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五日 合心行願

4.4~5《農二月‧二十六至二十七》

【靜思小語】會合願力,共同一心,眾口同聲,所說的都是好話。

善用人工智慧揚善

四月四日上午八點四十分,上人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報告慈濟志工昨日一整天的震災關懷行動;也教導對於慈濟法親,要立即詳細盤查各自狀況,了解所需協助,做好統計及評估。

四月五日,黃文欽、廖群師兄等人報告人工智慧應用。上人期許能研發出利益人間的智能產品,例如有助傳揚佛法淨化人心的科技應用,或是在其他方面的運用,都能發揮善、預防惡。

上人談到慈濟大藏經的整理彙編,不同於後世佛弟子要整理集結口耳相傳的佛法,已經相隔百年,現今要追溯將近一甲子的慈濟歷史,因為許多人都還在世,或是已往生的慈濟人,其子孫還有當年的記憶或紀錄,要重建歷史比較簡單。

黃文欽師兄提及上人早期講《地藏經》、《八大人覺經》的錄音都還在,很難得。上人談到最早期講經,是在大殿的佛龕前,席地坐在桌子前面講,聽的人不多,不過許多資深慈濟人是因為聽師父講《地藏經》而投入慈濟。可惜的是當時講經要靠自己錄音,有時會忘記按下錄音鍵,或是錄音帶一面錄完,忘記翻面繼續錄,所以留下來的錄音並不完整,不過這些錄音都很寶貴。

「那時候講的法很單純,不像現在這麼複雜;現在是因為世間複雜,所以也就愈講愈複雜。以前我也沒有承擔那麼多慈濟事,所知道的範圍很有限;慈濟人不多,慈濟要做的事也相對簡單。現在是每天忙碌,一大早坐下來就一直忙到晚上,愈來愈沒有辦法回歸早期的簡單。所以一直想著要整理好過去的歷史,除了印刷出版,也要電子化。」

上人表示地震時,書房書櫃裏的書籍被震落,一本本厚厚的佛典、辭典,拿起來很費力。佛典或字典、辭典的實體書,都是很厚重的大部頭;製作成電子佛典、電子辭典,可以方便大眾查閱,這都是現代科技發達而便於傳法的優點。

上人說,電子資料庫的查詢功能很方便,人工智慧的辨識與反應都很快速。剛才廖師兄提到人工智慧可以做到和真人一樣有六識,雖然還沒有辦法有自我思考,但可以靠研發者的設定和訓練,預防它被用於作惡,而能在善的方面多發揮。

上人希望將來精舍的藏書以及志業體的出版品可以分別安放在「藏經閣」與「靜思閣」,將慈濟自創立以來的資料、數據,來自臺灣各地與國際間的慈濟史料與資訊都要整理好,有系統地彙編留存。

無論是實體書或電子書,上人都希望能讓一般大眾便於查找、閱讀與運用,故而期待能在舊有的基礎上創新,使用起來更簡單,更適應現代,能夠普遍淨化人心。「這是一個大工程,不過我們既然要做,就要做得很正向,且具有歷史價值;要把握現在,慈濟大藏經當中的人物,或是他們的後代都還健在,可以提供資料或見證這些事真實發生過,這是一部落實在人間,最為真實的慈濟菩薩大藏經。」

「若沒有這一群人間菩薩,慈濟無法有如今的成就;若沒有你們整理慈濟歷史,過不了多久,後來的人想要了解慈濟,也無從著手,對於我們當年如何起步、如何開展志業,更是不清楚。我們就要從現在用心做好─現代做給後代看。」

共同認知要走的路

佛陀故鄉專案團隊介紹六位來臺學習慈濟人文與靜思家風的尼泊爾藍毘尼同仁與志工;團隊並報告尼泊爾醫療志業規畫。上人提到古印度有「五明」這五種學問,現在慈濟回饋佛陀故鄉,要發揮工巧明,去教育、輔導居民,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或是在現有的工作技能上更精進;還有醫療下鄉,發揮醫方明等等。慈濟人確實在佛法的道路上,按照佛陀的教導,所做的事都很正確,步步踏實。「我們在佛陀故鄉已經起步,大家同心發願,要有共識,對於要走的路該如何走,都有相同的認知。」

「雖然我們為了爭取時間,同時進行多項工作,你往東行、他往西行,但還是同一念心、有共識,這也是同道,同時落實。當大家各自去做事回來以後,就彼此分享,相互了解做了哪些事,彼此歡喜讚歎;星馬同心、共識、同做,要將心中的話說出來,表達心聲。常說『合』字是由人、一、口組成,意謂眾口同聲,那就是共同一心─都是好人,有相同的心意,會合願力,成就好事,所以大家所說的都是好話。」上人感恩星馬慈濟人合心行願─師父發願、弟子實行,且彼此合心,一心一志一願,共同力行菩薩道。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