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 擺渡的功夫

4.25《農三月‧十七》

【靜思小語】從偏邪之氣擺渡到正氣那一邊,心念要正、船舵要穩。

擺正態度,發揮正氣

慈濟大學講座教授林昭庚、《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總編輯陳一姍、資深副總編輯林倖妃、影視中心總監李洛梅、影視中心攝影召集人林有成等人到精舍拜會上人。

林倖妃資深副總編輯請教,這幾十年來臺灣社會的變動,上人最有感受的是哪些事情?上人說,自己出家後,就離開紛擾的世俗社會;雖然為了慈濟總是要走入社會做事,但是自己的心念很正,有一股正氣,走入人間是因為佛法的教育,要廣度眾生。度就是擺渡的意思,一邊是正氣,另一邊是邪氣,要從紛擾的偏邪之氣擺渡到正氣的那一邊,就要訓練好自己如何開船、掌舵。

「要先知道理,才能穩住船舵,順著氣流、風浪擺渡過去。但是我還沒有這個擺渡的功夫,只能先注意自己,還顧不得別人,擺正自己的態度,調整好自己的方向。其實人人把自己顧好,就是大家都好了。」

林昭庚教授說,邪不勝正,上人對大家說法,就是要大家培養正氣,正氣足,福氣到。花蓮經過這次大災,災害傷亡能降到這麼低,就是大家的福氣、正氣。

林女士再問,人生如在波浪上一直擺盪,本來就生活在變動中,但是平常不知不覺,一旦遭遇突如其來的意外或生病,甚至是戰亂,到底要如何去面對這樣的無常?上人說,天天都有變動,要以平常心面對。

林女士認為在複雜的社會中很難做到「信己無私,信人有愛」,上人說:「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我自己做到;聽到的人覺得這是好道理,就試著去做到,做到以後就能認同我說的話,用自己的例子再去教別人做到。」

林女士想要了解慈濟從花蓮遍及全臺灣、走向國際,到底有什麼樣的力量去推動?上人認為這是很自然的發展,而非有什麼力量在推動;若要說有力量,力量就來自你、來自他,來自每一個願意投入與付出的人。

林女士認為力量來自人人的悲心,慈濟會啟發人的悲心。上人說,慈濟確實不斷啟發人人的悲心,但是悲心啟發了,做與不做都在於各人。人人本來就有善良的心,只是沒有凝聚起來;而慈濟不斷呼喚大家來做好事,認同的人就參與,參與的人愈多,呼喚的聲音就愈大,受到帶動的人就愈多。「大家共同向人間發出好的聲音,也是為大眾做教育,為人間注入生機;教育得好,人間的生態就會好。」林女士表示慈濟最厲害的不只是能號召人來參與,而且大家來了就永遠留在慈濟,否則善心易發卻難恆持。

林女士再提問,臺灣社會高齡化,各宗教團體也面臨相同的狀況,上人如何看待慈濟未來的發展?上人說,這不能只看慈濟未來的發展,要看世間將來如何發展。無論社會是否少子化、高齡化,現在的中壯年人,將來也是老年人,都要面臨傳承的問題;若擔心未來,現在就要揚善,重拾倫理道德觀念,這需要媒體發揮傳播力量教育大眾。

「遠親不如近鄰,慈濟人就近照顧社區,很多慈濟人也上了年紀,可以說是老人照顧老人;老人對社會也很有貢獻,慈濟的老人很有用,且人與人之間彼此教育,用愛心、耐心引導年輕一輩,所以教育很重要。」

影視中心總監李洛梅看到上人前面有平板,感佩上人也在學新科技。上人表示自己只是使用者,這些尖端科技產品,是經過許多人的心血發明與製作而成;就像今天大家來到精舍,談起慈濟志業的發展,這是五十多年的時間走過來,才能累積這麼多好事,而這些好事都是許多人用心去做的,自己才能有話可說。

凝聚福氣,淡化濁氣

各地慈濟醫院院長與主管返回精舍參與醫療志策會,上人談到花蓮是慈濟的發祥地,也因為慈濟在花蓮、深耕志業在花蓮,建築典雅、環境開闊,讓花蓮有一股優美的生命力。「慈濟深耕在花蓮,四大志業也是從花蓮開始,所以這一次地震後,感覺責任重大,要好好安頓無家可歸、依親靠友的地震受災戶。慈濟的力量來自全球,所以要呼籲國際間的愛心人,共同為花蓮付出,讓我們在花蓮建造出美好的環境。」

上人慨嘆世間無常,災難偏多,唯有呼籲人人多造福,凝聚福氣,淡化眾生共業的惡濁之氣。「最近這幾年,國際間一直很不平靜,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遲遲無法平息,災難一波接一波,像是海浪一樣。臺灣大致上還算平安,這是我們的福氣;地震過後,大家要合和互協,為受災戶重建家園,也重建臺灣的福,要讓福的基礎鞏固起來,所以要呼籲人人起善念,行善造福,凝聚福氣。」

「感恩慈濟人共同一心,造福人間,而且是無所求的愛的付出,什麼時候需要我們的力量,我們義不容辭,站起身來,踏出腳步,一步步穩定前進,且人人步伐合齊,步步走在正道上。請大家再接再厲,再造健康的臺灣。」上人教導大家,強震的驚嚇過後,先安下心來,重新調整好腳步,人人合齊向前邁步,走得更穩、做得更好。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