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農九月‧二十六》
【靜思小語】生命有限,時間寶貴,每一天有多少能力,就盡多少力量。
師父的堪忍精神
基金會主管同仁們分享後,上人開示,歷史是人創造的,人人每分每秒也都在創造自己的人生歷史,只是有人得過且過,這一生盤點起來,好像沒有做什麼值得回憶的事,讓寶貴的生命時間白白消耗。
從佛教觀點看來,有福報的眾生才能生而為人,得以運用人身做許多其他動物做不到的事;而且人可以會合群體的力量,幫助很多需要救助的人,這就是身而為人的價值。上人指出,人要靠著各行各業的人用心工作,才能安然生活;而人類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依靠地球資源而生存,所以要用感恩心回饋天地與眾生。
「雖然我現在說話很吃力,要從座位站起來也不容易,想著明天又要行腳了,我很珍惜,畢竟我沒有把握,若完成這一次的行腳,還能再有一次行腳嗎?今日不知來日事,既不知也不敢想。不過想想自己的年齡,我還會想到蔡寬(彰化黃蔡寬師姊),她已經一百零五歲了,每次看到她都是身姿挺直、動作俐落且笑容滿面。想到這一位弟子還在發揮生命的價值,鼓勵我要好好把握生命、要再堅持,每一天有多少能力,就要盡多少力量。」
上人表示自己很珍惜每一天的每一分秒,也很珍惜弟子們的分享,不只在臺灣,全球各地的慈濟人若返回精舍或透過網路視訊連線分享,自己都很認真看、用心聽。尤其現在天天關心佛陀故鄉,有一群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弟子在尼泊爾與印度付出,除了慈善救濟,也幫助當地醫療與教育,已經帶動出本土志工,以及有志一同的醫療及教育人士。
上人指出,無論要推展醫療或教育志業,都要靠慈善志業穩固扎根,並且帶動出當地的慈濟人,就地募集點點滴滴的愛心。「慈濟的力量一向是來自慈濟會員長久的護持,而非有力量的少數人一次性的捐款;每一個人付出點滴微小的力量,只要人多,就能匯聚成大力量,而且長長久久不中斷,真誠無所求地奉獻。」
慈濟人在尼泊爾幫助居民改善生活,也述說「竹筒歲月」的慈濟緣起故事,以及因緣果報的佛法道理,分享緬甸農民日存一把米,每月捐助困苦家庭,尼泊爾居民踴躍響應。上人不捨談及緬甸局勢動盪不安,影響社會建設與發展,且氣候不調和,常因大雨淹水,農民的生活仍然過得很辛苦;然而響應「米撲滿」的農民,善心善行不間斷,每天小小的善,不斷累積善因、福緣。
上人說,緬甸本土志工積極推動「米撲滿」,帶動一村又一村的農民發揮愛心,村民和慈濟志工彼此借力使力,改善農村設備、鋪展平坦道路,讓孩童安心走路上學,自己透過緬甸慈濟人的分享,以及視訊畫面中看見農村生機蓬勃的景象,就感到心滿意足。
「即使師父說話很吃力,聲音不好聽,要聽我說話的人也要很忍耐,認真地用誠意來聽,你我都要盡心力。我憑著這一分誠意,抽命、抽氣說話,就是因為想到這麼多貼心的弟子,這麼珍惜師父,所以拚著命也一定要說,要大家將愛的能量傳下去。我無法求得將來能有如同『釋證嚴』這個人出現,只求人人都要有『釋證嚴』的堪忍精神。這幾十年我能走過來,不論是心力、體力都要堪忍,有的時候,有形、無形的壓力,真的壓得我喘不過氣,仍然對自己說要堪忍、堪忍,因為佛陀的法,我還沒有說完;因為世間的苦難,我還沒有解開。」
「我知道這一輩子是解不了,但是我不能空過這一輩子的分秒時間,唯有這樣才能延續我的意識。現在我要用心聽大家分享過去,讓我發自內心由衷感恩,並且有人在記錄,還有人認真在聽,就覺得有希望。」上人說,將近六十年的慈濟人、慈濟事,一段段歷史要有人分享出來、有人記錄下來,並且編輯成書,才能留存慈濟在人間的價值。
上人也期勉清修士挑天下米籮,要跟緊腳步,何況身在法脈中心,必須承擔度化眾生的責任,大家都是第一代,還要接引下一代的有緣人,號召、帶動志同道合的人,一代傳一代,這是自己最大的期待。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