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圈與牛角尖

「理」本來就存在,
是自己不用心,
沒有用心去和這個
原來就有的道理相契合。

靜思法膸 籤57

處在舒適圈,隨心念行事,隨情緒待人,不如己意時,就覺得是別人在障礙自己。這樣的生活雖然隨心所欲,但也離修行愈來愈遠了……

二○一二年九月底回到靜思精舍後的那幾年,我每天都有寫日記的習慣;看著手機中抽到的這句「靜思法(月遀)籤」日期,回頭查看日記,剛好是回精舍的第兩百天,那天確定了任職基金會宗教處,也是一個生命的轉捩點。

當時抱持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從香港回到臺灣,決定跟隨上人修行;回憶那兩百天,如何安住自己的身與心,確實是很大的課題。上人期待弟子要走入人群,在人、事、物中「事理印證」;面對種種境界,如果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心念,當心情起伏、雜念叢生的情況下,要如何體會「理」本來就存在,「法」無處不在?

在修行路上,每個人有不同的因緣和際遇,端看我們如何體會當中道理。多年來,在工作上經常被提醒要跳出「舒適圈」,勇敢嘗試不熟悉或未曾接觸過的挑戰,對我來說,總覺得有點困難。每當遇到較不擅長的工作,眉心不自覺先皺了起來,也可能是逃避的心態,想做自己能夠掌握的事情,比較得心應手,而且有成就感。

轉念 讓心自在

一次清修士共修,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陳英和受邀分享「堅守初心、延續責任與使命」。聆聽陳院長從一九九一年施行第一例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開始,不斷地接受挑戰與突破困境的毅力,我有很深刻的感受。

陳院長抱著搶救生命的初心與使命,積極跳出「舒適圈」,不斷精進醫療技術,完成高難度術式,成功矯正身體變形、彎曲超過兩百度,讓病患重新站起來,獲得新的人生。

這讓我省思,選擇「處在舒適圈」,其實是一種「隨心所欲」―隨著自己的心念去行事,隨著自己的情緒去待人;當遇到不順遂時,就認為是別人在障礙自己。

走在人間菩薩道上,有人就有事,當面對無法預知的變化、疲憊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無力感愈來愈強烈時,很容易以消極的心態去「配合」他人或團體。這個時候,也許我們要反省是否有著無法打破的既定思維,或是有放不下的執著?

現況或許無法改變,但轉念用心在當下,做好本分事,也是一種積極的選擇。雖然外面的境界沒有改變,也許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心靈風光,讓自己的心更自在。

上人開示:「隨心所欲,心收不回來,豈能叫做修行呢?放縱自己,不肯自我反省,不想約束自己,離修行就愈來愈遠了。」只要願意跳出舒適圈,調整「我要這樣、我想那樣」的心念,每一個當下都是修行的好機會。

「靜思法膸籤」
  • 法語籤文摘錄自大愛電視《靜思妙蓮華》節目字幕稿,由德懋法師與林翠玉師姊潤編,結合慈濟志工林正龍、許峻嘉、黃文欽專業設計,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八日正式上線,有電腦、手機、社群軟體等不同介面,讓民眾隨時隨地可透過網路請法。
  • 本來取名為「靜思妙華籤」,後經上人賜名為「靜思法膸籤」,並為之題字。「膸」,為髓之古字,而頁面選用的則是慈濟人熟悉的「大地之母」及「宇宙大覺者」
→立刻請法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