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三十年 為匱乏之地點燈

白內障嚴重影響索孫(Sok Sun)夫婦(前排左二、三)的生活,也讓子女忙於照顧而無法放心工作;術後檢查完成後,志工前來訪視。(攝影/Jamaica Mae Digo)

歷經戰火洗禮與苦難淬鍊,
柬埔寨逐漸邁開經濟成長的步伐,
慈濟三十一年前以大規模糧援戰後居民,
如今以大型義診守望偏遠農村。

歷經戰火洗禮與苦難淬鍊,柬埔寨逐漸邁開經濟成長的步伐,慈濟三十一年前以大規模糧援戰後居民,如今以大型義診守望偏遠農村。

論是今年義診地點茶膠省,或者是去年的馬德望省,相信當地稍有年歲的居民對身著藍衣白褲志工服的慈濟志工並不陌生。早在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七年間,慈濟就來到柬國西北邊境一帶,為深受內戰和旱澇之苦的災戶提供食糧,茶膠省就是其中之一。

慈濟在柬國的醫療服務,多與柬埔寨總理青年志願醫師協會(TYDA)對接合作,包括二○一七年起每年固定舉辦的大型義診、新冠疫情期間捐贈防疫物資,二○一八年由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與之簽訂「柬埔寨醫療合作與緊急援助案」備忘錄,開始有醫療個案、醫事人員赴臺至慈濟醫院就醫及學習交流等。

例如二○二○年六月,慈濟柬埔寨聯絡點致贈兩臺呼吸器給泰格巴縣立轉診醫院,即由TYDA成員協助組裝及示範操作方法;在TYDA協助支持下,一名來自暹粒省的女孩目前正在大林慈濟醫院接受治療,進行腫瘤切除及右耳重建手術。

十二世紀時的高棉帝國是東南亞地區最強盛的大國之一,吳哥王城裏著名的巴戎寺(Bayon Temple),有數十座微笑四面佛石像,被喻為「高棉的微笑」;然而經歷一九六○年代的越戰,至一九七○年間紅色高棉(Khmer Rouge)極權時代,境內仍遺留估計有五百萬枚地雷,有超過六萬五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致傷亡;早年慈濟下鄉發放物資,柬國政府出於安全考量,即安排軍隊隨行保護,並以裝甲車開道。

近年隨著政經局勢和平穩定,柬埔寨年均GDP成長率約百分之六,在東南亞名列前茅,也是二○二四年全球稻米出口國第七名,然人民平均收入仍屬全球末段班。

從相關統計來看,當地城市化比例不高,仍有七成五左右人口居住在相對較低度開發的鄉村地區;據聯合國二○二二年資料顯示,逾七成家庭無法獲得「安全管理飲用水」(safely managed drinking water),在東南亞國家排名倒數第二,僅比寮國好些,導致公衛條件不佳、傳染病容易流行。

全球資料庫NUMBEO二○二四至二○二五年的醫療保健統計(Health Care Index)顯示,柬國在東協十國中敬陪末座;世界衛生組織資料也披露,柬國平均每千人所分配到的病床數、醫師人數等,在東南亞地區位居最末。包括二○二五年二月《英國雜誌》(BMJ Public Health)發表的研究等資料呈現,柬國政府提供的醫療保險覆蓋率不到四成,近八成民眾依賴私人醫療服務,反映公立醫療體系資源十分有限。

貧民付不起醫療費用,就選擇不治療,或者寄望免費醫療的機會。每次為期近三天的慈濟義診往往吸引數千人求治,有視力受損的村民冒險騎機車五小時而來,還有媽媽抱著病兒歷經七小時車程前來求醫。

以上座部佛教為主要信仰的柬埔寨,是全球佛教徒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秉持大乘佛法菩薩道精神的慈濟,在首都金邊設有聯絡點,二○一九年八月獲政府核准為境內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

成立十三年的TYDA近似於有二十九年歷史的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以志願醫療為核心,與境內外不同組織合作提供貧病人士免費醫療服務;期待透過彼此合作的大型義診號召更多有心之士,讓善行的價值傳播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