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農四月‧初五》

【靜思小語】傳聞法受益的心得,結更廣大的眾生緣。
由迷轉悟的心得也是法
花蓮慈濟人分享關懷資深法親、人品典範;從簡報畫面中見及多位資深慈濟人的身影,上人表示,雖然很期待看到老菩薩們,但是年紀大了,他們要出門一趟不容易,希望座中師兄師姊經常代替師父前往關心並且與他們互動,喚醒他們的腦細胞。聽資深慈濟人分享早期如何做慈濟,會更深入認知這條人間的菩薩道該如何走;聆聽他們最初如何發心做慈濟,與自己的發心歷程相互對照,可以鼓舞自己更加努力弘法利生。
上人說,早期自己帶著幾位委員做慈濟,交通不便且缺乏資源,不像現在只要聽聞何處發生災難,或是有貧病人需要幫助,慈濟人很快就能相互通知,一起快速趕抵當地付出。而且現在只要連上網路,就如同把師父帶在身邊,隨時隨地都能聽師父說話,或是透過視訊互動。所以在此時要做慈濟,理應比早期更容易,只要大家發心、有信心,堅定地朝正確的方向走,沒有做不到的事。
上人指出,大家走在菩薩道上,要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在人間弘法利生。要「學」才能「覺」,要學什麼?一條又一條的道理,經過師父分析講解之後,大家聽懂了,就要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有體會,見道之後要證明,這樣做真的有用,這個方法是對的,能度化人;受到度化的人也會將自己聞法受益的心得傳給其他人,度化更多人。
上人說,聞法學習,不是只有聽法師講經,聽慈濟人講自己的人生故事,述說由迷轉悟的心路歷程,以及聞法的體會和運用,都能讓人受到感動與啟發。將這些故事整理好,成為世代流傳的歷史,就能讓後來的人也能受到啟發。所以大家要把握機會多分享,讓腦細胞永遠都在活動,腦海中隨時都能浮現法,可以隨時運用、隨時傳給需要的人,自覺覺他。
「我總是要求自己『分秒不空過』。這一句話說出來,如果對你們有用,我也有收穫,因為我說這樣的話,應機度人間,契合你們的根機,你們有覺悟,讓我知道你們聽懂了,也吸收入心,我就會很欣慰,因為我用了這個方法『覺他』,我又結了一分法緣。」
「要成就一切利益人間的好事,也要有好緣。師父說的話對應你們的根機,你們承接了師父說的法,我們彼此就有法緣;若說要廣度眾生,就是這樣累積法緣。相信你們的心也有這樣的期待:生生世世都走在菩薩道上,與這麼多結了好緣的法親同行,也有許多與我們結好緣的眾生聽我們說法而受到度化。」
上人說,菩薩道是生生世世要走的,當此生結束,如同進入睡眠,醒來以後就在另一個家庭成長,展開另一段人生。看到慈濟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小小孩子得人疼、討人喜歡,就是過去生有結好緣,或許也是去而再來的慈濟人,因為老菩薩都與師父有約,來生還要找到師父、還要做慈濟。
「我們這輩子的緣已經穩固,同行菩薩道,要想想我們是否曾經在這條路上停頓?與我們一起走的人已經走在前面,不斷在這條路上結好緣,而我們自己能不能再繼續向前走?還有沒有因緣可以讓我們成就未來更深的法緣、更廣大的眾生緣?要常常反省,警覺是否懈怠了,鼓勵自己不能停下腳步。即使現在年紀大了,體力衰退,還可以在社區裏,邀約左鄰右舍來道場相聚,聽我們分享。」
「當時間過去,我們會慶幸自己沒有停下腳步,慶幸我們有出來與大家相見,聽到讓自己受用的話,或是我們講的話,讓有心結的人解開心結,也願意伸手讓我們牽引出來。」
上人勉勵上了年紀的弟子們,要接受法親的關心和邀請,不能孤單地把自己關在家裏。「老來還有這麼多人陪伴,要懂得珍惜,還要把握因緣,讓來自各地的法親來到慈濟的發祥地,能將法帶回居住地。所以不能休息,我們還可以啟發人心,讓智慧更開闊,讓法代代相傳,在人間廣結法緣。」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