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社團生活

問:

升上中學一定要參加學校社團,是要考慮自己的興趣還是考量未來發展,我該如何選擇?

:阿凱(化名)高中時喜歡上街舞,每週花四個晚上跟著網路影片學習舞蹈基本動作,不久就在學校熱舞社發光發熱,並且當上社長。

阿凱的父母擔心課業受到影響,極力反對阿凱繼續跳舞;阿凱於是將每次考試成績單拿給父母看,讓他們安心與同意。阿凱現在已是大學生,每週仍撥半天時間回母校教學弟學妹跳舞,並帶著他們到處參加比賽。

阿凱當年以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並能發揮出特色。但是每位高中生都能像阿凱這麼幸運嗎?

教育部鼓勵中學成立社團的用意,在於幫助中學生建立人際關係,學習技能與培養正當的興趣,奠定踏入社會的基礎。所以,社團活動是中學時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覺得這階段的學習以個人興趣為主,重點在於發展出多元化的特色。

社團是社會小縮影

美國作家戴爾‧卡內基說:「一個人事業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

我國中時參加童軍社,在社團中學會了快速搭帳棚、用柴火煮飯而不焦的方法,還有如何搭配食材讓它變得令人垂涎欲滴,帶著全小隊獲得各項競賽前三名……因為參加童軍社,我變得喜愛烹飪,學會在團體中與人相處,更培養出領導能力,沒想到社團能讓我學習這麼多。

有的中學有慈愛社社團,社員透過服務的行動,不只關心自己的事務,也懂得關懷社會。

社會學家涂爾幹說:「教育的目的是使個人社會化。」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學生安排社團活動、培養對社會的基本認識,是很重要的一環。現在小家庭生養子女較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長久下來多以自我為中心,更別談如何關懷他人。以我個人執教經驗,各校若能設立慈愛社,學子們會從中學到關照別人的需求,以及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

志趣相同的好夥伴

當學生能做自己喜愛的事時,必能使他擁有健康愉悅的心靈。

學術性社團能深入地探討某一學科或是能力,習得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增廣見聞,更能夠增進主動思考的研究精神。

運動性社團可以使學生有強健的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音樂性社團陶冶學生的性情,紓解課業壓力;才藝性社團培養學科之外的興趣,更可以得到可貴的經驗。

記得以前參加吉他社,手裏抱著吉他自彈自唱,悲傷強說愁,就唱〈秋蟬〉;木棉花燦爛掛滿枝頭時,就唱〈木棉道〉。這把吉他陪我走過艱澀的高中生涯,讓我身心快樂地上大學。如今不再彈吉他,但迷人動聽的民歌,仍是我抒懷胸臆的最愛。

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容易和團員有共同的話題,培養出團隊合作和信任感,也為人生畫上一道美麗的風景,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