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酒在原住民部落是稀有的獻祭聖物,到了近代,部落卻深受酒害;慈濟於花蓮秀林、萬榮、光復、豐濱、卓溪等地成立「茶友會」,推動「以茶代酒」,守護民眾健康。
自古以來,酒在原住民部落是稀有的獻祭聖物,到了近代,部落卻深受酒害;慈濟於花蓮秀林、萬榮、光復、豐濱、卓溪等地成立「茶友會」,推動「以茶代酒」,守護民眾健康。
禁絕毒品早已是世界性共識,但「酒」與許多民族的文化傳統緊密結合;世人對於酒的態度及應對之道已糾葛千年。
世界衛生組織在二○二三年初,發表新聞稿《任何一點酒精對我們的健康都是不安全的!》指出:酒精已被列為第一類致癌物,任何含酒精飲料都存在致癌風險。而且酒對貧窮弱勢者的危害,遠高於富裕階層。
三十多年前花蓮慈濟醫院開設急診,就收治不少酒駕傷患。還有一些社會案件,就是因為喝酒鬧事,造成家庭問題和人際紛擾。當年,證嚴上人就發覺酒害之嚴重,一九九三年二月甚至出席在慈院舉辦的「原住民飲酒與健康問題研討會」,與當時的衛生署長張博雅、原住民立委華加志及諸專家學者共商大計。
會中原住民賢達直言不諱,顯示各族已有許多人警覺危機,開始挽救。慈濟於是提供醫療及學術資源,與花蓮縣衛生局、鄉公所、村里長、教會等單位合作推動酒害防治。
及至二○一○年,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啟動「以茶代酒」健康促進方案,更進一步連結原鄉部落的有識之士,加速酒害從部落「退場」。
慈濟到花蓮卓溪鄉崙天部落推動以茶代酒,鄉親們以茶互敬(圖1);豐濱鄉響應熱烈,許多族人甚至已謝絕喝酒,衛生所特別設計製作「我家不喝酒,以茶代酒」貼紙(圖2),提供居民張貼在門口。(圖1/陳美芳攝影 圖2/徐政裕攝影)
尊重傳統,不要汙名化
「我的父親、祖父輩沒有聽過有痛風的,為什麼現在常常聽到這個痛風、那個痛風?」二○一○年十月,第一場「以茶代酒」的宣導,在秀林鄉佳民村開講,當時一位長者站出來,說部落每個月都有青壯年因酗酒早逝,因此大聲疾呼:「我們要重視這個問題,不能做壞榜樣給小孩看。」
推動「以茶代酒」,慈濟慈善志業發展處呂芳川主任由原住民的文化傳統與歷史切入。在臺灣本島原住民各族傳統中,酒是族人與大自然、祖靈溝通的中介。由於作為主食的小米產量不高,能夠拿來釀酒的更少,因此酒稀少而珍貴,只有在舉辦重要祭典時才會拿出來獻祭、飲用。
及至日治時代中後期,商品酒進入部落,動搖了原本神聖的祭酒文化。光復後社會變遷劇烈,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文明衝擊,年輕人進入漢人為主的職場,飽嚐困難與辛酸,導致許多族人藉由喝酒紓解壓力,酒害也因此成了原住民揮之不去的陰影與標籤。
因此呂芳川就引用祖先的優良傳統,振奮原住民朋友的信心:「一百多年前原住民根本沒有酒害問題,這個汙名一定要把它除掉!」
對於慈濟推動酒害防制,鄉親們的反應熱烈;第二場的活動,借用當地基督長老教會主堂旁的空地,不但吸引民眾踴躍參與,就連教會牧師也到場助緣。
宣導的同時,慈濟也帶來綠茶包與茶杯分送給鄉親們,這是因為酒精會妨礙尿酸代謝導致痛風,而綠茶成分有助於降尿酸。若以綠茶取代酒精,可避免許多健康危害並兼顧交誼需求。
秀林鄉民也將此訊息傳給住在其他鄉鎮的親友,呂芳川順勢率領團隊,拜訪萬榮、光復、豐濱、卓溪等原鄉部落。除了傳播宣講,也發掘需要醫療、慈善支援的個案。
團隊協助嚴重酒癮者至慈濟醫院等院所進行戒治,出院返家後再由慈濟志工追蹤關懷;對於還不需要住院的酗酒者則是採取「無預警」突擊訪視,推動他們加快腳步。呂芳川笑說:「經過一次、兩次突擊,個案桌上的酒瓶就慢慢改成茶包了。」
然而呂芳川也驚覺,只靠定期宣講、發茶包,終究無法深入社區、部落,慈濟因此決定招募在地熱心的族人,推動成立「茶友會」。
慈濟慈發處呂芳川主任推廣用健康的綠茶取代杯中物(圖1);戒酒成功者也將親身的歷程搬上社區茶會舞臺(圖2),鼓勵鄉親改變喝酒習慣重拾健康。(圖1/蕭耀華攝影 圖2/劉鴻榮攝影)
從我到我們,多管閒事
第一個「茶友會」二○一四年三月在秀林鄉成立,之後花蓮各原鄉也陸續成立。以南花蓮面積最大的卓溪鄉為例,十六個部落中,就有十二個茶友會;卓溪鄉卓溪部落的茶友會聯絡人、布農族的張敏英,分享了在社區推動的甘苦。
