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農二月‧初八》

【靜思小語】跨出第一步,時間成就一切;保持一念心,對準方向前進。
社會正向影響力
印尼四合一幹部五十多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劉素美執行長、郭再源副執行長、賈文玉師姊等人則透過網路視訊與會。上人勉勵大家:「印尼與臺灣的距離很遠,但我們的心很貼近,因為有共同的心願─要用正法走入人間,為人間造福。印尼慈濟志業已經將近三十年了,我們志同道合,要為人間把愛的道路拓寬、鋪平,能引導後來的人繼續造福,而且有更大的能量可以做得更好。」
上人說,印尼的慈濟志業發展得很快,對社會也有很正向的影響,不只改善了貧苦民眾的生活,社會氣氛也愈趨祥和。「普天之下任何一個國家,再富強也會有困苦的人需要幫助,而慈濟在印尼是一個很重要的慈善機構,慈濟人不分宗教,但有共同的方向,真誠關懷社會,時常發心布施窮困人,並且為社會做建設。只要人們打開心門,發揮愛心,而且人人的力量會合造福,就可以看到亮麗人間。」
上人讚歎印尼有好因緣,大企業家願意做慈善,政府也鼓勵、支持民間慈善團體,相輔相成,應困苦人的需要而付出,最重要的是帶動社會上的愛心人,扶助苦難人,除了生活補助,還有職業訓練,讓他們得以自立。
印尼慈濟人合和互協,在這二十多年來將四大志業建設完整,上人肯定大家方向正確,資深菩薩很精進,也接引不少年輕志工,未來希望無窮;請大家把握好因緣,再接再厲。「印尼很有福,有這麼多愛心人共同造福,大家要保持這一念心,同時不忘緣起,有最初那幾位居士把慈濟種子帶到印尼,讓志業從無到有,真誠用心,步步踏實走過來,而這幾位開拓者都是典範。」
上人提起大力支持慈濟志業的黃奕聰老先生,與兒子黃榮年師兄前來拜訪時,曾請教如何才能讓人心平和?當時即回答人間需要愛,唯有愛才能讓社會和平,才能興邦定國。老先生把這些話聽入心,回到印尼就開始做,尤其雅加達大水後,「五管齊下」整治紅溪河,他身先士卒,拿起圓鍬鏟淤泥,讓自己銘記在心。
「他是印尼數一數二的大企業家,卻能如此放下身段,帶動大家清理紅溪河。那時候我從錄影畫面看了,心裏就想,印尼一定會很快好轉起來,一定會成為一個祥和的好國家。」上人說,看到現在紅溪河的影像,河岸已經建設得很美,慈濟為原本生活在紅溪河的違章住戶興建金卡蓮大愛村,居民安居樂業,令人欣慰,也很希望人文志業能重新整理資料再展示,讓大眾看見慈濟人的付出與印尼社會的改變。
上人說,能有如此亮麗的成果,需要有人發心立願,與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出力;人心原本散亂不齊,只要有人帶動,不斷調整,能夠彼此會合,心貼近、愛凝聚,就能從內心到外在環境都很明亮,成就美好的社會。社會祥和,家庭自然安和,各行各業也能順利發展,經濟自然就會提升。
慈大校友回娘家
慈濟醫學年會期間,同時舉辦「慈大校友回娘家」活動,學長學姊返回精舍,與上人、師長們、慈誠懿德爸爸媽媽分享現況,回憶校園生活的溫馨點滴。上人歡喜對眾開示,已經看見種子成長為大樹,又能產生無量種子。
教育是希望工程,除了慈濟學校,還有九二一地震後援建受災學校,以及協助老舊校舍改建的全臺各地多所學校,總計七十八所,在海外設立以及援建的學校達二百多所。雖然盤點起來,覺得慈濟有這麼大的能量做這麼多事,但是校友們都要記得,慈濟是從「五毛錢」開始,要多了解歷史緣起,也要多吸收最新的慈濟訊息;不論大家現在在哪裏服務,為社會人間付出的好事、好人,要不斷地培養。
上人談到花蓮慈濟醫院啟業之初,花東地區高中職以上的就學機會很少。慈濟護專、慈濟醫學院創校之後,漸漸發展成大學,現在看到花東已有幾所大學,教育環境大幅改善,教育水準不亞於西部,尤其慈濟學校的同學們,從幼教、小學開始培養出好氣質,常聞訪客、來賓讚歎。
「之所以設立慈濟中小學,是因為志業體同仁大多從西部而來任職,都會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所以為了讓大家安住志業體,在東部鞏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醫療體系,所以就在花蓮辦幼教、小學、中學,讓同仁身心安住在花蓮。」
「既然著手做教育,就要辦一所真正有品質的好學校,所以從幼教、中小學、大學、研究所,做到很完整的全人教育。每一回聽到畢業自慈濟學校的志業體同仁分享,有貢獻、有承擔,我都感到與有榮焉,實在很感恩!」
上人說,每一位畢業校友,心中都有一顆慈濟種子,能夠運用智慧在社會中服務,這顆種子也是生命中的智慧種子。「過去曾說『一粒米中藏日月』,一顆稻種可以不斷成長,結出稻穗,一串稻穗的稻穀再播種,可以長成一個區域的稻秧,漸漸擴及一分地、一甲地,直到慈濟種子遍布天下,分布在社會各個角落、各行各業。」
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說,這三十多年來,包含改制之前的慈濟科技大學,以及慈濟大學畢業的校友,約三萬三千人。上人遂言,時間成就一切,但最重要的是起步時就對準方向;雖說「凡事起頭難」,不過只要最初的那一步跨出去,不斷往前開道鋪路,就能隨著時間將狹窄的田埂路開拓成一條寬敞的大道,而且從臺灣通達國際。看到一屆又一屆的慈濟校友,在社會上服務,且有益社會,真的很歡喜!
「我這一輩子沒有留住什麼,只為自己留住感恩,因為一個人無法做天下事,即使我想得再多也成不了事;我感恩有很多人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承擔,挑起四大志業都很有分量的擔子。」上人期待人人永遠將「慈濟」這二個字放在心裏,隨時隨地發揮慈悲喜捨的精神,真誠無私愛眾生,為天地人間而付出。
「大家回來舉行校友會,彼此見面分享,也是慧命相傳。」上人期勉大家身為校友,要了解慈濟;慈濟是校友的家,慈濟志業就是校友的家業與志業,人人都是這個大家庭裏的法親,彼此招呼,心力相合,以緊密的感情共同做這個大家庭的事,感受會很歡喜。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