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茅草屋到水泥磚房—印度思龍加大愛村移交

思龍加大愛村每戶兩房一廳一衛,外有庭園、大門有鎖;住戶入住前已開始植栽美化庭院。

拆除茅草屋,原地重建現代化房舍,
獨棟基座抬升,避免雨季淹水;
室內挑高,在高溫中維持通風;
婦女不再蹲著做飯,廁所就在家門外;
每當走進自己的家園,每次都感覺到夢想成真了!

拆除茅草屋,原地重建現代化房舍,獨棟基座抬升,避免雨季淹水;室內挑高,在高溫中維持通風;婦女不再蹲著做飯,廁所就在家門外;每當走進自己的家園,每次都感覺到夢想成真了!

三十六間現代水泥屋坐落在印度菩提迦耶思龍加村,在十月二十七日大愛村移交儀式前幾日,各家各戶已開始布置新居;門牌第二十號屋前搭建起一排竹籬,籬笆內綠意盎然,潔燕蒂(Jayanti Kumari)捧著觀葉植物美化環境,還計畫在屋內掛上漂亮的窗簾。正當大家欣賞著她美麗的小花圃時,一臺滿載衣櫃的卡車抵達,村民滿懷好奇湊上前去,忍不住伸手摸一摸這家裏不曾有過的家具,準備迎接這新屋落成的禮物。

園藝家拉馬希什(Ramashish Mali)受邀,來指導村民種植慈濟準備好的金露花。由於村民習慣畜養羊隻,為避免牠們四處覓食破壞園藝美觀,所以選擇這種植栽,不只耐旱、容易栽種,而且會長出尖刺,又被稱為「羊不吃的樹」。

雖然十六棵金露花樹苗已經送到每戶門口,村婦們不急著馬上種自家的,而是一戶戶協力完成栽種工作;不時商量著日後如何養護、修剪、施肥,不僅讓新家生氣蓬勃,也展現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今年二月動工以前,這片土地上是低矮陰暗的茅草屋;潔燕蒂想起過去艱辛的生活,「不論下大雨還是小雨,房子都會漏水或淹水;我躺在地上睡覺,所有的東西也被淋溼。如今有了這麼美的房子,我們一定要一起保持整潔。」最讓住戶魯璞米妮雅(Rupminiya Devi)開心的,莫過於家裏設有廁所,不必再到河邊或隱蔽處如廁。

即使如此,有些住戶起初不願意興建新房,不相信會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五號住戶薩維特莉(Savitri devi)甚至到今年七月才同意拆除舊房的地基。十月,她熱情邀約志工參觀新家,「我會住在裏面,迎接新的一年。」

思龍加村多數房舍為茅草屋,以竹片、樹枝搭建屋頂,每逢雨季,屋內漏雨幾乎無法避免;以自然天光為日間照明,廚房設置土製爐灶,居民蹲著煮飯及用餐。(攝影/楊文輝)

滿足基本生活尊嚴

二○二三年三月,慈濟志工來到佛陀成道地菩提迦耶,深入思龍加村等「低種姓」階級居住的區域,透過慈善、醫療、教育等志業,改善居民生活。

鄉間村民多數居住在茅草屋或泥土房,屋頂覆以竹片或樹枝搭建,每逢雨季就加上塑膠布,以減少雨水滲入。這些房屋的屋簷非常低矮,通常僅約一百公分高,進出時總是需要屈身彎腰。屋內環境簡陋、昏暗,沒有窗戶;房間通常只有一張木板床,容納一家四、五人睡覺。牆上吊著一條繩索掛滿衣物,室內偶爾還有小羊穿梭其中;廚房設置土製爐灶,煮好的飯就放在地上,居民席地而坐用餐。

家庭幾乎都備有一個手動水泵,用來清洗鍋具、食材甚至沐浴;村內沒有衛廁,村民必須到遠處較隱密的地方如廁。這種生活型態不僅不利於環境衛生,也增加疾病傳染的風險。

位於尼連禪河(Niranjan River)畔的思龍加村,成為慈濟第一個興建大愛屋的村落。營建團隊依法申請取得核准後,為三十六戶完整保留政府核發地契的家庭,原地重建房舍,二○二四年二月二十五日舉行動工典禮。

三月十日,建築承包商阿斯穆(Azim Khan)帶來工程團隊進駐;三月二十三日,大愛村村民在律師見證下簽署文件,確認他們了解未來新房的位置、格局和配備等。四月建材進場,多位村民受聘為工人,一起來蓋自己的家。

