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花蓮強震屋損修繕─集結工班 安住家園

鳳林鎮一戶老宅牆面因為地震龜裂,泥作志工用水泥砂漿修補隙縫,讓八十歲的屋主安穩居住。(攝影/陳何嬌)

○四○三花蓮強震,
受災範圍廣、修繕戶數多、一時之間缺工;
泥作、鐵工、油漆、水電、木工等專業師傅,
自全臺各地帶著機具來花蓮小住,
非專業的也報名當搬運廢料的小工,
共同幫鄉親復原一個安全的家。

○四○三花蓮強震,受災範圍廣、修繕戶數多、一時之間缺工;泥作、鐵工、油漆、水電、木工等專業師傅,自全臺各地帶著機具來花蓮小住,非專業的也報名當搬運廢料的小工,共同幫鄉親復原一個安全的家。

「昨夜全花蓮人應該都沒辦法睡覺……」花蓮縣吉安鄉勝安村葉女士,看到慈濟志工依約來家中修繕,深受感動,相信大家一定也是一夜無法成眠,她誠懇地向志工致意。

四月三日芮氏規模七點二強震後一個月,餘震已超過一千三百次,其中四月二十二日傍晚起更是頻密,翌日凌晨甚至六分鐘內連續出現兩次芮氏規模六以上的強震,花蓮縣府宣布四月二十三日停班停課。

正是因為如此強烈的震撼,來自外地的慈濟志工更能同理受災戶亟待恢復家園的心情;在考量安全無虞後,帶著昨日勘查後採購的材料與工具,從葉女士家三樓磁磚地板先行施工。由於無法購得一模一樣的磁磚,志工們設法將只是隆起而未破損的地磚完好如初地取出,再重新砌回原處;如此細工,更為辛苦耗時,卻得以保持美觀,讓屋主安心。

三樓地板完成,志工翌日又繼續修繕浴室牆面磁磚脫落破損,及地磚隆起的四樓房間。完工後,志工突然發現屋外陽臺地磚也有一大片受損,屋主頓覺詫異:「啊,我們都不知道呢。」當天雨勢不小,志工不願停工,取來帆布搭起臨時雨遮,以水泥抹平地面。

兩天來,三、四樓間的鑽地、敲打與打磨聲中,夾雜著灰濛濛的泥沙塵還有腳步雜沓聲,終於「塵埃落定」,此刻一樓客廳中,多了笑聲與談話聲,花蓮慈濟志工曾金財與吳玉鶴夫妻還特地帶來飲料關懷。

葉女士說,震災後這兩週,她一直在想:找不到工人,該怎麼修繕?直到那一天一大群慈濟志工到來,「十幾位把我們家客廳都站滿了耶……」而今有感動也有感恩,雙手拿起志工送的竹筒撲滿跟先生說:「我們也要投入愛心。」

專業人士挺身而出

○四○三強震造成花蓮多棟大樓成為紅、黃單的危樓,還有數百間因為牆壁龜裂、磁磚剝落、圍牆倒塌等毀損,成為白單的輕災戶。一時之間,當地工班與眾多待修房屋不成比例。

慈濟基金會在完成應急金發放、傷者慰訪等急難關懷後,由花蓮縣府協調認養吉安鄉、新城鄉及秀林鄉輕災戶修繕,四月十九日起到五月二十二日累積提報三百二十一戶,實際勘查後,依據屋主決定自理或同意修繕,共完成一百六十八戶。緊接著,續與縣府商議紅黃單戶中長期安置規畫。

高雄、宜蘭、北部、桃竹、中區與建築業相關的慈濟志工集結,帶上工具也帶來「愛」湧入花蓮;成員包括泥作、鐵工、電工等專業人士,非專業志工承擔行政工作或現場小工。協助對象不依經濟狀況而定,但以獨居長者和貧病弱勢為優先,從中也了解是否有需要慈濟進一步援助。

修繕團隊由花蓮志工及各鄉村長陪同,進行初步家訪;在屋主引路下,志工進入室內核對提報資料,現場討論修繕項目,計算磁磚、水泥、矽膠等備料,約妥時間施工。陪同家訪的吉安鄉勝安村村幹事溫文彬表示,白單住宅大多是小損壞,很多師傅比較不願花工時來修繕,所以特別感恩慈濟適時伸出援手。

