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人文的「生命」教育

大體捐贈的前提在於彼此信任,捐贈者虔誠的心也要接收者受得起,同樣要以莊嚴恭敬心看待的不只是大體,還包括自己的專業,乃至於生命及至死亡的整體。慈濟大學解剖教學已然為培育「良醫」重要的一環。

慈濟大學醫學院的大體解剖課程,平均每五人使用一具大體,相較於其他醫學院是很不一樣的。為什麼慈濟大學有為數甚多的大體捐贈?固然這是佛教精神創辦的大學,加上創辦人證嚴法師的大力推動,許多佛教徒、慈濟志工願意在身後捐贈大體。

但原因不限於此、也不只如此,這是慈大醫學院教育成功的地方。

首先,解剖教學結合了生命教育甚至死亡教育,捐贈者親臨活生生的教育現場,「現身說法」呈現眼前,醒悟人終將一死,終極觀照老、病、死的過程。

其次,捐贈者以「大體老師」、「無語良師」稱之,在解剖課程之前,醫學生皆經家訪了解「老師」的生平故事,拉近了與「老師」的距離,彼此之間深刻連結,大體不再只是工具,而被視為是主體、是目的。

第三,因於師生虔誠恭敬之心,捐贈者家屬也放心把摯愛親人的大體交給慈濟大學醫學院,讓生命軀殼化為大用,榮耀人生最後一哩路。

第四是捐贈者無私奉獻的胸懷,如一九九七年慈大醫學院大體老師李鶴振先生所說:「寧願學生在我身體劃錯千刀,也不願他們以後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學生們心有所感,也回報以真誠、感念、莊重和敬愛的心,施與受的雙方形成良性的美善循環。

身體對每個人而言都是極其私密的,生前、死後亦復如是;尤其華人文化對於身體又相對保守,人死後入土為安,完好如初的整全觀念根深柢固。只不過,大體若尚有利用價值、饒益他人,又何樂而不為?然前提在於信任關係的建立,畢竟捐贈者虔誠的心,也要接收者受得起,同樣要以莊嚴恭敬的心看待的不只是大體,還包括自己的專業,乃至於生命及至死亡的整體。

大體解剖實為培育「良醫」重要的一環。也因此,解剖教學在慈濟大學是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甚至是道德教育;如此醫學與人文結合的「生命」教育(含生理性及精神性的生命),頗值得各大專院校借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