阿斯穆在發放工資時,會邀約慈濟志工到工地介紹慈濟和募心募愛;看到員工也願意助人,阿斯穆比賺到工程款還開心。來自馬來西亞的慈濟營建專案工程師馬俊豪,每日奔走於工地,對工程品質的要求格外嚴謹。他微笑說,承包這件工程,阿斯穆應該沒賺什麼錢,感恩他全力支持慈濟,不計成本。

工程期間,歷經攝氏四十度的炎夏,進入造成多處積水的雨季,八個月後,三十六間、每戶十二坪新房完工。走進一廳二房的大愛屋,挑高三公尺,沒了先前進入家中得低頭的壓迫感,加上間間有窗戶,採光明亮又通風;考慮雨季來臨時可能出現的淹水問題,房屋基座特別加高。由於村民傳統上認為廁所是不潔的場所,大愛屋將衛浴設計在從廚房往外連通的地方,門開在外面,尊重當地習俗。

室內地板是六十乘六十公分的石英磚,光可鑑人,容易打掃好維護。廚房牆面貼有英式茶壺圖案的大塊磁磚,賞心悅目。家門口就有水泵,用水便利;外掛式門鎖,符合習慣也容易更換。每一戶有獨立的排水管路,也預留電線孔道,只要跟政府申請,就能從屋外的電線桿接電過來。社區建構有化糞池的處理槽及污水池,房屋四周空地由住戶自行綠美化。

生平首次入住現代化房舍,居民學習灑掃住屋。(攝影/楊文輝)

期待圍著餐桌用餐

大愛村移交典禮前,慈濟新加坡分會副執行長邱建義等人,積極準備村民新家落成的禮物。包括上人的祝福卡、毛毯、單人與雙人床、餐桌椅、衣櫥,以及鍋具、餐具、爐具、盥洗用品、打掃工具、草蓆、樹苗,還有木雕的「愛」字和「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腳走好路」的靜思語裱框。

看到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從籌備參與迄今的邱建義,感受深刻,「除了施工期間的複雜度,最具挑戰的還是與居民的溝通。」邱建義解釋:「居民有他們的需求和文化傳統,我們盡量滿足,同時也取得平衡。我們提供的居住設計以基本實用為主,既不奢華,也不簡陋。」 

籌備落成禮物期間,志工帶著一張桌子,來到住戶莎姞娜(Sajina Kumari)的家,請她測試看看是否符合村民使用需求;「如果有這張桌子,我選擇放在客廳,用來當餐桌。」如果還有椅子呢?「我喜歡有後背的椅子,比較舒服。」她說。

莎姞娜和婆婆皮雅瑞(Pyari Devi)、妯娌一家九口同住;皮雅瑞回憶十二年前遷來思龍加村,他們將雜草和灌木砍掉,用木材和泥土建房,每年都必須用泥土抹過補強。每天一早,皮雅瑞把羊趕去吃草,回來曬牛糞;冬天快來了,曬乾的樹枝、棕櫚葉和牛糞是不用花錢的柴火,對負擔不起瓦斯煤氣的村民來說,是煮飯和取暖的必需品。「這些牛糞得曬上一個星期,趁著有太陽,至少曬三十分鐘。」皮雅瑞笑著告訴志工。

皮雅瑞和媳婦一樣,喜歡風吹進屋子帶來的清涼。「我很高興得到這個有瓷磚與地板的房子,是一生中未曾想過的事;我每天都會打掃和拖地,也不捨得在室內煮飯,保持新房子的乾淨和整潔。」

門牌三十一號的女主人薩瓦瑪尼(Savamuni Devi)說,她願意學習和適應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如果我有一張餐桌,我更喜歡用桌子吃飯,而不是坐在地上。」

印度、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志工十月二十七日慶祝思龍加大愛村移交入厝,致贈毛毯、鑰匙。

自己的家自己建設

賈穆納(Jamuna Manjhi)是大愛村工班工頭,在舊家拆除後,他和太太菈吉瑪妮(Rajmani Devi)、兒子、媳婦、孫子、女兒住在臨時搭建的泥草屋,門的高度只有一百二十公分,腰要彎得夠低才能進門。

四十九歲的他努力養家,「在此之前我到處打工,無論是工地或市場,只要有工作我都願意去做,我從不閒著。」在外地當建築工人,為別人蓋新房時,他也曾經想像有朝一日能擁有一間像樣的房屋,讓一家人安居;不過那遠遠超乎他的能力範圍,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達成。

