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至二十四日 心要定

4.22~24《農三月‧十四至十六》

【靜思小語】穩定如常是修行,保持警覺不造業。

中長期援助,務實規畫

四月二十二日,花蓮慈濟人報告地震發生後,花蓮合心災害應變中心團隊運作狀況。上人說:「第一,你們很快就發放應急金,安撫民眾;之後,你們也入戶去關心、膚慰,了解他們的情形。急難時期後,要看看受災民眾後續的生活情況。也許有些人在地震之前,工作收入就不高,租房子也蠻吃力,受災後沒有房子可住,目前是投靠親友或暫住在其他地方,如何生活,都要趕快去了解並回報。經濟不好的人,投親靠友無法永久,要靠自己重建住屋更不可能,我們要統計有多少人、多少戶,以進行中長期的援建規畫。」

「我們是抱著很真誠的心要付出,有因緣可以做,我們就去做,而且要守法規,不要違法、不要違規,很務實地做一個民間慈善團體可以做的事;我們永遠懷抱著不忍眾生受苦難的菩薩心,如法如規,發揮愛心,盡心去付出。」

餘震不斷,大地在調整

四月二十三日,已至農曆三月十五日,上人於早課後對眾開示,修行要時時念無常,體會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的自然狀態。天地之間沒有永恆的事物,只是時間長短的區別而已。

人生的生老病死,也要用心觀察與思考:剛出生的形象很可愛,新生兒在父母家人盼望下,來到人間,大家看了很歡喜,但是在此之前,媽媽要經過分娩的痛苦。孩子出生以後,在父母的養育、家人的疼惜下漸漸長大,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有了想吃、想要的欲念,若是吃不到或要不到,就產生無明煩惱,隨著時間累積愈來愈重的習氣與業力。

四月三日強震過後,大大小小餘震不斷,上人說,這不僅是自己過去在花蓮不曾經歷過的強烈地震,連科學家也說罕見,餘震是大地在調整,還未穩定,所以大家仍要密切注意。「在早課期間就有幾次地震,大家應該有感覺,不過你們仍然很穩定,誦經的聲音如常,值得肯定讚歎。大家有定心,修行如處定中,心要定;但是我們要一直保持警覺,要起懺悔心,懺悔過去無明造業,與所有的眾生長久以來累積了沉重的共業,所以此時天地之間不平靜,眾生共業造成嚴重的災難。」

「大家既知因緣果報的道理,就要好好用心,起心動念、開口動舌、舉手投足都要謹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重點。請大家虔誠精進,慎勿放逸,祝福大家平安!」

大哉教育,向天地學習

四月二十三日凌晨二時二十六分,在花蓮外海發生芮氏規模六點零地震;接著在二時三十二分,於花蓮縣壽豐鄉發生芮氏規模六點三之地震。接連二次規模六以上地震,經研判是四月三日強震後的餘震,原已列為紅單危樓的統帥大樓以及整修停業的富凱大飯店等建築因之傾斜,幸好無人傷亡。

四月二十四日,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大學師長報告昨日地震後校園應變及校務。上人說,人力難以抵禦天地威力,實為無奈,但是大地震也是大教育,教育人們提高警覺,用誠懇謙卑的心向天地學習。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四月三日的強震給我們很大的警惕,是『大哉教育』。這一、二十天以來,我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大哉教育』這幾個字,人生天天無不都在學習。但是人們時常會分別親疏遠近,或是劃分權責,覺得這件事與自己無關,就毫不關心;雖然各有負責與承擔,但是更需要整體合和互協的力量。」

聽到王澤毅主任報告人工智慧教學,上人說,科技發達是生在此時的人類之福,但是科技工具是為了輔助人類而研發,不能過於依賴人工智慧,而且要將這些便利的科技工具用於利益人間。就如若能預測到強烈地震,提早發出警示,人們就能趕緊疏散避難,將傷亡降到最低。

「用心培養人才,例如人工智慧的研發人才,可以研發防災、避難的相關應用程式,有如未卜先知的神通,能事先預知,降低災害。」上人說,佛經所說的神通,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看來如同神話,但是現在的科技已經可以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上人指出,神通就是精神專注,精而不雜,即能通達。不過凡夫的無明雜念很多,只為私己謀取利益而投入科技研發,並非為了公眾長久的利益,就會短視近利,沒有深遠的考量。期待慈濟可以運用人工智慧等高科技,向人間傳達道理;例如在驚世的災難發生後,呼喚人們提起警世的覺悟,用虔誠的心向天地學習。

上人再度叮嚀各校主管仔細檢查、清點學校建築在地震後的損傷,讓營建工務單位進行整體的修復、鞏固,讓師生與學生家長都能安心。「經過四月三日的強震,花蓮大致平安,大多數房屋安然無恙,看了覺得很感恩!有了感恩心,還要鞏固信心,所以我們現在力所能及,要加強建築的安全性。既有信心且堅定毅力,校長及老師們在這個環境中用心教育孩子,讓家長對我們更加有信心,共同為了教育、為了未來人間的希望而努力。」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