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班廚餘120公克

座落於住宅區裏的無包裝商店,除了倡導顧客自備容器、提袋購物,也分享「用多少就買多少」的理念。

臺南慈濟小學全校每天營養午餐廚餘,
從三年前每天三十五公斤下降到如今三公斤,
平均每班僅一百二十公克;這六百多位小學生是如何辦到的?

臺南慈濟小學全校每天營養午餐廚餘,從三年前每天三十五公斤下降到如今三公斤,平均每班僅一百二十公克;這六百多位小學生是如何辦到的?

「粒米杯湯盤中蔬,得來不易歷艱辛,細嚼慢品用心嚐,感謝天下眾生恩。」每到中午用餐時間,臺南慈濟中學國小部便傳出唱誦〈感恩歌〉的童聲。惜福惜食的觀念,在日復一日之間潛移默化,不少班級甚至達到零廚餘「光盤」的狀態。
臺南慈中國小部學務主任顏秀雯,說明了二○二一年推動「光盤行動」的緣起,之所以把廚餘列為改善標的,是因為學生們到中央廚房觀察時真切感受到,一頓午餐下來,國小部六百多位學生產生的廚餘量不容小覷。
當時的廚餘量有多少?顏秀雯保留了詳細的紀錄─國小部一天產生的廚餘量是三十五公斤;雖然和其他師生人數相近的學校相較並不算多,「但一學期有一百天的上課日,換算下來就是三千五百公斤,三點五公噸的廚餘。」
這讓顏秀雯感到震驚:「先不講這些食物背後生產、運送產生的碳足跡,糧食生產需要投入金錢,還有農民辛苦耕種;再來是世界上飢餓的人口太多了,我們竟然把食物浪費掉!於是著手推動大家要把食物吃光光。」

依據不同學齡需求、出席人數的策略調配下,營養午餐的廚餘量減少(圖1),更促進學生每天的飲食均衡(圖2)。

喜歡搭配不喜歡

根據環境部統計臺灣近十年家戶廚餘回收量,每人每年平均丟棄的廚餘有二十四公斤之多。全臺五十多萬噸廚餘再加上產銷過程的耗損、賣不完丟棄的剩食,則每年食物浪費總量達百萬公噸以上!

顏秀雯談到,三年前帶領學生參加環境部跟美國環保署共同發起的「臺美生態學校」計畫,最主要的精神是希望學生自主解決各式環境問題,其中一項就是「永續食物」。「我們去學校中央廚房訪問營養師怎麼設計午餐、觀察廚餘處理的狀況,才發現,哇!廚餘還真不少。」

參與臺美生態學校計畫食物永續組的同學上網收集資料,集思廣益討論,最後決定以「光盤」為行動代號,在校內宣導廚餘減量,呼籲師生不要浪費糧食,不要剩太多倒掉;同學們還特別設計「光盤大使」獎狀,鼓勵落實零廚餘成效優良的班級。

第一批推動「光盤行動」的小學生成員,現就讀國中部二年級的魏靖軒表示,因為小學生可能不熟悉秤重和記錄,這個行動需要師生一起來,由師長從旁協助。

除了小學部師生動起來,中央廚房包商團隊也鼎力相助,把這項小學生發起的行動當成正事看待,不僅幫忙各班秤重測量,還應每班每天人數變化調整菜量。

好比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因故不能到校,用午餐人數減少,班導師就會通知中央廚房減少班上的飯菜量;同學們也會相互提醒,打的飯菜要吃完,如果餐桶有剩,那就你分一口、我分一口把它用完,不留廚餘才能為班上爭取榮譽。

除此之外,有經驗的營養師也很注意,哪些菜色是較不受學生歡迎的,開菜單時就多些巧思。營養師葉佳紋分享了一些料理小技巧:「像苦瓜,就不會做成主菜出給孩子吃,青椒只會當配菜而已,我們還是要以孩子願意吃的方式做,比如有些喜歡和不喜歡的放在同一道菜,讓他們為了某些好吃的食物而吃掉整道菜。」

用數據管控廚餘

在師、生、供膳方協力配合下,廚餘減量的成果逐漸顯現。光盤行動自二○二一年九月上學期初開始推動,到了十二月,全校的廚餘總量就跌破一噸,只有九百多公斤;以一個學期一百天概估,等於全校每天的廚餘產量只有九公斤!相較於先前每天三十五公斤的量,改善成效十分明顯。

在當學年度下學期,也就是二○二二年元月到六月間,更創下了一個學期三百公斤、每日廚餘量僅三公斤的好成績。等於國小部二十五個班級中,每班每天只產生約一百二十公克廚餘。

這一路走來也有波折起伏,就在全校廚餘量已經明顯下降到一天二十公斤時,有一天用餐完畢,師生們照例秤量廚餘總重,赫然發現數字跳回三十五公斤。驚訝之餘,大家開始抽絲剝繭找答案。

