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協同慈濟志工組成安心關懷小組,每天固定兩次到每個隔屏傾聽鄉親訴說心情。(攝影/李玉蓮)
此次震災後收容人數最多的地方在中華國小,
但這裏不只是避難中心,也是身心療癒站,
從驚慌失措過渡到重新起步,沉默不語的奶奶終於說話了,
蜷縮的孩子也露出笑容……
此次震災後收容人數最多的地方在中華國小,但這裏不只是避難中心,也是身心療癒站,從驚慌失措過渡到重新起步,沉默不語的奶奶終於說話了,蜷縮的孩子也露出笑容……
夜幕低垂,夜露深重,留守中華國小體育館的花蓮市公所工作人員,將燈光調暗,讓一間間隔屏中的受災民眾安心好眠─距離那場搖撼全臺的芮氏規模七點二強震已經十餘個小時,是眾人此生難忘且跌宕的一天。
四月三日七點五十八分,強震發生;花蓮縣政府根據災情回報,開設收容所,提供避難安頓。八點二十分,慈濟花蓮本會成立「災害應變中心」;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綜合企畫室專員黃玉琪依據二○一八年二月六日花蓮地震救災經驗判斷,這次第一時間傳出來的樓房倒塌災情在花蓮市,中華國小是離災戶最近的地方,就往那裏趕去,路上即陸續接到慈濟與花蓮市公所人員訊息,確定在中華國小體育館展開安置作業。
八十五歲的彭勳君和同是慈濟志工的太太林惠美就住在附近,接獲訊息立即趕到,協助物資調度;中午十一點五十五分,靜思精舍提供的素食便當送抵,讓陸續到來的民眾用餐。
第一批福慧床與福慧隔屏在十二點二十一分送達,十六分鐘內鋪設完成,花蓮市公所即刻為民眾分配床位。進駐收容中心的慈濟志工楊旻真,見證鄉親的驚慌失措,他們大多沒帶現金、慢性病必備藥、健保卡、身分證件……但很快地,市公所及慈善團體提供服務,例如住宿登記、生活物資,甚至布置起孩童遊戲區;戶政單位派員進行身分證補辦手續、健保局補辦健保卡,並調出用藥檔案,方便鄉親到藥局取藥等等。花蓮縣衛生局結合花蓮縣心理師協會進駐,加上慈濟志工,逐一到隔屏小窩問候。
震後樓塌的那一刻,鄉親的生活日常與習慣瞬間被震得亂了套。一位九十歲老奶奶不願說話和進食,志工張阿密及林惠美適時陪伴在側;隔天,她的子女把握大樓開放拿取物件的短短半小時,快速拿回奶奶的假牙,她才開始吃東西,並且對志工說:「您們真好,在這裏幫助我們!」
單親媽媽帶著兩個小孩,飽受驚嚇、身軀僵硬地坐在小窩中;楊旻真幫忙把孩子帶去「世界展望會」遊戲治療區,在社工帶領下,孩子總算露出笑容。
晚間,一位坐著輪椅的女士請求幫忙:「我想沐浴、洗頭!」志工二話不說,陪伴她到戶外淋浴間幫忙盥洗,回來後再吹乾頭髮。頓時這一隅散發出清郁芳香,一掃陰霾。
「我們齊心,用心、用力『接住』─每一個來到這裏的鄉親身心需要,無論大人或小孩,這是所有團體共同的心念。」楊旻真說。
住在中華國小附近的林惠美(圖2)每天固定前來服務;自印尼來臺任教的張先生夫婦(圖1)表示,從不知所措到心安,很感恩在這裏有溫暖的依靠。(攝影/徐政裕)
傳遞不打擾的關心
避難收容中心由花蓮市公所擔任總協調,避免資源、人力、服務區塊的重疊或不足;並於戶外統一設置帳棚,供慈善團體運用。慈濟唯一需自行架設的,是環保資源回收小站,落實分類。
慈濟志工沈思彤擔任人力協調,叮嚀服務重點:慈濟扮演好本分事─除了「慈善關懷」之外,更要做好「補位」,例如環境清掃。志工採三班制輪值,從早上七點到晚間八點,也跟進駐的慈善團體結好緣,相互學習和交流。
中華國小是花蓮縣境內收容人數最多的地方,進駐單位也不少,由於人員流動頻繁,環境衛生相對重要;慈濟志工每天進行兩次清理消毒作業,打掃範圍以不打擾居民為原則,在福慧隔屏以外及其他公共空間,掃地、以消毒水消毒、最後將地拖乾,避免鄉親滑倒。
每天上午七點,慈濟的早餐送達,熱粥、豆漿、茶水、乾糧,供自由選取;四月五日氣溫驟降,收容中心的氣壓顯得幾分蒼茫,志工中午送來一鍋熱騰騰的湯品,湯鍋一開,熱氣及香氣瞬間飄散,非常療癒!
