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出遊記

問:

國中生適合在沒有大人的陪同下結群出遊嗎?

答:這個提問讓我光陰倒流到國中時期的自己。

假日邀幾個要好的男同學、女同學一起去「焢土窯」,主食是田裏農人不要的甘藷、花生等作物,或是中秋節跟幾位同學到鎮上放沖天炮,滿天煙火好不繽紛;這些快樂的出遊點滴,到現在還深刻腦海。

當時每個同學的父母都很安心地讓孩子出去玩,因為他們知道孩子跟誰出門、出遊的地點及遊玩的內容。

每個世代都有需要面對的課題,但一起出遊的同學有哪些人?地點在哪裏?則是不變的題目。

確認同行夥伴

父母或照顧者對於國中生結伴出遊,應該都會擔心:和哪些同學出遊?地點安全嗎?交通如何安排?這些都可以在出遊前確認,確認完後,父母或照顧者就要放心、放手。

好朋友L的兒子,目前是科技工程師兼廟宇修復師,這源於孩子國中時期,寺廟的維修師傅有意傳授功夫給年輕人,邀了村子的國中生一起去參訪並解說。過了一段時間,這批國中生自行邀約、遠征全臺各寺廟,結識了各地有名的寺廟維修師傅,之後開始參與簡單的寺廟維修工作;L的兒子目前已是有證照的廟宇修復師。

L說:「當初只是希望孩子除了讀書以外,能到外面走走,抒發鬱悶的國中生活,沒想到孩子因此有了斜槓人生。」

學會注意安全

臺灣教育目前有一個現象,許多父母或照顧者為了讓孩子多睡一會兒,或是擔心上下學交通安全,不讓孩子騎腳踏車或單獨走路上學,國小六年、中學六年親自接送。到小孩年滿十八歲上大學,就買機車讓孩子代步,忽略了沒騎過腳踏車的孩子會不會發生交通事故。

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話:「光有知識而沒有經驗,就相當於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他懂得很多,卻沒有真正實踐過,就像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嘴上誇誇其談,卻沒有真實本領,最後在長平之戰中讓四十萬趙軍被坑殺了。」

我認為父母或照顧者可以逐步放手,讓孩子從小學開始走路上學,中學嘗試騎腳踏車或搭公車上學,在日常中累積生活技能,這樣孩子結伴出遊時,對自己的安全會更加注意。

鼓勵探索未知

父母或照顧者如果想要確認結伴出遊的對象及地點,可以請孩子到了目的地後用手機打開視訊,讓每一位同遊者到鏡頭前打招呼:或是請孩子用視訊掃一下出遊的地標,這樣就可以避免社會事件的發生。

年輕孩子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所以當他們提出結伴出遊時,請不要反對,以免孩子失去挑戰嘗試新事物的好奇心。

我認為與其為孩子尋找一個反覆練習而得到成績的環境和機會,不如讓孩子像L先生的孩子一樣,發掘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而好好培養它成為專屬的能力,且願意從經驗中學習並擁有健康的成長型思維,未來的路勢必更為寬廣。這些,可以從結伴出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