「結果發現那一餐我們吃烏龍麵,烏龍麵和豆腐很有口感,也比較大塊。」顏秀雯記得,那天廚餘剩最多的是一、二年級班級,低年級學生正處於乳齒換牙階段,不論是咬合力還是咀嚼力都比較弱,相對粗硬的食材吃得慢、吃得少,廚餘自然增加。中央廚房團隊記取「烏龍事件」經驗,安排菜單時,避免類似情況再度發生。

「食安的部分,我很感恩中央廚房設立農藥殘留的檢測儀器,做農藥檢測,曾經把某些不合格的菜退回去,全臺很少有人這樣做。」姚智化校長表示,臺南慈中的團膳外包廠商,除了具備蔬食烹飪的專長,也滿足從幼兒園到高中各學齡學生的營養需求,並配合國、高中生晚自習供應晚餐,工作量頗為繁重,但依舊全力配合。

「廚房很用心,很少聽到學生或家長抱怨學校的餐點不好吃或是量不足,這點很難能可貴。」姚智化讚歎道。

午餐過後,五年感恩班同學將餐桶送回,準備廚餘秤重與回收;該班廚餘減量達標,教室門口掛著「光盤大使」獎牌。

見證「我們的愛芹」

第一批推動光盤行動的同學,已從國小部畢業;其中六人直升國中部,由社會科老師林昱汝及陳柏伶指導,持續在國、高中部推動廚餘減量。

「現在推動的是全球孩童創意挑戰DFC(Design For Change),和之前的光盤行動有一點不一樣。」林昱汝表示,國小部的光盤行動,是老師訂出方向帶領同學行動,而DFC更講究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發展策略。

國中以上階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識逐漸增長,團隊於是採取較能吸引注意力的作法;有感於不喜歡吃芹菜的同學為數不少,大夥兒運用手機拍了一支《我們的愛芹》短片。

「為什麼你我之間的『愛芹』,就只有我在付出?」國中部二年級方正豪咬下一截芹菜,對在場所有夥伴抱怨道,沒想到眾人都把手上的芹菜推到他面前,「這裏還有,你還要嗎?沒關係多吃一點!」

「為什麼大家不吃芹菜?」方正豪驚呼一聲,然後坐下來繼續啃芹菜,為宣導短片拉開序幕。在短短四分鐘的影片裏,過去參與光盤行動的成員們,訪問老師、同學、慈濟志工,並介紹芹菜的營養成分與構造。許多師生在全校朝會上看到《我們的愛芹》短片,才知道原來以為是芹菜莖的食用部位,其實是芹菜的葉柄。

「雖然有些人不喜歡,但食物得來不易。」影片中的這行字,也正是第一男主角方正豪的心情寫照:「那個鏡頭NG了蠻多次,我真的有吃完一整株芹菜,吃完我這一輩子的份了!」

方正豪坦言,雖然拍過了宣導片,但依舊沒有改變他不喜歡吃芹菜的口味習慣,可是他體會到重點在於不要浪費食物,「每一個食物都有它的營養價值,要願意嘗試。」方正豪的雙胞胎兄弟方正毅也補充道:「不管有沒有成效,至少我們去做了,試圖改變廚餘量。」

團隊中唯一的女生鄭綺紜則觀察到,國、高中部大部分班級的廚餘量,確實比國小部多很多,因為中學課業較忙,大家比較顧不到這一塊,但有心還是可以做到少廚餘或零廚餘。「像我們班聽了朝會的宣傳,請班導去跟廚房調整菜色,例如飯量少三分之一;改變之後,基本上每天都沒有剩下菜飯了。」鄭綺紜補充。

秤量廚餘是每天午餐後的例行工作,許多班級達到零廚餘的常態,少數班級廚餘量則以公克計。

「碳盤查」兒童版

臺南慈中國小部推動「光盤行動」,用實際秤量的數據,讓師生們知道廚餘問題嚴重的程度,進而通報用餐人數,避免供食過量也做到惜食。

這項作為正面回應了全球糧食問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二○○○到二○二○年間,主要農作物甘蔗、玉米、小麥和水稻的產量增長五成,二○一九年更達到九十三億噸。生產技術的進步,產出遠超過飲食所需的糧食,矛盾的是全世界卻同時有數億人口陷於饑餓和營養不均的危難中。

丟棄食物所浪費的不只是食物,還包括食物在生產、運送和保存過程中所消耗的資源。從光盤計畫初始構想與運作方式來看,可視為現今最熱門「碳盤查」的兒童版,畢竟減少剩食,有助於糧食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減少相關溫室氣體的排放。若以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來對比,符合了第十二項(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這是有意義的善行,也是落實於生活中的學習。

在此過程中,負責推廣的同學們增長知識,強化溝通能力與自信;而所有響應廚餘減量,自發惜食的所有學生們,也充分吸收了師長們精心調配的營養,在成長路上走得更健康。

|延伸閱讀|來看看這些國中生如何宣導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