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外科烘焙坊 愛心打卡熱點

有五十幾年歷史的「紀外科」,有看診、勸素、街友濟貧,也是社區志工聚集的好所在。(攝影/黃筱哲)

蛋糕、月餅、太陽餅、五穀堅果麵包……出爐的香味從臺中北區梅亭街街角的「紀外科」傳出;隱身在三樓的「烘焙坊」,不僅傳功夫、搏感情,還是人間菩薩的孵育地!

臺中有兩間名產,特色是在診所做糕餅和麵包。一間是眼科賣鳳梨酥,成為時下年輕人喜愛打卡購物的景點;另一家是經營五十多年的老診所,就位在臺中市北區梅亭街的街角,橫、豎招牌掛著斗大的「紀外科」,一樓門診,二樓手術室,三樓是「烘焙坊」,以太陽餅和五穀麵包聞名,沒有對外營業,卻是口碑相傳,不時有人探頭詢問:「今天有麵包嗎?」

紀外科是街頭巷尾的好厝邊,提供醫療服務、推動健康蔬食,身為慈濟志工的紀邦杰醫師,在此長期照護街友和慈濟照顧戶;不僅如此,這裏是社區愛心的匯聚點,中區慈濟志工的孕育所,二十餘年來共有六十幾人受證為慈誠及委員。

巷仔內,小兵立大功

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在全臺各地造成災情,上人呼籲「救山救海」,並推動「社區志工」理念,將慈濟人依居住地重新編組,以落實「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目標。紀邦杰醫師的二姊紀淑媛,因此回歸當區。

 紀淑媛回憶第一次參與組隊會議,誰也不認識,「只聽到組長江月霞在臺上再三呼籲,有誰能提供聯誼據點?」連說三次都沒人表態,紀淑媛緩緩地把手半舉著,「我們組長眼睛很尖咧,一下子就看到我。」

紀外科三樓順勢成為招募社區志工的聯誼據點,而聯誼少不了需要準備點心,紀淑媛有天突發奇想,自己動手做鳳梨酥。「當時沒有大型烤箱,於是大家把家中的烤箱都搬過來。那裏一臺、這裏一臺,每個角落都有。但因為耗電量太大,時常跳電!」

為了解決烤箱及跳電的問題,一伙人曾移師到開麵包店的志工張國興家,後來紀醫師的媽媽紀張寶自掏腰包,買了專業用的大烤箱,烘焙坊從此吸引許多社區志工一起來做糕餅。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日,時近中秋節及重陽節,社區將舉辦銀髮族的包水餃比賽,志工考量當天不可能一下子包那麼多成品,事先準備了三千顆水餃,另外還做了鳳梨酥當伴手禮。

不料,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發生大地震,紀淑媛餘悸猶存地說:「我們做好的禮盒擺滿長桌,經過那麼大的搖晃,竟然一盒也沒有落到地上,很不可思議!」雖然活動沒辦成,但是這些水餃及鳳梨酥發揮了很大的功用,因為災後停水停電,志工趕緊將這些食材送出,解燃眉之急。

慈濟傾力援建希望工程,張國興、王天佑、游景用帶領烘焙坊啟動義賣,籌募龐大經費;至今烘焙坊仍扮演著募心募愛的角色,紀淑媛細數:「舉凡海內外賑災、購捐新冠疫苗、援助烏克蘭難民及尼泊爾貧民,烘焙坊都會盡一分心力,把義賣所得全數捐出。」

紀邦杰醫師在一樓看診,提供三樓做為「烘焙坊」,還長期承擔水電費等開銷。(攝影/黃筱哲)

留一手,直送老人家

紀外科除了提供場地,還吸收了水費、電費;烘焙坊所生產的產品,大部分用在活動中結緣或義賣。「我們學習靜思精舍師父,把最好的給別人吃。平常時,做養生健康的五穀堅果麵包,母親節做蛋糕,中秋節做月餅,過年就做太陽餅當伴手禮。」紀淑媛很開心團隊的合和互協,「我們曾一天做出三千個麵包。」

紀淑媛帶人帶心,每次做麵包時,她都會交代「要留一手」。所謂的「留一手」,其實就是多做一、兩百顆麵包,趁著新鮮剛出爐,送到社區裏年長不方便出門的志工家中,同時話家常;一旁的粘芳緣站出來說:「我上次開刀,不想麻煩大家,都沒有說,但好多位師姊去探望了我三次。」

十幾年前,粘芳緣經人介紹來到烘焙坊,一度擔心自己並不會做麵包,現在卻是她最愛的地方。需要轉換兩班公車才能到達,八十幾歲的她卻樂此不疲,「在這裏很開心,沒有壓力,是一個沒有是非的地方,令人輕安自在。」斑白的髮絲梳得整齊,講起話來輕柔的粘芳緣說:「紀師姊人很好、很客氣,沒有分別心,一視同仁,對每個人都照顧得無微不至。」