吉安鄉北昌村李女士說,地震後,住家一樓車庫圍牆出現一道裂縫,屋內樓梯牆壁及磨石子階梯面也有裂痕,便提報援助;四月二十四日上午,慈濟志工前來初勘,逐一檢視,又發現圍牆另一處也有裂縫,還有車庫地面磁磚及前方柱子幾片二丁掛磁磚也損壞脫落,經過李女士同意後,備料動工。

李女士對志工的用心感動不已,更銘記於心的是在這種缺工時刻,志工仍然願意為了這等小損壞啟動工程,而且是早上勘查,下午就進場處理。「花蓮是重災區,很多地方需要修繕,也根本請不到水電師傅……很感恩慈濟,速度真快。」

志工來到門口撥打電話通知屋主,修繕團隊已經抵達準備施工(圖2攝影/蔡麗莉);受損民宅牆面龜裂,部分裂痕甚至伸手可入。(圖3攝影/陳亞屏,圖1攝影/黃雪芳)

住宅安全才能安心

陪同志工走訪受災戶的吉安鄉勝安村村長陳羿華說,慈濟修繕前的勘查和關懷,是一股很大的助力,讓受災戶直接感受到溫暖,尤其現階段受災區域很廣、戶數很多,雇工施作相對很困難。

臺北志工蔡明鴻也觀察到,實際勘查發現大多數住宅損害情形不太嚴重,但互動過程中,卻能感受到住戶的不安,「就是藉由修繕,來安定鄉親的心。」

四月二十四日下午,高雄與北區共十位志工來到吉安鄉,為李阿嬤的家修繕。四十年的老屋,震後牆柱有裂縫,門框也有變形疑慮;一進門,志工林淑娥親切問候:「阿嬤,他們是從臺北來的。」阿嬤擔心地說:「臺北來的路不通,很危險。」志工解釋,有確認安全才過來的,也告訴她:「我們看到房子這樣也很心煩,修一修就好了!」阿嬤還是擔心地叮嚀著:「安全很重要!」

志工林世傑擁有一身土木泥作專業,強震發生後立刻聯絡慈誠隊工務組,「如果有需要,一定放下工作去幫忙。」來到花蓮這兩天,餘震不斷,大家提心吊膽,他更對鄉親生起一股不忍之心。

「我們做事情一定要做詳細,不能只處理表面。」林世傑以經驗判斷,若牆柱裏面鋼筋腐蝕,會把水泥爆裂出來,所以必須把牆面敲開確認,「昨天我們來勘查,阿嬤說很不好意思,這一點點工作還要麻煩我們;結果這麼小的裂痕,我們挖成這麼大洞。」他半開玩笑說著,引起全場一陣笑聲,他緊接著補充:「我們工作要做信用的。」

志工將牆面敲開,將包覆在裏面的鋼筋除鏽,這樣可以撐比較久。林世傑表示,「上人說,我們要當作自己的家來做。」

當志工忙著修繕,阿嬤消失一段時間,原來是到後面廚房準備自己栽種的木瓜還有柳丁,請大家食用;趁著水泥砂原料還未送達前,大家圍坐在客廳,跟阿嬤聊天。

當天是林世傑五十七歲生日,阿嬤也對他說:「祝福你!」林世傑感恩阿嬤:「祝您健康,呷百二。」當牆柱抹上攪拌好的水泥,平整無傷,工程也告一段落,車子慢慢駛離阿嬤在山邊的家,雖然仍下著雨,想起阿嬤的那盤木瓜,大家心裏還是甜甜的……

志工執起電鑽將牆面出現裂痕的磁磚敲下,以確認受損深度;待裂縫補土完成,再貼上新磁磚。(攝影/葉晉宏)

自我推薦擔任小工

修繕團隊中不乏有老闆、家庭主婦及上班族,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群從九二一震後投入鋪連鎖磚、搭建組合屋的資深志工,他們沒有功成身退,而是繼續為臺灣有需要的人付出一己之力。

來自彰化的修繕隊伍,載著工具從南迴公路前往花蓮,九個小時的路程,大家輪流開車。九二一震災後,他們一路經歷莫拉克水患重建、○九一八池上震災玉里屋損修繕,其中有四位專業師傅,陳春來是唯一的小工;個子小的他,眼明手快地配合師傅需求,遞磁磚及水泥,樣樣及時到位。轉個身他又去洗攪拌機、裝廢棄物;小工的工作繁雜,但他有方法,所到之處總是井然有序。

