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農四月‧十九》

【靜思小語】水要流動才是活水,法要活用才能吸收入心。
惜福、惜情、惜法
新加坡靜思人文團隊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上人感恩有這麼多貼心弟子,都是知音,不只能接受自己所說的話、所傳的法,並且身體力行在菩薩道上,救助苦難眾生,實踐佛陀教導眾生的菩薩法。
上人說,新加坡慈濟志業在當地三十年了,雖然新加坡很繁榮,但是同樣有貧病人,慈濟人關心、照顧的個案中,也有「貧中之富」,當然也難免會面對「富中之貧」,或是「貧中之貧」,幸好「富中之富」的人也很多,像在座的慈濟人都是富有愛心,也有力量行善造福的「富中之富」,發大心、立大願,投入人間救拔苦難。
「不論富中之貧或貧中之富,你們一定要靠近他們,富中之貧更需要你們的接引,因為他們的物質生活很好,只是心靈空虛,而且沒有因緣發揮『富中之德』,缺少行善造福的因緣。而貧中之貧,是生活貧窮,怨天尤人;或是因為貧,就起了不好的念頭,再造惡業,永遠隨著煩惱無明而受苦受難,沒有機會出離造業受苦的惡性循環。」
「慈濟人很有福,即使生活不富裕,但是心寬天地寬,心中富有愛,也有飽滿的智慧,可以發揮智慧之愛。天下苦難人這麼多,我們要如何幫助他們?只憑一個人的力量太微弱,做不了什麼;當我們投入慈濟這個大團體,就可以借力使力,聚合因緣,集中力量去幫助。」
上人說,即使獨居長者有子女、親戚,但家家都有難念的經,不願照顧長輩,慈濟人也要用疼惜之愛,發揮智慧去引導,請他們與慈濟人共同關心長輩。「慈濟人可以從旁鼓勵,勸之、教之,讓案主的子女、親人看到無親無故的慈濟人這麼盡心在照顧自家長輩,從而啟發他們也願意付出心力。此時我們就要不斷地讚歎他們,讓他們的情與誼相合,心甘情願承擔起責任。」
「佛陀用各種方式,應機度化眾生─要度他,還要感化他,這需要用智慧,也需要學習。我們來到人間都在學習,學會化解心結、轉化心念的方法,而慈濟大家庭中,有很多慈濟人實際運用方法度化眾生的真實案例,或是慈濟人自身的經歷,可以讓我們參考與學習。」
佛陀累生累世接觸眾生,也是累生累世都在學習,累生累世持續發願。佛菩薩是永恆的覺悟之人,為了要度眾生,所以生生世世來到人間,發揮累生累世的經驗說法度眾。上人期勉大家天天都要學習,讓自己從迷茫中逐漸體會道理,從「學」走向「覺」。
「雖然這是一條很長遠的道路,不過我們已經發心行道,生生世世都是邊學邊走,沒有間斷,也不斷地有心得、有覺悟。例如你們過去不曾接觸過的人與事,自從你們走入慈濟,就不斷接觸與了解;很多過去不知的道理,一旦因緣會合,就有體會。」
上人指出,慈濟人明瞭人生的情與愛,要愛得純粹,那分愛很厚實、很厚重,是很有分量的情與愛,但不是占有的愛,是付出無所求,且真誠感恩。因為不需要占有,所以既已付出,就不會想要討回來,還會持續不斷地付出,這就是寬大之愛;情則是覺有情,從迷茫中學習而有心得、有體悟,知道生而為人,理所當然要對人有情、對物有情,也就是要愛護生命。
「佛法道理很深,要把握時間邊學、邊做,用成果印證道理,用體會到的法淨化自己的心,用身體的力量去付出,所以說『六度萬行』,用六種方法度眾生,開拓無量因緣,才能接引無量眾生。所以師父常常說要『箍』人,照顧好年長的資深者,招呼年輕後輩,都要親切地去接近他們。」
上人教導,要接引人、度化人,自己也要不斷反省與修正,讓自己的言行都在正確的方向,在這條大道上走得很順暢、動作很調和。「師父常教你們要自我盤點,就是要大家好好反省,若有不足之處,要趕緊學,而且人間菩薩可以相互學習。不只是向身邊的法親學習,隨時都可以經由網路連線聞法精進。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我們要用感恩心善用並珍惜。」
「惜福愛物,更要惜情,珍惜人與人之間的覺有情,不要忘記那一人、不要忘記那一件事,不要忘記那一分愛。如此有情有愛的人生,就可以擁有萬物,永遠都會很富足、很感恩。」上人叮嚀,惜物、惜情,更要惜法,要持續薰法香,聽過的法還要再複習,即使是重複的內容,每一次聽都會有新的體會和心得。
「在人間轉法輪,無論如何轉,都有中心主軸;我們以佛法為軸心,不斷向外轉法輪。就如水要流動才是活水,學來的法要活用,才是真正吸收入心,希望你們將靜思法脈收入腦海中,勤思惟、勤精進,把你們這趟回來的見聞牢牢地記住,帶回新加坡,除了自己不斷地思惟,也要把握機會向大家分享,承擔起為天下挑米籮。」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