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農二月‧二十六》

【靜思小語】堪忍境界、包容別人,是培養自己成為菩薩的過程。
開道鋪路,綠樹成蔭
新加坡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中,師兄師姊分享志工關懷與帶動,培育與傳承的做法與心得,以及與雲嘉南慈濟人交流的收穫與法喜,雲嘉南團隊在座聆聽。
上人感恩新加坡慈濟人平時守護著新加坡慈濟道場,人人合和互協,就地發揮愛的能量,也將這分愛帶回慧命的家,更感受到法脈真情。聽大家分享帶動新進者,已經把他們的慧命培植得很健壯,讓自己覺得很安心。
上人指出,菩薩道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對眾生的教育;從凡夫地走上菩薩道,把心靈的體會與修行的道氣往前鋪路,但只憑自己一人,路無法開得寬廣、鋪得長遠,要有你、有他、有我,不斷會合因緣,不斷培育後進,代代接力,成就人間菩薩道。「這條路不好走,若沒有辛勞的付出,就沒有成就菩薩的機會;自己要有覺悟,要堪忍,堪得忍耐一切境界。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習慣,要讓人人會合起來,彼此感恩、尊重,是很不容易的。」
「我時常對自己說,要感恩、要堪得起忍耐;如果沒有堪忍的功夫,會經常看別人不順眼,無法包容人。堪忍、包容別人,同時是培養自己成為好人;若不靠自己發心,不靠自己磨練,哪能成為好人?所以每一個人都要磨練自己、成就別人,鼓勵自己與人合,而非要求別人來配合自己,才能共同把事情做好。」
上人對大家說,合和互協的環境,要自己創造,主動靠近人,與他人會合,把彼此的手牽起來。心合、口合,成就合心的力量,才能將菩薩道鋪展在人間,救拔眾生的苦難。說是救眾生,其實每一位都是眾生之一,而大家正在菩薩道上學習,是從凡夫學菩薩,要用赤子之心真誠學習,並且要走中道,才能見道而覺悟,回歸自性佛心。
種子發心,一生無量
馬來西亞分會暨吉打分會四合一幹部與上人座談。上人說,大家唱〈想師豆〉流露真摯的師徒情,慈濟人得到師父送的「紅豆兩粒」,代表福與慧,向外要造福人間,向內要自我增長智慧;要造福人間,一定要有大愛無私的智慧,這是師父對全球慈濟人的期許。
「感恩馬來西亞慈濟人這一股熱忱綿綿流長,不斷培養人才,而且每一位都很虔誠,身體力行菩薩道,更特殊的是不分宗教,都有正知正見,很了解慈濟的理念,很發心地投入。」
「慈濟是從最初那一個念頭開始,這一念就是一顆種子,小小的種子如今在人間已經成為一條條菩提大道,兩旁綠蔭成林。在《佛說阿彌陀經》有『七重行列寶多羅樹』的描寫,很高貴的樹,一行一行整齊種植,鋪出平坦的大道,求道的人走在其中,以正知正見求覺悟之道,還要一代一代延續,走在前面的人接引後面的人,後面的人要跟上腳步。」
上人教大家莫忘初始,如同自己從導師承接「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盡此生都在這個方向努力,而這一念心就像一顆種子,播在每一位慈濟人的心地,也從臺灣撒播到馬來西亞。每一顆慈濟種子,只要發心真誠,就能從「一」生無量,帶動出整齊莊嚴的人間菩薩群,這也是《無量義經》的精神。
因為聽到上人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馬來西亞慈濟人走入尼泊爾藍毘尼,也將《無量義經》帶回佛陀故鄉。上人感恩陳吉民醫師等人踏進尼泊爾的貧苦村落,「藍天白雲」的身影讓當地困苦居民有了徹底翻轉的希望。「從佛陀當時到現在,當地有這麼多困苦的人,我們要如何幫助?如果只有一個人、少數人,就如螢火蟲的光很微弱,但有一群為數眾多的螢火蟲,就能點亮黑夜。螢火蟲要有群,人間菩薩也要有眾,一群人一起作伴,彼此鼓勵與扶持,才能不斷往前行,才有力量消弭苦難。
「人生無常,也是極為有限。師父最近感覺無常將近,有朝一日要怎麼辦?還是安然自在,慈濟人都要在居住地,再接再厲行菩薩道,而且要建立永恆的慈濟情。菩薩情要不斷拉長,把握因緣不斷在一片片心地播下種子,還要勤耕耘,讓種子生根發芽,成長茁壯。假如只是播種卻沒有耕耘,經過一陣風雨,也許就此流失,或深埋在土裏無法發芽,所以我們要用心栽培後進,做好傳承。」
「時間可以成就一切,我們精進,就會隨著時間而成就;若不精進,或者是因人因事導致一念偏差,就錯過了成就的機會。所以凡事要用智慧分析,不要因人亂了心。要一心不亂,才能明心見性。」上人勉勵大家恆持初心,善用時間發揮生命良能,為人間成就好事,也成就自己的生命價值。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