「剛開始也不好意思講,心想喝酒的人生病是他們家的事。我也會想我是愛管閒事的人嗎?可是有時候我會去看看,他們有沒有把茶葉打開來喝。」懷抱著傳教士般的熱情,張敏英不厭其煩地勸說,期間遇到許多抗拒、訕笑,但時間久了,慢慢地有人被她改變了。
「那時他的手就像生薑一樣,現在好了,在開復康巴士。」張敏英談到一位同族男士,因過量飲酒誘發痛風,手指關節腫脹變形,後來聽從建議以茶代酒,搭配就醫治療,漸漸地改善病況,工作穩定了,夫妻間也不再動輒口角。
卓溪鄉鄉長田桂花提到,前鄉長呂必賢在任時與慈濟合作推動以茶代酒,適逢兒子結婚,數百人前來喝喜酒,但呂鄉長卻辦了一場沒有酒的喜宴,即便飽受議論仍堅定不移。時任鄉長機要祕書的田桂花,也跟著鄉長夫人召集鄉裏的婦女,以逐戶訪視的方式宣導以茶代酒,若發現有人需要幫助,就提報給慈濟。
在地方首長、在地教會、熱心民眾及慈濟的協力合作下,酒害確實改善了。田桂花表示,自從推動以茶代酒後,酒後失控吵架、酒駕的情形少了很多。
「以南花蓮來看,卓溪鄉應該是推動得最好的。呂芳川主任和師兄師姊們,不只推以茶代酒,而是把他們的愛與關懷也一併帶入。」田桂花讚歎道。
慈濟專案團隊與各部落長期互動,以茶代酒宣導超過三百場;除了慈濟,亦有多個宗教、社區團體致力推動酒害防治,大家關心的重點都在於找到好方法,幫助「醉人」自發自覺地遠離酒精,重拾正常、健康的生活。
戒酒不易,要尊重及支持
對於決心脫離酒精羈絆的戒癮者來說,勸酒、逼酒的人際壓力,往往是難以克服的障礙;推動以茶代酒的「茶友會」志工,就經常看到有心戒酒者,因禁不起他人的揶揄或勸誘而再次破戒。
「戒酒其實是一個很長的歷程。第一階段是急性解毒期,我們通常會建議戒酒者住院,用藥物逐漸降低對酒精的依賴。」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精神部陳建森醫師提醒,重度酒癮患者若十幾個小時不飲酒,就會開始出現心跳加速、失眠、嘔吐、情緒不穩等戒斷症狀,兩、三天後會出現更嚴重的譫妄、癲癇情形,甚至有可能死亡。因此住院接受戒癮治療,有醫護人員看顧,會是比較安全、有效的做法。
急性解毒期因人而異,大約兩個星期可度過,但此時距離成功戒酒還有一段路。陳建森感嘆,戒癮者出院後,往往又回到充斥酒的環境,賣酒的商店,老友相約飲酌的人情壓力,都可能誘發對酒精的需求。
「戒酒者要學習如何抵抗再度進入酗酒的情境,這就是一個漫長歷程。」陳建森語重心長地說。
因此要去除酒害,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是重要關鍵點。如果以強迫、勸誘手段促使人飲酒,除了損人健康,也可能觸法受罰。擔任律師的慈濟志工林坤賢提醒,強迫他人飲酒不僅可能構成強制罪,如果因此導致對方因酒精中毒、酒駕肇事而傷亡或波及無辜,也可能構成過失傷害、過失致死的要件;刑罰之外,還要負責民事賠償。

慈濟志工團隊在印度菩提迦耶八個村莊帶動以茶代酒,致贈茶包,讓鄉親了解不喝酒就能減少病苦。(攝影/王忠義)
經驗輸出,嘉惠佛陀故鄉
慈濟「以茶代酒」健康促進方案已走過十五個年頭,並於今年四月十七日首度跨海到蘭嶼,對達悟族鄉親宣導。海外慈濟人也在佛陀的故鄉,推動印度版的「以茶代酒」方案。
在菩提迦耶,當地農村因經濟貧困、生活壓力大,導致借酒澆愁者眾,酒癮問題嚴重。長駐當地的星馬慈濟志工仿效臺灣東部的實踐經驗,以印度人喜愛的馬莎拉茶(Masala Tea)取代酒類,醫療組志工每月關懷訪視,引導酗酒的人擺脫酒精的控制。自二○二三年五月推展至二○二五年二月,已幫助一百多人成功戒酒。
在菩提迦耶慈濟歲末祝福時,致力推動以茶代酒的志工林金燕與戒酒成功者一起上臺,對鄉親們呼喚:「Daaru nahin peena(不喝酒)! Mai kar sakata hoon(我做到)! Aao bhre kar sakate ho(你也可以)! 」
要翻轉根深柢固的結構性、系統性的社會問題極為困難,但個人的覺醒、村里部落的帶動,是可以做到的。
「我們一起來努力,做年輕一代好榜樣。社區如果有酗酒者怎麼辦?趕快聯絡慈濟,協助他轉介戒斷。這個就是做好事!」呂芳川再次誠摯呼籲。(感恩李麗心提供資料 參考書目:《以茶代酒—愛在原鄉 健康促進》)
|延伸閱讀|以茶代酒 永保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