「但慈濟基金會來了,在證嚴上人的祝福下,我們有了房子。我感覺好像是神來到我們的村莊,賜予意想不到的祝福,結束了我們的痛苦。」擁有這麼堅固還刷上了油漆的房子,他說將如同清潔自己的身體,來保持房子的整潔。

菈吉瑪妮回想六個多月前,即使舉行了動工典禮,她依然存疑,「但現在建好了,這巨大的變化我從未想像過!」曾經志工家訪時遇上大雨,菈吉瑪妮的茅草廚房滴著雨還積水,她正在製作煎餅,「啪!」本來就只有微弱電燈泡光線的廚房停電了,眼前一片漆黑,只剩瓦斯爐火依然閃爍;她習以為常,沒有停下來,繼續倒入麵糊,再抹開成大餅。

想到日後不怕漏水,可以睡得安穩,菈吉瑪妮非常喜悅,「我將擁有一個漂亮的家,我對人生的新旅程感到興奮!」

窮人也有窮人夢,翻轉貧窮,過上安定的生活,是他們所嚮往的。賈穆納說:「我夢想孩子們能夠學習英語和電腦,將來有前途,但我的兒子只能去外地打工賺錢;我的女兒還在讀書,也許她能完成學業,這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大愛村工程完工,賈穆納十月一日也失業;由於菩提迦耶將進入觀光和朝聖旺季,他在市集找到了賣衣服的工作,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為期一個月,月薪一萬四千盧比(約新臺幣五千三百八十元)。他期望慈濟能繼續在印度為窮人建房,他願意成為工人,全力支持,「這不僅是為我,也是為其他人的幸福著想。」

住戶遷入大愛村,迎接象徵新年的排燈節,家家戶戶掛上排燈,街燈下婦女們愜意談天。(攝影/楊文輝)

揭開人生新的篇章

這並非慈濟首次在印度援建房舍。二○○一年元月,古茶拉底省(Gujarat)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九強震,近四十萬人無家可歸;慈濟基金會與法國關懷基金會(CARE),為重災區安加爾(Anjar Taluka)的可達達村(KotdaVillage)援建二百二十七間大愛屋,二○○二年五月交屋。

回饋佛陀故鄉,是上人的心願;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慈濟人接力來到菩提迦耶,全球志工募心募愛,以實際行動來感恩佛陀說法惠澤後世。二○二四年十月二十七日,位於比哈爾邦(Bihar)菩提迦耶的思龍加大愛村移交與揭碑;村口碑文樹立:「……感恩志工團隊與營建人員不辭勞苦,完成現代化的思龍加大愛村。祝福鄉親們學習慈濟,以自利利他的人文新生活,成為世界的典範社區……」

大愛屋家家戶戶前的花朵正在萌生,將揭開一個欣欣向榮的新篇章,村民們的生活充滿著希望,如同賈穆納所說:「每當風來時,空氣自動流入屋內,只覺清涼;每當我進入自己的房子時,感覺夢想成真了,這個夢想是因為證嚴上人而實現。」

附錄

新房子 新好男人

撰文‧林靜君、朱秀蓮(慈濟志工)

蘇倫達爾(左)說,無論多麼努力,都不可能擁有這麼美的新家;如今更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全家人幸福久久。(攝影/黃瑞芬)

蘇倫達爾把戒酒省下來的酒錢,用在子女教育,獲聘大愛村工地夜間保全,還成為志工,太太讚歎並且全力支持:「我會為他煮好吃的飯,好好照顧他,讓他繼續做正確的事。」

昨晚的菩提迦耶下起秋雨,空氣中瀰漫著潮溼的味道。早上八點半,思龍加村的蘇倫達爾(Surendra Manjhi)剛忙完家事,就著門口的水泵,露天洗浴起來;緊接著換上灰衣白褲、慈濟見習志工制服,陪同來自恆河比哈村,擔任大愛村行政窗口的本土志工南都(Nandu Chaudhary),繼續進行大愛村的家戶概況調查;這項工作完成後,蘇倫達爾也將入住新房。

蘇倫達爾過去工作不穩定,大愛村工地四月正式開工後,他獲聘為工地夜間保全,維護建材不會失竊或興建中的房屋不受破壞。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他恪盡職守,每天晚上六點到隔天早上六點認真巡守工地,白天還會主動幫忙搬磚、運沙和打雜。