轉動的攪拌機聲中,時時夾雜著歡笑聲,兩列排開的工作人員,人人戴著頭巾、口罩,雖無法辨識出實際年紀,鬢角髮絲卻透露出端倪。粘芳緣為大家解開年齡之謎,「烘焙坊大多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可說是長者的輕安居,五十幾歲算是這裏最年輕的。」

學功夫,不膨脹過頭

一九六一年出生的賴淼,在烘焙坊算是「少年ㄟ」。每次要做麵包或是糕餅,他會提早一、兩個小時來到紀外科三樓,為第一桶麵團發酵做準備。

他熟稔地將比例配好的粉料倒進攪拌機,再把攪拌好的麵團,抱進鍋盆裏,蓋上溼布,等待發酵;這是他一九七五年就習得的好功夫,也曾開過麵包店。在太太林梨瑜鼓勵下,二○○一年起,他利用假日來當烘焙志工王天佑的左右手;二○一六年,王天佑往生,賴淼承擔起攸關產品成敗的製作過程。

對經營牛肉麵生意的賴淼來說,轉葷為素有困難,食材如何採購、又該如何配料?聽到賴淼的難,紀淑媛幫他引介到「十方素食」學習,掌廚的陳朝清不藏私地傾囊相授,其中一道紅燒麵,裏面有豆瓣、滷包、番茄等等,賴淼恍然大悟:「這跟我做牛肉麵的原理是一樣的嘛,只是把肉拿掉而已啊。」一理通,萬理徹,有著多年料理經驗的他,很快就抓到訣竅。

賴淼到各處品嘗蔬食料理,推敲出原料後回家試做,鑽研出自己獨特的口味;「香椿素燥」頗獲好評,他還開發餛飩餡料,成為店裏的招牌。天然健康好滋味的手藝做出口碑,現在交由第二代經營,他開心地說:「我的餛飩還賣到以『扁食』出名的花蓮呢!」

王天佑無私的付出,以及紀淑媛一家人的投入,感動賴淼堅守在烘焙坊,「還有這些七、八十歲的老菩薩,不喊辛苦、不喊累,一通電話就來了。」賴淼細數從烘焙坊成立迄今仍在崗位上的元老級志工,「黃吉祥師兄、童釧鉦師兄、楊林阿秀師姊,還有林良子師姊……」

才剛說到,元老之一的黃吉祥就穿著護腰慢慢走來,手中還拖著路上拾福而來的回收紙箱。「我就閒閒啊!」馬路邊看到可回收物品不蹲下來撿,他的心會「過不去」。

一九四九年出生的黃吉祥,是九二一前夕包水餃的成員之一;平常在環保站當志工,只要烘焙坊有任務,家住紀外科附近的他就走路過來,一年前骨刺手術,才休養三個月就回到崗位,「我不能站太久,來這裏可以坐著,累就休息,沒壓力。」

紀外科烘焙坊在社區所發揮的功能,黃吉祥看在眼裏。「紀醫師及紀師姊為了要接引志工,三樓給我們用,不管是組隊的會議、聯誼,缺什麼、買什麼,音響、電視……都是紀醫師花錢的。人家那麼用心,我們也要盡一分心力。」

在烘焙坊,黃吉祥體會證嚴上人說的,用耳朵看、用眼睛聽,少說話、多用心。他也學習做麵包的訣竅,不能膨脹過頭,否則經不起考驗,最終還是會「消風」。

今年元月,農曆春節將至,紀外科烘焙坊二十幾位成員卯足勁,兩天內完成兩千多顆麵包及三百多盒太陽餅。(攝影/陳榮豐)

做好事,讓人人歡喜

多一雙手,就多一分助人的力量。工作臺兩旁坐滿了人,大家手不停歇地將秤好的小麵團揉開,倒進一小杯的五穀堅果,捲起、整形,然後排進烤盤,等待再次發酵。

家住高雄的蔡麗仙,只要到臺中幫媳婦帶孩子,就會來烘焙坊幫忙。看到長輩即使轉搭兩趟公車也會到場,或者先做完環保再過來,她很感動,「做麵包時,必須從早上坐到下午,尤其是遇到義賣,工作量更大,他們堅持一整天的體力及耐力,真的是讓我敬重。」大家做得很歡喜,蔡麗仙也受到感染,「雖然是一粒小麵包,但能讓人吃得健康、吃得歡喜,又可以做善事,何樂而不為。」

座位上,身穿灰色長衫的默音法師引人注目,他靜靜地埋首工作。「我做了十六年,我喜歡來這裏。」出家前就是烘焙坊的志工,後來到山區寺院清修,因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幾次病危差點搶救不及,醫師一再叮囑「不能住太遠」,因而搬回市區。

法師每日課誦《佛說阿彌陀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完成「功課」後才來烘焙坊,他表示:「沒有做,就沒有善根福德,怎麼去阿彌陀佛那裏?我沒有錢,就用體力來付出。」

烘焙坊平日舉辦讀書會、法器研習、人文講座、手語教學等,吸引民眾一起來做好事,凝聚一股善的力量,志工江秀柏稱之為「合心道場」,「就像一個菩薩甕,接引許許多多付出無所求的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