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農二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行翻轉苦難的大願,忍別人無法忍的苦,感受發自內心的歡喜。
師父有願,弟子行願
佛陀故鄉專案執行團隊報告,邱建義師兄請示尼泊爾藍毘尼浴佛典禮籌備規畫,預計在五月二日,也就是慈濟五十八年周年慶當天清晨朝山;五月十二日「三節合一」,分別於當地時間凌晨四時許,在摩耶夫人寺,與花蓮浴佛大典同步展開浴佛,下午則在藍毘尼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浴佛。
上人說,舉凡《無量義法髓頌》的音樂,以及原本繞佛繞法所誦的《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的韻調,都可以使用,這段經文內容也是慈濟人修行的方向。
「要達到靜寂清澄,就要淨化自己的身心,也要傳法淨化他人;還要立志,『志玄虛漠』,要堅定守住,『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發心朝向菩提大道,就要起步去走,而且永遠都在這條筆直的菩提大道上精進。」
上人說,印度菩提迦耶與精舍的緯度相同,這一條筆直的緯度線,就如菩提大道;「為佛教,為眾生」,是全球慈濟人共同的志向,師父心中有願,但是無法到達,憑自己的力量做不了,要靠全球慈濟人去「行願」。就如自己一直想要回饋佛陀故鄉,而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秉承師父的心願,真正踏上那片土地,發揮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在這條菩提大直道上步步精進、步步踏實。
「因緣不可思議啊!過去,因緣不成熟,你們有各自的家業、事業要努力;若此時不把握,放任因緣空過,將來也沒有適合的人、適合的因緣去做。現在,你們已經在菩薩道上走了一段時間,具有菩薩的覺有情,拉長情、擴大愛,毅然決然放下事業到尼泊爾、印度去付出,其實也是從過去生就結下的因緣,因為修菩薩行不是一生一世,早在許久之前就拉起這分菩薩情,生生世世延續到現在。」
「此刻因緣成熟,我們達成共識─師父想要做,弟子就發心立願起步去走,走向這一條菩薩道,要回饋佛陀故鄉,為這群世代貧苦的居民翻轉人生。」上人說,佛陀當時看見人生的苦,想要救度眾生脫離苦難,故而出家修行求道;覺悟成道之後,感於眾生皆有與佛同等的如來智慧,所以盡其一生對眾說法,希望大家知道自己本來就具有佛的覺性,只是習氣難改,無明煩惱層層堆疊而迷失。所以常說修行就是要修習氣,把無明煩惱一修除,顯露出最清澈純淨的覺性。
「凡夫生生世世以來,已經習慣小家庭,人人顧好自己的小家庭,隨著自己的欲念行動,所以會造成很多的家庭不和睦。家庭都不和睦了,何況整個社會、國家,怎麼會祥和平安呢?悉達多太子當時也想到即使自己將來執掌王位,也無法改變根深柢固的人心觀念,無法徹底拔除人間的苦。」
上人舉述〈皈依文〉:「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所發的心是無上心,無窮無盡,涵蓋天地;「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學法,其實學無止境。所以學佛修行,要學得開闊心胸,包容一切,用這樣的心境與智慧,才能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大家各有各的家庭,我也有我的家,而我已經出家,以大家的家為家;大家共同的皈依處,就在法的中心。菩提大道直,而凡夫心從無始以來已經被自己的無明煩惱迷亂了,像我們要為菩提迦耶的居民重建住屋,他們原本的住屋簡陋損壞,環境雜亂,而慈濟人徵詢他們是否願意讓我們重建?有人欣然接受,相信慈濟,我們就可以幫他拆除舊屋,規畫、整建新的住處,整齊堅固;若慈濟將來還有因緣在那裏幫忙建設,或許現在不相信慈濟、不願意參加的人,也會趕緊把握機會。」
「你們放下事業,到了當地,生活不輕鬆,氣候和新加坡、馬來西亞不同,飲食不合口味,睡不好、吃不好、路難走,你們都能忍耐,而且忍得輕安自在,從不喊苦。這就看出你們的修行功夫,那裏是讓你們大修行的道場,忍別人無法忍受的苦,還發自內心感受歡喜而充滿法喜。」
上人談到慈濟人不只幫居民蓋房子,也用「以工代賑」讓居民投入工程,讓他們改善生活,同時要教導大愛村的住戶,把握這一次受助的因緣,既有安穩的居處得以安身,就要為未來的生活而用心努力,男眾在外工作,婦女也可以在慈濟人的輔導下學縫紉,做成衣或手工藝品貼補家用。除了職業訓練與輔導,還要有精神上的教育,讓他們開闊眼界與心胸,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家、自己所住的村落,得以看見外面的世界,懂得努力改善生活、改善環境。
上人說,若說要讓窮鄉居民在經濟上轉貧為富,牽涉層面廣泛,慈濟人現階段能做到的是讓人心轉貧為富。
「請慈濟菩薩們發揮智慧去牽引他們,讓他們有道路可走,並且鼓勵他們步步踏實,這就是我們翻轉佛國的方法。就如菩提迦耶的甘滿季先生,本來以乞討維生,其實他沒有殘疾,只是已經習慣了坐在那裏向人乞討,一日過一日。有因緣遇到慈濟人,聽了慈濟人的勸導,他也能將向上乞討的手心翻轉向下去幫助人,跟著慈濟人做事、當志工。這樣的人很多,等著你們去牽引;男眾的觀念與行為能改變,婦女也願意為了改善家庭而努力,一定能夠將苦難的現況翻轉過來。」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