災後翌日,慈濟展開屋損住戶「應急金」發放,被安置在中華國小的帥伯伯,透過天王星大樓房東得知這個訊息;慈濟志工考量年已八十歲的帥伯伯右腳受傷,專程帶著應急金前來致贈。
家住統帥大樓的葉奶奶,接到教友告知已領得應急金,教友也幫她代為詢問。經過沈思彤登錄及辦理,親手將應急金送到葉奶奶手裏,她原本僵硬的臉部線條也有了些許波動。
葉奶奶看似冷漠,沈思彤從她走進中華國小的那一刻就開始關注,「奶奶在心理關懷名冊中勾選了『不被打擾』!」應急金發放隔天,沈思彤來到她的隔屏小窩談天。
「放著爛吧!」葉奶奶終於說出震後的心情。
沈思彤說,奶奶有不為人知的家庭故事,獨居在花蓮,租屋十二年;熟悉的避風港沒了,她心情沮喪到想放棄一切。「奶奶告訴我:『我這些想法,你是第一個沒有罵我的人!因為其他的人都罵我─太負面了!』」沈思彤參加過慈濟的關懷士完整訓練,在這場賑災陪伴中,更能貼近對方心音。
「以前總覺得在關懷個案時,要多了解信息,所以會問很多問題。我上了『關懷士』的課程後,更懂得『傾聽』的重要性,聽懂個案在語言或非語言中,所要傳達的信息。」沈思彤將自己的學習,做了前後對照。
沈思彤也觀察與體會「心理師」與「關懷志工」的組合,在陪伴與訪談中既是合作,也具有微妙默契的分工。「心理師的敏銳度非常高,從鄉親的眼神或肢體語言,就能懂得心理層面。而『關懷士』志工是從生活層面關懷鄉親,而慈濟制服也會給人安定的力量,我們相輔相成。」
熱騰騰的早餐送達中華國小,志工招呼鄉親選取。(攝影/徐政裕)
志工的放下與提起
中華國小學生恢復上課前,收容中心四月七日撤場,花蓮縣政府提供天鼎宮等幾處中繼站讓鄉親安身,也有人依親。
帥伯伯口音非常重,在中華國小與他為鄰的鄭伯伯,這幾天充當翻譯,也培養出「革命情感」,告訴志工:「我們商量好了,到天鼎宮要住在一起!」「我開始要找尋租屋了!」原本讓大家擔心的葉奶奶,也告訴沈思彤這個好消息。
在天鼎宮,鄭伯伯如願與帥伯伯同一寢室,「我把慈濟送我的毛毯帶過來了!」不久前車禍受傷的鄭伯伯,又指著手中的助行器說,「我離開天鼎宮時會還給慈濟。」黃玉琪貼心說:「先留著用,如果腳傷好了,也可以再轉給需要的人。」鄭伯伯說:「這幾天看到慈濟人忙於各種需求,每一個人好像都能補各種角色,發揮最大功能!」
「身為花蓮人,無論是受災戶還是慈濟人,都一樣受到驚嚇,我們相互依靠!」沈思彤說,志工先「放下」家裏的震後整理,「提起」安置受災戶的任務,這分使命感動了彼此,更再一次從災難關懷中體會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