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至十五日 人氣、天氣、地氣

4.14~15《農三月‧初六至初七》

【靜思小語】做好環保,最徹底的方法就是淨化人心;小事不輕忽,細微心念也不能偏差。

鞏固建築與理念

北區修繕團隊自四月三日強震後不久,即返回精舍協助整理與修繕,四月十四日談話中,上人感恩大家對精舍的關心,協助常住仔細檢查精舍建築,並整理內外環境。精舍建築有較為老舊的部分,若已有損壞之處,或許修繕補強也難以再承受強震或強颱,要經專業人士評估後,共同討論決定是否拆除重建。

上人談到自己本來就很擔心氣候變遷,未來的劇烈氣候可能愈來愈多、災難愈嚴重。這次地震後,雖然精舍建築外觀看起來還很穩固,骨架還很好,但是建築物愈老舊愈難以抗災;靜思精舍是法脈宗門精神的起源地,為了靜思道場的未來與法脈宗門的傳續,要在此時,將有形的建築、無形的精神理念都建設鞏固。

「很感恩常住很願意承擔,慈誠菩薩們也很關心,讓我很放心、很安心;在法脈的起源地,常住師父們合心,還有慈濟人的護法,慈誠、委員在這幾十年來,都是同一念心,需要你們栽培後進,不斷傳承,讓慈濟志業永存於世。」

「因為氣候變遷,未來四大不調的災難無法避免;地球空間和資源有限,但人口不斷增加,尤其是科技愈來愈發達,人們對於環境的破壞性愈來愈高,所以會愈擔心將來,不斷呼籲大家要戒慎虔誠,要不斷淨化人心。人氣會影響天氣、地氣,人氣若調順,天氣、地氣就會比較安穩;若人氣不調,不懂得珍惜資源,恣意浪費物資,會讓地球環境與氣候更加惡化。」

上人說,每個人不經意的小動作,例如隨意丟棄垃圾,長久累積起來,就是很大的環境負擔。所以小事不能輕忽,一個細微的心念也不能偏差;要做好環保,最徹底的方法就是淨化人心,所以靜思道場一定要栽培有志一同的人才,也要有適合且安穩的空間。精舍是慈濟人的家,請大家持續關心與照顧。

慈濟「因合而群」

四月十五日,文史處主管同仁報告歷史溯源,包括慈濟護專成立、宗門足跡出版進度以及慈濟國際論述進度等。上人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己只是最初的開道者,慈濟的菩薩大道能夠鋪展到國際間,是靠全球慈濟人身體力行,真誠付出。「慈濟對人間的貢獻,是『群』的因緣,人群會合,且合而為一,這股力量很難得,而慈濟在將近一甲子的時間就是『因合而群』,群體合和互協,一路走到今天。」

上人談到自己的個性是喜靜不喜動,然而「為佛教,為眾生」創立慈濟以後,要走入人群面對大眾,凝聚大眾的心力做慈濟事;很感恩慈濟人與自己有深緣,自己有願,而慈濟人「行願」,才能在這將近六十年來,為人間做這麼多事。

「盤點此生,我很感恩、很歡喜,覺得很值得,人生有價值。所以我很感恩大家整理慈濟歷史,否則慈濟人事情做了就過去了,時間過得愈久,很有價值的事情沒有人說,就被遺忘了。也許大家會知道有慈濟醫院、有慈濟學校、有大愛臺,但是這些有形的機構與建築,也會在時間長流裏慢慢埋沒,所以需要留史;且慈濟真正是人間的一門教育,不論是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都是人間一大事因緣,應該要在人間永續發揮良能。」上人敦促團隊用心編輯,而且要有系統化的彙整出版,成為流傳千古的慈濟大藏經。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