能夠獲聘為保全,全因他做了一項很正確的決定―去年七月聽了慈濟醫療志工舉辦的健康講座後,徹底戒酒,生活回歸正常。他積極現身說法,鼓勵村民、朋友戒除酒癮;當志工進村宣導「以茶代酒」,他也盡可能陪同。

趁著家戶調查,他順道向村民收善款;成為見習志工後,他募得了三十六戶會員。他的小女兒瑪妮塔(Manita Kumari)今年就讀六年級,對於父親能夠戒酒,感到很歡喜,「爸爸不喝酒了,也不再與家人爭吵,我們一家人過得很開心。」

蘇倫達爾(圖右)以自身為例,向村民說明喝酒有害健康也增加家庭開支,鼓勵他們以茶代酒。(攝影/楊文輝)

丈夫成良人

蘇倫達爾在大愛村的新家門牌二號,他回憶有一年尼連禪河水位高漲,漫進村子,半數住家泡在水裏。住在簡陋的茅草屋,總是很不安心,下雨時,雨水會從各個角落灌進來。

和大多數村民一樣,蘇倫達爾很難有固定工作,只能做做建築散工或是幫忙農作。農耕收成,地主以麥子抵工資,這些麥子只夠自家吃,沒有多餘可以轉賣。

他和太太茵都(Indu Devi)、四個兒女,以往擠在一張大床上;搬到新家後,小女兒跟著爸爸媽媽一起睡,兩個女兒和大兒子住另一間房。「以後做飯不會曬到太陽,我感到非常開心。」擁有衛浴空間,不必在光天化日下以水泵洗澡,更是茵都過去從沒想過的;這一切,全因慈濟志工走進了思龍加村,她充滿感激,對於蘇倫達爾參與志工行列,自然也是舉雙手贊成。

過去蘇倫達爾一喝酒就發酒瘋、打架、對家人大小聲,還曾經醉到找不到路回家,茵都所有的委屈只能往心裏吞。蘇倫達爾戒酒後,健康和精神變好,每個月省下一、二千盧比的酒錢,用來栽培子女教育;他還成了會幫忙家事的「新好男人」,茵都的笑容也回到臉上,支持丈夫放手去做好事。

「自從他加入慈濟後,發生了很多變化,甚至試圖說服別人不要喝酒,不要與人爭吵。很多人因此停止喝酒,並給予他很好的反饋。」茵都很讚歎先生:「他非常有禮貌地向村民解釋竹筒歲月,說服村民響應,然後把善款交到慈濟會所;我會為他煮好吃的飯,並好好照顧他,讓他繼續做正確的事。」

蘇倫達爾(右一)參加在慈濟菩提迦耶會所辦理的見習志工培訓課,也開始向周圍的人勸募行善。(攝影/呂佩玲)

小錢行大善

今年五月,蘇倫達爾參加在慈濟菩提迦耶會所辦理的見習培訓課,聽到馬來西亞志工王玥陶分享募心募愛,他深受啟發。六月初,當他再度來到會所,拿出了一個本子,密密麻麻寫著許多名字和數字,他募到了三十六位會員!善款總數為兩千四百四十六盧比(約新臺幣九百四十六元)。

點算善款和核對名字的過程,花了在場志工二個多小時,不過大家歡喜雀躍,捨不得收工去用餐,因為聆聽蘇倫達爾分享勸募的過程,非常感動。

「你想捐多少錢?十、二十、五十或一百盧比都可以。」他挨家挨戶跟村民分享慈濟所做的事,村民若是說沒錢,他就下次再去。「我不害羞,也不害怕,如果他們不給,我也會去。因為我只是想,我一定要讓他們理解,慈濟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他不識字,於是請叔叔家根(Jaggan Manjhi)陪他一起去勸募,幫忙登載資料。

蘇倫達爾很認同「小錢行大善」的理念:「我們籌集小錢,可以相互幫助。捐款不僅是富人能做,窮人也可以做。」他進一步說:「我來當志工,是因為慈濟為我們做了那麼多,我們也有為慈濟而做的責任。之前我喝酒、打架,成為志工後,我改變了很多,我的家人變得非常快樂,他們感到很幸福。」

回憶這一年多來的生命之旅,茵都想對遠在三千七百多公里外的證嚴上人說:「上人,我愛您,歡迎來我家喝馬莎拉茶(Masala Tea)。我們會珍惜得來不易的大愛屋,好好維護,請上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