承擔,會很愧對大家對我的信賴。」他發願努力做,讓靜思堂發揮最大功能,菩薩大招生!

值勤工作室的白板上,貼著一段靜思好話:「擔子挑起來輕輕的,表示沒收穫;若挑起來很沉重,表示收穫頗豐;因此要以甘願、歡喜心來承擔。」這正是顧家團隊的心聲─甘為「挑擔人」,從做中得歡喜,日日顧守汐止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