來自臺中、七十五歲的陳瑩成,為一位獨居的女士修整龜裂嚴重的廚房磁磚,駝著背、制服溼透,仍是不畏辛苦,「只要屋主安心,就是我們的功夫到位。」擁有五十年泥作經驗,他認為自己還在學習,因為每戶受損程度不一,所以要認真、用心做才是最重要。

黃尚美特地請假來做小工,用海綿沾清水,在浴室裏將貼好的磁磚擦拭乾淨;她看見陳瑩成這位老師傅,把自己關在浴室裏打石、敲磚、抹土,就怕弄髒屋主的環境,令她感動不已!

黃尚美也聽到屋主趙太太說,「好在地震不是發生在清明連假,否則全世界的人都要來救花蓮。」這實在是不幸中的大幸,所以黃尚美認為能做就是福氣,自我推薦她很能做,也會很認真地做,需要小工時,請不要忘了她。

「做好事,都要來。做得很歡喜!」宜蘭「敬老團」志工們買敬老票來花蓮,在災戶中忙進忙出,先用電鑽鑿開倒塌圍牆的空心磚,再接力搬出碎石塊;屋主謝小姐看到「敬老團」的付出,除了感動也投入其中,「我不敢說累!」

「年紀大了,有錢的工作沒有辦法做;花蓮修繕需要我,我就來了。」新北市三重區的曾秋涼七十八歲,從事泥作工作長達六十年,他步履穩健,臉不紅氣不喘地扛著面積比自己體型大的木板;黃清淓從事木工,一年多前參與○九一八池上震災修繕時,看到住戶感動的神情讓他難忘,即使泥作不是自己的專業,這次無論如何也要來幫忙。

敲去隆起的地磚,志工逐一鋪上嶄新地磚。(攝影/趙子雄)

志工打掉破損牆面,在紅色磚牆鋪鐵絲網固定,再糊水泥、補白漆。(攝影/陳何嬌)

圍牆倒塌成碎石,狹窄的巷弄裏獨輪推車難以進出,志工接力清運。(攝影/黃雪芳)

地主隊也是大家靠山

地震發生後,花蓮志工忙於急難時期的關懷行動及發放作業,緊接著進入復原重建階段,花蓮合心團隊志工謝富裕哽咽地向來自各地的慈濟人說:「很感恩大家從那麼遠的地方趕過來,讓我們有一個靠山,心裏實在很安慰……」謝富裕表示,合心團隊每天排班駐守靜思堂,為出門在外做工的法親家人們準備點心,在地組隊則陪同修繕團隊進行訪視及修繕;四月二十四日起,靜思精舍師父們更主動承擔修繕志工的午餐。

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災防組組長劉秋伶有感而發地說:「這段時間餘震不斷,很多人不敢到花蓮……」每天統計修繕、待修、已修繕、自理及尚未聯絡戶數,還要聯絡、接待、排班,從中她看到這五百位志工背起行囊,開著滿載裝備的行動建材車趕到花蓮,結合社區組隊志工家訪會勘,克服缺工、缺料問題,快速修復家園。

志工中很多都是白髮蒼蒼的長者,他們笑稱自己正年輕。鄉親面對倒塌滿地的圍牆磚塊手軟腳軟,他們卻扛著十八公斤重的電錘,一次又一次剷平,來來回回用單輪推車,一趟又一趟將土石推到大門外。

花蓮組隊大動員,白鞋踏遍街頭巷尾,一聲輕柔招呼、一個溫暖擁抱,化解鄉親多日來緊繃惶恐不安的心。坐鎮於靜思堂修繕服務中心的行政同仁也是幸福滿滿,幾乎每天下班回家已超過十二點;也有更多同仁紛紛加入,隨分隨力登記時段來當行政生活志工,更有花蓮慈濟醫院醫師把握門診午休時間,來支援資料謄打。

強震讓人們見證大自然的威力,也同時看見人間處處有溫情,善與愛交會,在花蓮巷弄間流轉。(資料提供/李志成、蔡翠容、蕭惠玲、吳玉對、莊玉美、蔡麗莉、李美慧、洪素養、吳亞馨、黃若嘉、劉秋伶、吳進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